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苇

作品数:9 被引量:5H指数:1
供职机构: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社会学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文学
  • 1篇经济管理
  • 1篇社会学

主题

  • 3篇伍尔夫
  • 2篇德拉布尔
  • 2篇艺术
  • 2篇艺术家
  • 2篇术家
  • 2篇女性艺术
  • 2篇女性艺术家
  • 2篇奥威尔
  • 2篇《奥兰多》
  • 1篇新人文主义
  • 1篇叙事
  • 1篇叙述声音
  • 1篇学衡
  • 1篇意象
  • 1篇智性
  • 1篇人文主义
  • 1篇神话
  • 1篇神话意象
  • 1篇声音
  • 1篇双性同体

机构

  • 9篇南京师范大学
  • 1篇纽卡斯尔大学

作者

  • 9篇王苇
  • 6篇杨莉馨

传媒

  • 2篇妇女研究论丛
  • 2篇南京师范大学...
  • 1篇当代外国文学
  • 1篇中华女子学院...
  • 1篇社会科学文摘
  • 1篇江苏师范大学...
  • 1篇现代传记研究

年份

  • 1篇2020
  • 2篇2019
  • 4篇2018
  • 1篇2016
  • 1篇2015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神话隐喻与文化记忆:德拉布尔《七姐妹》的文化符号学解读
2019年
英国当代作家玛格丽特·德拉布尔后期创作的《七姐妹》是频频化用神话意象与象征进行文本建构的小说典型,其中象征性的隐喻与人物命运间的张力极大地丰富了文本的内涵与表现的文化寓意。本文主要通过塔尔图-莫斯科符号学派的代表人物尤里·洛特曼的文化符号学理论,从文本的信息生成与意义延伸、神话意象与文化记忆、空间模拟机制等方面进行分析,探究文化内涵、艺术技巧对文本意义扩展的贡献。
王苇
关键词:文化符号学神话意象文化记忆
从人的自由到女性的自由:反乌托邦小说的跨时空对话被引量:1
2019年
20世纪下半叶以来,随着女性主义的兴起与女性小说家的介入,反乌托邦文学中延续数个世纪的男性中心主义和女性失语局面开始得到扭转。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的《使女的故事》正是对西方反乌托邦文学传统中女性意识缺失进行强力矫正的典型例证。该小说既以对极权乌托邦的深刻揭露,继承与发展了乔治·奥威尔《一九八四》所代表的政治讽喻传统,又通过重点揭示极权主义对女性的压迫,将反乌托邦文学的主题从人性的自由进一步拓展为女性的自由,以跨越时空的对话性表达了对女性生存的特别关注。文章由这一女性主义改写出发,探讨了性别立场的引入为反乌托邦文学这一文类带来的新变化。
王苇杨莉馨
关键词:反乌托邦文学奥威尔阿特伍德
女性艺术家的成长:论《奥兰多》中的异质空间建构
2018年
作为具有鲜明的性别意识的现代小说大师,弗吉尼亚·伍尔夫(Virginia Woolf,1882—1941)的创作始终关注女性的精神发展,尤其执着于女性艺术家的成长这一核心主题。1924年后,伍尔夫为贵族出身的女作家薇塔·萨克维尔-韦斯特(Vita Sackville-West,1892—1962)所深深吸引,终至在1928年完成了长篇小说《奥兰多:一部传记》(Orlando:A Biography).
杨莉馨王苇
关键词:《奥兰多》主人公伍尔夫吉普赛人艺术家
论德拉布尔《红王妃》中的多重叙述声音被引量:1
2020年
英国作家玛格丽特·德拉布尔的创作经由现实主义"传统之尾"向后现代主义过渡。她对全球化的关注及实验的后现代元叙事极大地丰富了其新世纪以来的文学写作。在《红王妃》中,各式各样的叙事人物与穿插交叠的多重叙述声音古今交融,人魂对话。多声部的叙事策略有力地提升了作品的内涵和表现张力,更引发读者对人生苦难与生命追求等具有普遍性问题的哲思。
王苇
关键词:德拉布尔《红王妃》女性叙事
“布鲁姆斯伯里”元素与伍尔夫的“双性同体”
2016年
作为20世纪英国著名的精英知识分子群落,"布鲁姆斯伯里文化圈"可谓率先践行"双性同体"生活方式的所在。"布鲁姆斯伯里人"的精神领袖罗杰·弗莱注重情感与智性融合的美学理念与实践,在伍尔夫日后的文学观念、创作实践乃至个人生活中均打下了鲜明印记。正是在"布鲁姆斯伯里文化圈"充满浓厚的双性同体氛围、追求情感与智性互补的世界中,伍尔夫不仅通过小说虚构了"双性同体"的奇妙景观,还将"双性同体"发展为女性艺术家锻造完美的人格理想的美学标志。
杨莉馨王苇
关键词:智性双性同体
女性艺术家的成长:论《奥兰多》中的异质空间建构被引量:1
2018年
《奥兰多》集中呈现了弗吉尼亚·伍尔夫对女性艺术家精神成长之途的思考。它首先使主人公通过跨越地理疆域的旅行而拥有了开阔的人生;吉卜赛营地的另类世界亦成为女性实现性别平等的一块空地;神奇变性的奥兰多更是通过换位思考获取了观察事物的双重视角。通过冲破地域、种族与性别壁垒的跨界书写,伍尔夫以三重异质空间的建构,完成了对男性大师的文学经典《浮士德》的女性主义修正。
杨莉馨王苇
关键词:《奥兰多》《浮士德》
论《学衡》的文学翻译与文化抉择被引量:2
2015年
文学译介在《学衡》杂志中据有十分突出的位置。其首要特色是高度重视希腊罗马时代的美学思想与文学成就的译介,体现出鲜明的古典趣味。《学衡》对其他各时代、各国文学的选择同样体现出注重经典、强调理性与纯正的艺术品位的精英意识。这一贯穿了鲜明的新人文主义思想的翻译抉择,体现了"学衡派"同人与新文化-文学运动主将迥异的文化建设理想,弥补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其他期刊与社团译介西学的缺失。
杨莉馨王苇
关键词:《学衡》文学翻译欧文·白璧德新人文主义
意义的增值:论《一九八四》中的温斯顿“死亡”结尾
2018年
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以其作品鲜明的政治倾向、对极权政治的尖锐揭露在世界文坛声誉极高。其代表作《一九八四》刻画了以温斯顿·史密斯为代表的试图反叛极权、追求自由与希望的个体在肉体与精神的双重折磨下最终走向毁灭的抗争过程。小说的结尾戛然而止,使人不禁追问:温斯顿是否遭受了枪决?作品的结尾对把握整部作品的深层内涵和实现艺术效果具有关键作用,可以赋予一部作品"终极关怀",温斯顿的结局由此成为了作品产生秘密与吸引读者深入探索的源泉之一。本文通过对文本中反复出现的死亡意象和伏笔等进行分析,尝试从作家的创作意图、内在逻辑与结构、叙事技巧等方面阐释《一九八四》的结尾,探索小说解读的新角度。
王苇
关键词:乔治·奥威尔《一九八四》
“布鲁姆斯伯里文化圈”与弗·伍尔夫的亲缘关系
2018年
作为英国著名的现代主义文艺团体'布鲁姆斯伯里文化圈'的核心成员,伍尔夫与'布鲁姆斯伯里人'之间有着深厚的亲缘关系。她对小说的结构设计与空间造型感的刻意追求,部分源自罗杰·弗莱的视觉艺术理念;她在艰苦的文学'出航'期,从姐夫克莱夫·贝尔那里获得了独一无二的精神支持和美学引领;文尼莎·贝尔作为文化圈中的灵魂人物,则以长达59年的姐妹深情,成为妹妹生命故事中永恒的主角和灵感的源泉。
王苇杨莉馨
关键词:罗杰·弗莱克莱夫·贝尔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