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志辉
- 作品数:6 被引量:15H指数:3
- 供职机构:湖南省农业科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轻工技术与工程更多>>
- 一年生葛茎的化学成分与纤维特性研究被引量:2
- 2020年
- 为充分利用葛麻纤维,采用化学法分析湖南和江西不同地区一年生野葛茎和人工栽培粉葛茎及葛麻的化学成分,探讨制麻技术对纤维性能的影响,并通过电镜扫描、显微镜观察等对葛麻表面形态结构、单纤维特性进行表征。结果表明:野生鲜葛茎的干物质总含量高于粉葛的,且干物质总量、不溶性纤维含量均随生长期延长而增加,粉葛的各项指标在地域和品种间均存在差异,在12月采收的3个粉葛中,太空粉葛茎的粗脂肪、粗蛋白、灰分和可溶性纤维的质量分数均较高,江西粉葛的均较低;碱处理法所得葛麻的残胶率明显小于自然发酵法的残胶率,其断裂强度较大,且葛麻表面的纤维结构较清晰;碱处理法所得不同原料葛麻的理化特性和化学成分在地域间、品种间均表现出明显差异,总体上野葛麻的断裂强度较高,野葛和粉葛均有随生长期延长而断裂强度增加的趋势,胶质等非纤维成分达17.5%~33.3%;野葛的纤维素含量均达80%以上,且不同生长期间的纤维素含量没有明显差异,粉葛的纤维素含量低于野葛的,且12月采收的样品纤维素含量显著低于9月采收样品的;葛麻单纤维的公制支数为3098.2~3866.7 m/g,单纤维线密度为2.6~3.2 dtex,野葛麻的平均直径和公制支数优于粉葛麻的;葛麻的纤维素含量、半纤维素含量与葛麻单纤维的理化特性具有密切关联。
- 高晓路唐汉军梁洁陶湘林魏颖娟吴跃辉陈志辉
- 关键词:化学成分纤维特性
- 菌根菌对玉米抗铜、镉、铅、锌及生物有效性的影响被引量:4
- 2007年
- 通过比较接种和不接种菌根菌玉米根际土壤中铜、镉、铅、锌的形态变化、作物的生物量和金属在玉米中的蓄积量等参数,揭示菌根真菌通过影响植物根际微环境、微量金属形态而增加玉米抗过量金属胁迫的现象和机理。
- 陈家武卢以群陈志辉
- 关键词:菌根菌生物有效性
- 玉米/大豆间作的镉累积规律初探被引量:5
- 2020年
- 为探索镉污染农田高效种植结构调整模式,通过在镉污染严格管控区农田(土壤全镉含量1.98 mg·kg-1)开展不同镉积累特性的玉米和大豆间作试验,系统研究了单作和间作下玉米和大豆的镉吸收积累规律。结果表明,随着生育进程推进,玉米秸秆镉含量呈总体降低的变化趋势,大豆秸秆镉含量呈逐渐升高再降低的趋势,玉米苗期秸秆镉含量最高,而大豆鼓粒期秸秆镉含量最高;大豆成熟期籽粒镉含量高于鼓粒期,玉米灌浆期籽粒镉含量高于成熟期;间作降低了成熟期镉低积累玉米籽粒镉含量,提高了镉高积累玉米籽粒镉含量,间作模式下镉高积累和低积累玉米品种籽粒镉含量平均值分别为0.139 mg·kg-1和0.003 mg·kg-1,分别较单作降低了-14.88%和88.46%;秸秆和籽粒的富集系数大豆分别为2.567~3.329和0.667~0.764,玉米分别为0.729~3.339和0.001~0.079,间作玉米秸秆富集系数较单作增加0.15%~46.22%,低镉积累玉米籽粒富集系数较单作降低84.62%~92.31%;间作处理土地当量比为1.46~1.77。因此,间作大豆可以保证低镉积累玉米籽粒在镉污染土壤的安全生产,为土地合理利用提供有效的参考途径。
- 李涵黄道友黄山汤彬郭欢乐曹钟洋陈松林陈志辉
- 关键词:玉米大豆间作镉
- 玉米新品种福玉18的选育及栽培、制种技术
- 2024年
- 福玉18是由湖南继福种业科技有限公司与湖南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共同合作于2016年育成,组合为西V2×毛白11,该品种属中迟熟、中秆、大穗型单交种。2018—2020年在各级区试、示范中表现高抗灰斑病、穗腐病,抗逆性强,耐瘠薄,适应性广、高产稳产、品质优良等特点;适宜于湖南省及西南山区作为春玉米种植,种植密度一般以48000~52500株/hm^(2)为宜。2021年福玉18通过湖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介绍福玉18的选育过程、特征特性、产量表现及栽培与制种技术,以期为福玉18的推广应用提供技术支持。
- 彭明唐卓李亦文彭继福郭欢乐曹钟洋汤彬陈志辉
- 关键词:品种选育栽培制种玉米
- 玉米苗期如何防鸟
- 2022年
- 鸟类叼苗是令玉米种植户头痛的一件事,玉米苗刚刚露出地表,只呈简状还未展开叶片时,眼尖的小鸟总会成群而来,顺着小苗找食地下的种子,轻者造成缺苗断垄,重者导致成片玉米田无苗。下面介绍几种防鸟叼苗的方法供广大农民参考。
- 陈志辉
- 关键词:缺苗断垄玉米苗期玉米田小苗种子
- 铜和镉及铅在玉米根际土壤中的形态变化被引量:4
- 2007年
- 通过根际栽培试验,对玉米根际土壤中铜、镉、铅的形态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可交换态铜随时间的延长显著上升,20d左右达到最大(0.97mg/kg),然后逐渐回落,40d恢复到起始水平,之后继续下降.可交换态镉的变化趋势与可交换态铜大至相似,同样经历了先升后降的过程,25d达到最大值(0.43mg/kg),其后维持此含量,50d后逐渐下降.可交换态铅的含量均低于检出下限.2)碳酸盐结合态铜含量在试验初始阶段没有明显变化,约40d后略有升高,随后下降,在整个试验过程的变化仅±1mg/kg.碳酸盐结合态镉和铅的含量在试验期间持续上升,有机结合态镉和铜含量在试验期间呈总体下降趋势.3)铁锰氧化物结合态铜、镉和铅与土壤固相结合比较紧密,变化规律不太明显,但变化幅度较大.4)有机结合态铜在试验初期急剧下降,而后上升,最后维持在与初始含量大致相当的水平.有机结合态镉和铅在试验期间整体呈下降趋势.
- 陈家武卢以群陈志辉
- 关键词:玉米根际土壤铜镉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