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海波

作品数:15 被引量:92H指数:7
供职机构:中国地质调查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留学人员科技活动项目择优资助经费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1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9篇环境科学与工...
  • 5篇生物学
  • 4篇天文地球

主题

  • 7篇营养盐
  • 3篇有机碳
  • 3篇浒苔
  • 3篇绿潮
  • 2篇叶绿
  • 2篇叶绿素
  • 2篇叶绿素A
  • 2篇影响因素
  • 2篇植物
  • 2篇阈值
  • 2篇南黄海
  • 2篇近海
  • 2篇颗粒有机碳
  • 2篇浮游植物
  • 2篇
  • 2篇柴油
  • 2篇初级生产力
  • 2篇初夏
  • 1篇毒性
  • 1篇遗传毒性

机构

  • 15篇中国海洋大学
  • 9篇中国地质调查...
  • 3篇自然资源部海...
  • 2篇青岛大学
  • 2篇中国地质大学...
  • 2篇国家海洋局
  • 1篇纽约州立大学
  • 1篇江苏省有色金...

作者

  • 15篇张海波
  • 9篇裴绍峰
  • 9篇石晓勇
  • 6篇王丽莎
  • 5篇袁红明
  • 4篇叶思源
  • 4篇苏荣国
  • 2篇丁喜桂
  • 2篇王修林
  • 1篇刘春颖
  • 1篇李铁
  • 1篇翟世奎
  • 1篇张海波
  • 1篇张传松
  • 1篇唐洪杰
  • 1篇祝陈坚
  • 1篇徐刚
  • 1篇杨鲁宁
  • 1篇李志林
  • 1篇高彩霞

传媒

  • 4篇海洋学报
  • 3篇中国环境科学
  • 2篇生态学报
  • 2篇海洋地质前沿
  • 1篇海洋地质与第...
  • 1篇水生生物学报
  • 1篇中国海洋大学...
  • 1篇生态毒理学报

年份

  • 1篇2021
  • 6篇2020
  • 4篇2019
  • 2篇2018
  • 1篇2016
  • 1篇2014
1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渤海中部营养盐季节变化及限制统计分析被引量:14
2019年
根据2013年7月(夏季),11月(秋季)和2014年5月(春季)渤海中部海域营养盐数据以及温盐等数据,以浮游植物对营养盐的吸收阈值和化学计量关系为判断标准,对研究海域营养盐分布、限制状况以及季节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调查海域内各营养盐组分变化均呈现明显季节性特征,表现为夏季低秋季上升春季下降的趋势.夏季受冲淡水影响,海水存在层化现象,溶解无机氮(DIN)、PO_4^(3-)-P和SiO_3^(2-)-Si含量分别为(10.33±7.75)、(0.05±0.03)和(3.94±3.19)μmol/L,DIN/P较高,Si/DIN远低于1,其中表层和10m层存在P和Si限制站位分别达93%、93%和40%、20%,限制状况严重.秋季受底层沉积物扰动再悬浮及营养盐矿化释放等因素影响,各种营养盐含量迅速上升,DIN、PO_4^(3-)-P和SiO_3^(2-)-Si含量为(16.44±6.51)、(0.54±0.20)和(16.94±6.37)μmol/L,分别升高了1.6、10.8和4.3倍,垂向分布差异较小,且仅存在P潜在限制现象.春季由于陆源输入相对较少,同时受浮游植物吸收等因素影响,各营养盐含量急剧下降,DIN、PO_4^(3-)-P和SiO_3^(2-)-Si含量分别为(9.04±8.06)、(0.06±0.04)和(2.47±1.90)μmol/L,分别降低了45%、89%和85%,其中部分站位PO_4^(3-)-P和SiO_3^(2-)-Si含量低于阈值,在表层和10m层海水中存在P和Si限制站位分别达70%、65%和55%、50%,对海域内硅藻作为优势种的浮游植物生长和初级生产力产生影响.
张海波王丽莎石晓勇裴绍峰刘钰博唐新宇
渤海中部海域颗粒有机碳季节性变化及碳库估算被引量:5
2020年
依据不同季节的调查,对渤海水体中颗粒有机碳(POC)的时空变化特征、碳库及影响因素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春、夏、秋和冬季渤海调查海域颗粒有机碳的平均浓度分别为(338±146)μg/L、(491±136)μg/L、(358±228)μg/L和(2534±2601)μg/L,其中冬季渤海水体中POC浓度最高约是春季的7倍.不同季节渤海调查海域POC分布具有相似的规律,即由近岸浅水区向远岸逐渐降低,高值区多集中在调查海域北侧近岸、黄河入海口以及渤海湾等处.不同季节影响POC分布的因素不同,春、夏和秋季影响渤海调查海域POC分布的因素主要是陆源输入和浮游植物的生长繁殖,沉积物再悬浮是影响冬季渤海调查海域POC分布的主要因素.通过C/N比值探究不同季节渤海水体中POC来源发现,春季有45.3%、52.8%样品的C/N比值分别介于2.6~4.3和4~10之间,夏季有38.7%、32.3%样品的C/N比值分别介于2.6~4.3和4~10之间;秋季有84.4%样品的C/N比值介于4~10;而冬季有72.2%样品的C/N比值大于12,可见渤海水体中POC来源具有季节性差异,春季和夏季渤海调查海域POC主要来源于海洋生物的代谢活动,秋季渤海水体中POC的主要来源是浮游植物,冬季渤海POC的主要来源是再悬浮物作用下沉积物中保留下来的有机物.渤海POC碳库呈季节性变化,春、夏和秋季渤海调查海域POC碳库在6×10^5~7×10^5t范围内,冬季碳库最高,为2.5×10^6t.
李春川王丽莎唐洪杰张海波
关键词:POC碳库
溢油污染物在栉孔扇贝不同组织的富集特异性及生物放大效应的初步研究
2019年
本文采用半静态暴露实验法,研究了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的不同组织对船舶常用燃料油0#柴油分散液和乳化液的富集及其在食物链传递过程中的生物放大效应。结果表明:(1)在不同浓度柴油分散液和柴油乳化液中,扇贝暴露8d后不同软组织对柴油的生物富集系数BCF均表现为鳃(889.40~127.92mL·g^-1、830.80~123.43mL·g^-1)>内脏团(293.80~58.46mL·g^-1、184.00~130.53mL·g^-1)>肌肉(147.60~39.68mL·g^-1、149.80~62.40mL·g^-1),腮和内脏对石油的富集能力强于肌肉,各组织对柴油分散液的富集能力强于柴油乳化液;(2)用石油烃(TPH)浓度分别为1.74×10^-10mg·cell^-1、4.44×10^-10mg·cell^-1的三角褐指藻(Phaeodactylum tricornutum Bohlin)喂养扇贝后,扇贝体内石油烃(TPH)浓度随时间的延长和藻体浓度的上升都表现出增加的趋势,到第8天实验结束时扇贝体内TPH浓度达到7.79mg·kg^-1和9.61mg·kg^-1,表明TPH通过浮游植物的摄食在扇贝体内造成累积,通过食物链进行了传递。
景玉婷李志林张传松石晓勇张海波
关键词:柴油消油剂栉孔扇贝毒性生物富集
渤海中部营养盐赋存形态季节变化及其对营养盐库的影响被引量:3
2020年
根据2013年7月(夏季),11月(秋季)和2014年5月(春季)渤海中部氮、磷、硅营养盐库各赋存形态数据以及温度、盐度等水文数据,分析海域不同季节各营养盐库以及相互间转化规律。结果表明:调查海域受陆源输入、吸收转化、扰动混合以及分解释放等因素影响,各营养盐库含量及其组分迁移转化呈现明显的季节特征,春夏高生产力季节为无机态向有机态和颗粒态转化期,秋季为有机态和颗粒态溶解分解释放期。夏季氮磷营养盐库含量分别为(37.43±10.09)μmol/L和(0.73±0.19)μmol/L,且以溶解有机态为主要赋存形态。秋季各营养盐库以及无机态组分含量受扰动以及分解释放影响均明显增加,而溶解有机态和颗粒态组分降低,其中颗粒氮(PN,particulate nitrogen)含量为(1.78±1.05)μmol/L,降幅66%;溶解有机磷(DOP,dissolved organic phosphorus)含量为(0.13±0.06)μmol/L,降幅66%;而溶解无机磷(DIP,dissolved inorganic phosphorus)为(0.54±0.20)μmol/L,升高10.8倍。春季各营养盐库组分变化明显,其中溶解无机氮(DIN,dissolved inorganic nitrogen)、DIP和活性硅酸盐(SiO3,reactive silicate)受浮游植物吸收转化影响,含量较秋季分别降幅45%、89%和85%,DON受秋冬季分解影响,含量降低36%。而PN和DOP增加明显,分别增高27%和1.6倍。调查海域各赋存形态营养盐比值表明,无机态营养盐比值均远离Redfield比值,对海域内硅藻的优势种地位产生影响。而各有机态以及颗粒态组分比值显示相比较氮,DOP、颗粒态磷(PP,particulate phosphorus)和硅在秋冬季低生产力季节更易受到扰动和分解释放影响,对于缓解海域内磷硅限制状况具有重要作用。
张海波刘珂王丽莎石晓勇冯立娜王修林
莱州湾营养盐和富营养化特征与研究进展被引量:15
2019年
近年来,在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共同作用下,全球近岸海域营养盐含量逐年增加,导致不同程度的富营养化问题,并产生赤潮、鱼类死亡、贝类毒化、海草和海藻床消失、珊瑚礁破坏等一系列生态环境灾害,受到各国政府和科研工作者的关注。借鉴历史资料和近期调查数据,针对渤海莱州湾的营养盐特征和来源进行了重点分析,综述了该区富营养化状况及成因,探讨了营养盐浓度和比例结构变化与富营养化问题对莱州湾生态环境的影响。
祝雅轩裴绍峰张海波张海波叶思源郭若舜
关键词:营养盐富营养化赤潮浮游植物
初夏渤海湾营养盐结构特征及其限制状况分析被引量:11
2018年
根据2016年初夏渤海湾营养盐、叶绿素a和相关水文参数等数据,利用浮游植物吸收营养盐最低阈值和化学计量关系作为判断依据对渤海湾营养盐限制状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受陆地径流和渤海中部冷水输入的影响,初夏渤海湾在近岸、中部和湾口呈现三个明显的温盐特征海区.溶解无机氮(DIN)和活性硅酸盐(SiO_3^(2-)-Si)受陆源输入影响,呈现近岸高湾口低的特征;DIN平均浓度为(7.67±6.48)μmol/L,SiO_3^(2-)-Si平均浓度为(5.44±3.01)μmol/L,在湾口表层,DIN含量较低仅为(2.21±2.94)μmol/L,其中50%站点含量低于阈值(1μmol/L),58.3%的站点存在DIN限制.而活性磷酸盐(PO_4^(3-)-P)受陆源输入和浮游植物吸收储存作用等因素影响,呈现西部和曹妃甸外近海高中部较低的分布特征,平均浓度为(0.07±0.07)μmol/L,近岸受陆源氮磷输入总量差异影响,表层存在磷潜在限制比例达100%,而中部表层受浮游植物消耗吸收的影响,PO_4^(3-)-P含量较低,仅为(0.02±0.02)μmol/L(未检出设为0),其中近74.3%的水样含量低于阈值(0.03μmol/L),磷限制状况严重.随着渤海湾氮磷营养盐陆源输入总量差距不断扩大,磷限制状况必将会进一步发展.
张海波裴绍峰裴绍峰王丽莎王丽莎石晓勇袁红明叶思源
关键词:阈值
初夏渤海湾初级生产力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被引量:6
2019年
根据2016年初夏在渤海湾周边重要经济开发区外海域所进行的调查和研究数据进行分析,利用稳定同位素13C示踪技术估算海域内初级生产力(Primary Productivity,PP)等,同时结合叶绿素a(Chlorophyll-a,Chl a),营养盐以及透明度等水文环境参数,深入分析和探讨初夏渤海湾环境特征对浮游植物生物量(Chl a)和初级生产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受陆地径流和渤海中部冷流输入等因素的影响,调查海域呈现3个温盐特征差异显著的海区,即近岸高温低盐海区、中部高温高盐海区和湾口低温高盐海区。Chl a受温度和营养盐等因素影响整体呈现近岸高湾口低、表层高底层低的分布特征,含量变化范围为1.27—20.82 mg/m3;在近岸营养盐含量充足,温度适宜,浮游植物生产旺盛,Chl a平均含量达(8.37±2.90)mg/m3,其中表层近27.5%水样中含量超10 mg/m3,存在发生赤潮的风险。而在中部和湾口区域受营养盐限制和温度的影响,Chl a含量远低于近岸。PP整体水平在44.79—792.73 mg C m-3 d-1之间,平均为(144.13±137.79)mg C m-3 d-1。其中近岸营养盐含量充足浮游植物生长旺盛,初级生产力水平较高,而中部和湾口海域受营养盐和温度的限制,初级生产力水平较低。初级生产力指数I(同化系数)变化范围在0.79—5.90 mg C/(mg Chl a·h)之间,平均为(3.40±1.33)mg C/(mg Chl a·h)。利用标准深度积分模型对水柱初级生产力(Depth-integrated primary productivity,ΣPP)进行估算,结果表明其范围在56.88—772.31 mg C m-2 d-1之间,平均为(232.26±126.47)mg C m-2 d-1,近岸受陆源输入影响Chl a较高,在天津海河口和黄骅市排污河外出现高值点,受透明度的影响,中部和湾口部分站点出现高生产力区。
张海波裴绍峰祝雅轩袁红明袁红明叶思源石晓勇
关键词:叶绿素A初级生产力
青岛近海碱度的研究及其测定方法的比较被引量:6
2014年
2012年春季以青岛近海为研究海域,采用pH单点法、自动电位滴定法及溶解无机碳(DIC)计算法测得海水总碱度(Alk),并对这3种方法进行比较;探讨该海域海水Alk的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对过滤前后样品的Alk差值与叶绿素(Chl—α)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DIC计算法和pH单点法得出的Alk误差较大,电位滴定法测定的Alk结果精密度较高;青岛近海海域表层水体中Alk范围为2070--2364μmol/kg,其平均值2310μmol/kg;过滤前后样品的Alk差值与Chlα含量具有一定的相关性,表明浮游植物和颗粒物对Alk有影响。
高彩霞刘春颖李铁祝陈坚张海波
关键词:影响因素
2018年南黄海浒苔绿潮迁移发展规律与营养盐相互关系探究被引量:9
2020年
根据2018年4月(春季,绿潮前期)和7月(夏季,绿潮后期)南黄海营养盐、温度、盐度等水文参数及每日绿潮卫星监测数据,深入分析2018年绿潮的发展规律与营养盐结构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4月25在江苏南通外海首次发现浒苔绿潮,8月中旬在山东半岛近海消亡,其发展区域集中在122°E以西近海,且快速增殖阶段处在35°N以南江苏近海。各组分的营养盐浓度受沿岸径流、冷水团及生物作用等因素影响,均呈现江苏近海高外海以及北部低的特征。对比绿潮发展和营养盐分布呈现3个明显的绿潮-营养盐特征区域:高营养盐-绿潮快速发展区域(35°N以南,122°E以西,江苏近海);低营养盐-绿潮消亡区域(35°N以北,122°E以西,山东半岛外海域)及122°E以东外海无绿潮区域。不同特征区营养盐变化表明,江苏近岸较高的营养盐含量(NO_3^--N>6.5μmol/L, PO_4^(3-)-P>0.27μmol/L)和丰富来源是浒苔萌发和绿潮快速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为绿潮发展提供了主要的氮、磷生源要素。北部山东半岛南外海较低的营养盐水平(7月,DIN<2μmol/L, PO_4^(3-)-P<0.03μmol/L)是限制绿潮继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张海波刘珂苏荣国石晓勇裴绍峰裴绍峰王修林王爽
关键词:绿潮浒苔营养盐南黄海
2018年南黄海浒苔绿潮发展规律及氮组分的作用探究被引量:5
2020年
根据2018年南黄海漂浮态浒苔(Ulva prolifera)绿潮规模卫星监测数据以及春、夏季(4月和7月,绿潮前后)水文环境要素和氮营养盐等数据,对2018年绿潮发展规律及不同氮组分在其中的作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浒苔于4月25日在江苏南通近海首次发现,随后其向北漂移增殖扩展在6月29日达到最大规模,8月中旬消失。绿潮漂移区域集中在122°E以西近海并呈现两个明显的发展阶段:35°N以南江苏近海绿潮快速增殖阶段和35°N以北山东半岛外海域绿潮聚积衰退阶段。各氮营养盐组分受径流输入、冷水团以及生物活动等因素影响,呈现明显的区域和季节特征。不同绿潮阶段受氮营养盐影响不同,绿潮快速增殖阶段,丰富的氮营养盐(总溶解氮(TDN)>20μmol/L和溶解无机氮(DIN)>20μmol/L)是浒苔藻快速繁殖生长的物质基础,此阶段为整个绿潮发展提供了主要的氮支撑且以DIN为主要形态。绿潮聚积衰退阶段,较低的可利用氮(DIN<2μmol/L和尿素(urea-N)<1.5μmol/L)不利于浒苔藻持续繁殖生长,此阶段内有机氮(如urea-N)在绿潮后期的氮支撑中起到重要作用。
张海波王爽尹航沙珍霞石晓勇苏荣国苏荣国裴绍峰麻银萍
关键词:绿潮尿素南黄海浒苔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