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虎
- 作品数:7 被引量:53H指数:4
- 供职机构:山东科技大学地质科学与工程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更多>>
- 矿山灾害链及其断链减灾模式分析被引量:19
- 2013年
- 为了揭示矿山灾害系统的复杂性规律和运动本质,运用系统理论观点,从灾害链的角度对矿山灾害链定义、分类、特点及链式发育机理进行了研究。提出矿山灾害链组合断链减灾模型,即"初次断链+预防断链+灾后重建"组合断链模型,并在华恒公司矿井水害防治中得到运用,可以有效的解决矿井水害特别是矿井西部老空水问题。矿山灾害链式效应在矿山灾害中普遍存在,组合断链减灾模型为最佳减灾方案,而通过对断链程度和各断链过程对总断链的贡献率的计算实现断链最优化将成为今后研究的重点。
- 刘磊施龙青孙红华王敏孙琪邱梅刘虎
- 关键词:灾害链矿井水矿山灾害
- 华北地台东西部中新元古界生烃条件比较研究被引量:3
- 2014年
- 通过对华北地台中新元古界有机质丰度、类型、热演化程度以及生烃演化史等的分析,全面对比了以蒙陕裂陷槽为代表的华北地台西部和以冀辽裂陷槽为代表的华北地台东部中新元古界的生烃条件,结果表明,冀辽裂陷槽中新元古界烃源岩有机质丰度高、类型好,为优质烃源岩;蒙陕裂陷槽中新元古界烃源岩有机质丰度低,尽管类型也较好,烃源岩仅为中等-偏差。华北地台东、西部中新元古界现今热演化程度较为接近,但其热演化过程差异较大,东部自晚古生代以后持续抬升,上覆地层剥蚀殆尽;西部则持续沉降,至中生代方达到最高演化程度。总体看来,华北地台中新元古界有利生烃区首推冀辽裂陷槽,其次为蒙陕裂陷槽和豫陕裂陷槽。
- 林玉祥李晓凤闫晓霞郭凤霞刘虎李秀芹
- 关键词:生烃条件热演化史华北地台
- 沁水盆地郑庄区块山西组的沉积特征被引量:6
- 2012年
- 郑庄区块山西组地层较薄,以K7和K8砂岩与上下地层分界,发育主煤层3号煤层。其沉积期处在陆表海背景下的海陆过渡演化阶段,发育了大面积的下三角洲平原沉积体系,主要沉积了分流河道、分流间湾、天然堤、沼泽等沉积相,三角洲前缘和前三角洲相不发育。在沉积环境分析的基础上,将山西组分为Ⅰ、Ⅱ、Ⅲ3个砂组,进一步研究了区块沉积微相的平面展布及演化规律。在山西组的演化过程中,分流河道变宽且平直,分叉减少,河口砂坝沉积逐渐消失,自下而上沉积相呈现向陆过渡的特征。
- 张璐林玉祥于剑峰孙维凤杨海星刘虎
- 关键词:沁水盆地山西组沉积相
- 沁水盆地地层剥蚀量研究被引量:10
- 2014年
- 沁水盆地自晚三叠世以来不断抬升,遭受了多次剥蚀,但其累积剥蚀量一直悬而未决,不利于盆地模拟和资源评价。本文在沁水盆地沉积-构造演化史、热演化史研究的基础上,根据野外露头和钻井资料,以镜质体反射率反演方法为主,辅以声波时差法和构造剖面法,较为准确地确定了沁水盆地中新生代以来的累积地层剥蚀量。研究表明,沁水盆地石炭-二叠系煤层在燕山运动时期遭受最高地温,其后回返抬升并伴有地温梯度下降。参照济阳坳陷连续沉积剖面建立了镜质体反射率与深度的关系,经地温梯度校正后,计算出了沁水盆地石炭-二叠系最大埋深,从而得到其此后抬升过程中的累积剥蚀量,经与声波时差法、构造剖面法计算结果对比,三者计算结果较为符合。研究结果表明,晚三叠世以来沁水盆地累积地层剥蚀量在1400~3300m之间,其中盆地中部剥蚀量较少,一般小于2500m,盆地边缘剥蚀量较大,可达3000m以上。主要剥蚀时期为晚白垩世至新近纪,地层剥蚀量可达2000m以上;其次为晚三叠世至早侏罗世,地层剥蚀量一般小于1000m。
- 林玉祥刘虎郭凤霞闫晓霞韩继雷钱铮刘建军
- 关键词:地层剥蚀量构造演化史热演化史沁水盆地
- 油气输导机制及输导体系定量评价研究被引量:12
- 2015年
- 为了减少输导体系多解性和更客观、准确地对其进行评价,该文对我国各主要含油气盆地输导体系进行了系统分析与总结,提出了基于油气输导机制的输导体系分类方案,将输导要素划分为3大类:第一类为必要的输导要素(包括输导空间、输导动力和输导流体);第二类为描述输导体系重要特性的输导要素(如输导方向、输导能力);第三类为补充说明输导体系的输导要素(如输导体系的规模与层次、形成与作用时期等)。提出的基于输导机制的输导体系命名原则为:输导体系规模与层次+形成与作用时期+输导能力+输导方向+输导动力+输导空间。同时根据各输导要素对油气运聚成藏的贡献,建立了各类输导要素优劣的定量评价标准与赋值原则。总结了成藏期古输导体系恢复方法和步骤,其中古孔隙和古构造的恢复是成藏期输导格架建立的关键。这为输导体系定量评价奠定了基础,从而可以更好地根据输导体系预测潜在油气藏,提高勘探成功率。
- 林玉祥孙宁富郭凤霞闫晓霞孟彩李晓凤刘虎李秀芹
- 关键词:油气输导体系
- 论油气输导体系的层次性与动态性
- 2013年
- 通过对我国各主要含油气盆地油气输导体系的系统分析与总结,提出了油气输导体系研究要划分层次,即针对不同盆地和同一盆地不同等级的研究对象(盆地、区带和局部构造等),分别研究其输导体系特征以及其对油气成藏富集规律的控制作用。油气输导体系的另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其动态性,即在地质历史演化过程中输导体系是不断变化的,只有油气大规模运聚时期的输导体系才能控制油气成藏与油气分布,因此要恢复成藏期输导体系特征,才能有效识别其输导能力与正确预测油气分布规律。以渤海湾盆地为例,深入探讨了油气输导体系的层次性与动态性,阐明了这一研究方法对油气输导体系研究的重要意义。
- 林玉祥郭凤霞闫晓霞李晓凤刘虎孙宁富孟彩
- 关键词:动态性输导体系油气成藏含油气盆地
- 油气输导体系研究技术思路与展望被引量:3
- 2014年
- 在前人研究基础上,根据多年油气输导体系研究经验,提出了油气输导体系研究的技术方法和步骤,认为古孔隙恢复、古压力恢复、古构造恢复以及成藏期分析是油气输导体系研究中的关键技术。系统总结了关键技术的研究方法与最新进展,确定有效输导体系,正确预测未知油气藏。对目前油气输导体系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归纳,并对今后的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
- 林玉祥郭凤霞孙宁富孟彩李晓凤闫晓霞刘虎
- 关键词:输导体系油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