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蒋晨

作品数:6 被引量:9H指数:2
供职机构:广东海洋大学海洋与气象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天文地球
  • 1篇生物学

主题

  • 2篇植物
  • 2篇上层海洋
  • 2篇台风
  • 2篇陆架
  • 2篇陆架海
  • 2篇锋面
  • 1篇叶绿
  • 1篇叶绿素
  • 1篇植物繁殖
  • 1篇植物生长
  • 1篇中尺度
  • 1篇中尺度涡
  • 1篇上升流
  • 1篇热带
  • 1篇热带风暴
  • 1篇西北太平洋台...
  • 1篇西太平洋
  • 1篇夏季
  • 1篇冷涡
  • 1篇混合层

机构

  • 6篇广东海洋大学
  • 1篇汕头大学

作者

  • 6篇蒋晨
  • 5篇张书文
  • 2篇伊小飞
  • 2篇曹智勇
  • 2篇陈法锦
  • 1篇曹瑞雪

传媒

  • 6篇广东海洋大学...

年份

  • 3篇2019
  • 1篇2017
  • 2篇2016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上层海洋对热带风暴“天鹰”的响应被引量:1
2016年
根据2005年7、8月份锚系温盐和海流观测资料并结合卫星遥感数据,重点关注海南岛东南侧热带风暴影响区域,研究了2005年第8号热带风暴"天鹰"引起的上层海水降温机制,分析结果表明:热带风暴过境期间,海表面有着显著的降温,且台风路径右侧海表温度下降的幅值和范围要远大于左侧;观测点处,海表温度下降2~4℃,混合层加深10~20 m,海洋热容量变化为-10^-20 k J·cm^(-2),上升流及垂向夹卷对于海洋热容量的变化有着最重要的作用,是导致海表温度下降的主要原因。而在海表温度降低过程中,通过比较发现,垂向的夹卷相较于上升流又占据着主导作用。
蒋晨张书文伊小飞曹智勇
关键词:热带风暴夹卷
黑潮延伸区气旋式涡旋浮游植物繁殖个例
2019年
【目的】研究黑潮延伸体区域内的涡旋活动对浮游植物繁殖的影响。【方法】根据高分辨率的卫星遥感和再分析资料,对李亚诺夫指数(FSLE)、海表面温度(SST)、海表面高度异常(SLA)、叶绿素(Chl-a)浓度进行归一化合成分析,并计算气旋式涡旋内混合层厚度(MLD)以及引起的埃克曼抽吸速率。【结果与结论】黑潮延伸体区域内的气旋式涡旋引起的埃克曼抽吸作用和冬季混合是Chl-a浓度升高的主要驱动机制。周期为44周的涡旋在16~23周(春季)期间Chl-a浓度高于同期背景场,最大Chl-a浓度是周围的3倍。冬季强湍流混合和涡-风导致的埃克曼抽吸作用使得混合层深度加深至由埃克曼抽吸主导营养盐输送的跃层深度,结合涡致埃克曼抽吸,有利于携带跃层内更多的营养盐输送至混合层,配合春季充足的光照条件,则会更进一步促进浮游植物繁殖。长时间的闭合拉格朗日拟序结构,对于维持高浓度Chl-a有一定的作用。
王同宇张书文马永贵陈法锦陈法锦蒋晨
关键词:混合层
琼东海域锋面特征初探
2016年
2012年7月现场调查了海南岛东部陆架海(琼东海域),结合其中4个断面的实测数据和卫星遥感数据,探究该海域2012年海表温度锋面的季节性变化以及夏季锋面结构特征。研究表明,琼东海域温度锋面的季节性变化明显,强锋面中心会随季节变化。夏季锋面主要分布在上升流区,是典型的上升流锋面,锋带宽20~40 km,大致沿100 m等深线,随深度增加锋面强度减小,位置向外海移动。
曹智勇曹瑞雪张书文伊小飞蒋晨
关键词:陆架海锋面
夏季琼东陆架海急流锋面分析及其混合率参数化
2017年
基于2012年7月13日-20日夏季琼东海域的断面调查资料,研究了琼东急流锋面空间分布特征、混合过程及其参数化。结果表明,夏季琼东陆架海急流锋面主要分布在50 m^100 m等深线之间,且100 m等深线附近的锋面为强锋面区。强温盐锋面主要发生在25 m以浅,最大的强度锋面出现在14 m左右。锋区混合率的最大量级10^(-3)m^2·s^(-1),约比大洋平均值高2个量级,且高值主要分布在锋轴线附近和接近海表处。所提出的混合率参数化方案可以较好描述夏季琼东陆架海锋区混合的主要特征。
杨春花蒋晨马永贵张书文
西北太平洋上层海洋对连续多个台风的响应被引量:6
2019年
【目的】研究Merantia、Malaks、Megi、Chaba4个连续台风引起上层海洋的响应。【方法】基于遥感和再分析数据,分析台风前海洋环境、台风做功(W)、强迫时间(tf)、降水等要素分布特征,探讨上层海洋稳定度、上升流、湍流混合动力机制如何影响中尺度涡区域的海表温度(SST)、浮游植物繁殖程度,引入动力学参数S判断海洋内部上升流和混合重要性。【结果和结论】冷涡(CE)区域海洋表层降温(SSC)(3.5℃)和叶绿素a(Chl-a)质量浓度(0.5mg/m3)对于台风响应比暖涡(AE)区更为剧烈,与其内部热力学结构有关,出现在Megi过境CE区,主要原因是海洋本身CE特征、强上升流(EPV)=2.5×10-4 m/s,S<1,台风向海洋输入巨大的能量(W>80 kJ)引起剧烈的混合夹卷、强降雨,导致海水迅速重新层化、逐渐加强的非线性CE有更强的封闭性,这些机制的共同作用将底层(营养盐跃层100m以下)富含营养盐的冷水输送到上层;Malaks过境CE(124.9°E,22.3°N)缺乏强上升流(EPV=5×10-5 m/s),以湍流混合为主(S>1);Merantia使CE区域表现下沉流(EPV<0),SSC主要是湍流混合的作用(W>25kJ),Chl-a浓度增长到0.27mg/m3。AE热力学结构比较稳定,连续台风导致SSC<2℃,Chl-a增加仅200%,Merantia、Malaks过境AE(125.1°E,20.6°N)分别以强上升流(S<1)和湍流混合(S>1)为主,混合层厚度约80 m,同时AE周围无强障碍带,易与周围水体交换,Chl-a浓度微弱增加。
王同宇张书文陈法锦蒋晨马永贵
关键词:中尺度涡上升流西太平洋
西北太平洋台风对冷涡及叶绿素浓度的影响被引量:2
2019年
【目的】研究2007-2017年间西北太平洋过境冷涡的11个台风导致浮游植物生长和冷涡(CCE)变化现象。【方法】统计并计算出可能影响叶绿素(Chl-a)浓度变化的因素:台风性质(强度、移动速度、强迫时间)、台风前混合层厚度(MLD)、降雨量、海表面温度(SST)、埃克曼抽吸速率(EPV)和两层约化重力模式下的涡动能(EKE),其中EPV和EKE分别代表上升流和湍流混合强弱。【结果与结论】通过线性回归分析发现,除台风强度、SST与Chl-a浓度相关性不显著(P>0.05),移动速度Uh、强迫时间、降雨和MLD、EPV、EKE与Chl-a均有显著相关性(P<0.05),并建立了冷涡背景条件下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0.006-0.038 x1+0.0257x2+0.023 8 x3。浮游植物生长主要取决于上升流和湍流混合对营养盐的输送作用,慢而尺度大台风意味着受台风强迫时间长,足以超过地球自转调整的时间则会引起强上升流(EPV)以及湍流混合输送营养盐,促进Chl-a浓度大幅度增加,强湍流混合同时也需要降雨抑制,避免破坏浮游植物光合作用,台风前CCE区域MLD(<25m)与Chl-a呈现出正相关。
王同宇张书文蒋晨蒋晨曾伟强李韬
关键词:台风冷涡浮游植物生长多元线性回归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