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邹莎

作品数:4 被引量:3H指数:1
供职机构:上海海洋大学水产与生命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创新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3篇农业科学
  • 2篇生物学

主题

  • 3篇细胞
  • 3篇侧线
  • 2篇早期发育
  • 2篇毛细胞
  • 2篇感受器
  • 1篇信号
  • 1篇胸鳍
  • 1篇牙鲆
  • 1篇眼睛
  • 1篇再生过程
  • 1篇生长发育
  • 1篇细毛
  • 1篇基因
  • 1篇发育
  • 1篇斑马
  • 1篇斑马鱼
  • 1篇TBX5基因
  • 1篇X1
  • 1篇变态

机构

  • 4篇上海海洋大学

作者

  • 4篇宋佳坤
  • 4篇范纯新
  • 4篇邹莎
  • 2篇周婷婷
  • 1篇张昊

传媒

  • 2篇上海海洋大学...
  • 1篇中国海洋湖沼...

年份

  • 2篇2013
  • 2篇2012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Eya1-Six1信号在斑马鱼侧线神经丘毛细胞再生过程中的表达被引量:3
2013年
机械感觉毛细胞对于脊椎动物的听力和平衡能力至关重要,低等脊椎动物毛细胞在遭受损伤后具有很强的再生能力。鱼类侧线神经丘毛细胞与内耳毛细胞具有相似的结构、功能、发育和再生过程。我们将受精后5~6 d的斑马鱼仔鱼置于400 μmol/L新霉素溶液中处理1 h破坏神经丘毛细胞。分别对处理后2、4、8、12及24 h的斑马鱼仔鱼进行组织学切片及功能基因eya1和six1b的整体原位杂交。组织学切片结果显示:对照组神经丘毛细胞与支持细胞形态及排布都很规则,毛细胞和支持细胞分别位于上层和下层;处理后2~4 h,上层毛细胞数量显著下降;处理后8~12 h,支持细胞和毛细胞之间界限模糊,部分支持细胞变长,且与基膜脱离;处理后24 h,部分神经丘内毛细胞及支持细胞数量、形态及排布接近对照组水平。整体原位杂交结果显示:eya1和six1b在对照组斑马鱼仔鱼整个神经丘都有表达;处理后4 h内神经丘中央毛细胞中eya1和six1b的表达量显著下降,周围的支持细胞中仍保持一定量的表达;这两个基因的表达量从处理后8 h起逐渐提高,在处理后12~24 h恢复甚至超过对照组。综上结果表明:神经丘毛细胞再生过程中可能有支持细胞的参与,且重启了神经丘毛细胞发育过程中的功能基因eya1和six1b。
周婷婷范纯新邹莎宋佳坤
关键词:斑马鱼毛细胞
西伯利亚鲟侧线感受器的早期发育以及感觉毛细胞的再生研究
本实验利用扫描电镜以及组织切片,染色,新霉素处理,统计学方法,荧光定量PCR等方法来探究侧线感受器的破坏再生能力及机制,以及对侧线感受器发育相关基因的荧光定量PCR分析,结果如下:一。从31期开始出现侧线基板,1日龄神经...
邹莎范纯新宋佳坤
关键词:生长发育
文献传递
西伯利亚鲟侧线感受器的早期发育以及感觉毛细胞的再生研究
侧线感受器在鱼类进化中占据重要地位,是由机械感受器和电感受器组成,西伯利亚鲟具有感受弱电场的电感受器壶腹器官和感受水流压力的机械感受器神经丘,目前国内外对其早期发育以及再生研究较少,本实验利用运用扫描电镜,
邹莎范纯新宋佳坤
关键词:毛细胞发育
文献传递
Tbx5基因在牙鲆变态初期的表达
2013年
鲽形目鱼类仔鱼经过变态后形成眼睛和偶鳍等器官左右不对称的稚鱼。Tbx家族成员参与脊椎动物心脏、肢体和眼等器官的发育,而Tbx基因与鲽形目鱼类变态的关系目前尚无报道。运用扫描电镜和软硬骨染色等方法对出膜后2 d(变态早期)和26 d(变态前期)的牙鲆仔鱼的形态进行观察,牙鲆出膜后2 d胸鳍原基出现,出膜后26 d胸鳍发育成熟,而在出膜后26 d胸鳍和腹鳍仍左右对称。我们克隆了牙鲆Tbx5基因的CDS序列,该序列编码的多肽具有部分T-box保守结构域,与斑马鱼Tbx5同源性高达93%。系统进化分析显示:这段CDS序列与硬骨鱼的Tbx5基因聚为一支,但与四足动物Tbx5相分离。整体原位杂交显示出膜后26 d的牙鲆仔鱼中,Tbx5基因不仅在胸鳍、眼背侧、脊柱和尿囊表达,且在胸鳍和眼背侧的表达呈现左右不对称,左侧面(有眼侧)的表达量均高于右侧面(无眼侧)的表达量。综上结果显示,牙鲆Tbx5基因可能参与了变态过程中眼睛与胸鳍左右不对称的形成。
邹莎范纯新周婷婷张昊宋佳坤
关键词:牙鲆TBX5基因胸鳍眼睛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