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峰 作品数:88 被引量:627 H指数:15 供职机构: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首都临床特色应用研究”专项 北京市科技计划项目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 文化科学 哲学宗教 更多>>
高龄老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桥接治疗与直接介入治疗的对比分析 被引量:20 2020年 目的比较桥接治疗与直接介入治疗在发病4.5 h以内到院的80岁及以上高龄老年急性缺血性卒中(AIS)患者中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9年6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实施血管内治疗的年龄≥80岁的高龄老年AIS患者89例,按照是否给予静脉溶栓治疗分为桥接治疗组及直接介入治疗两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基线信息包括性别构成、发病前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既往病史、吸烟史、术前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卒中量表(NIHSS)评分;比较两组手术相关信息包括发病至医院时间、到院至穿刺时间、穿刺到血管开通时间以及并发症(症状性颅内出血、死亡)和90 dm RS评分;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判定给予静脉溶栓的桥接治疗是否为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桥接治疗组共49例患者、直接介入治疗组共40例患者,两组患者基线信息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在发病至医院时间、到院至穿刺时间、穿刺至血管开通时间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桥接治疗组中26.5%(13例)的患者出现症状性颅内出血,14.3%(7例)患者90 d死亡;直接血管内治疗组中17.5%(7例)患者出现症状性颅内出血及7.5%(3例)的患者90 d死亡,两组症状性颅内出血率和90 d死亡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1.031、1.017,P=0.310、0.313)。以不同临床结局为因变量,调整性别、入院NIHSS、既往病史等因素后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给予静脉溶栓的桥接治疗并不是影响临床结局的因素(OR=0.795,95%CI:0.280~2.258,P=0.666)。结论桥接治疗与直接介入治疗对发病4.5 h以内到院的80岁及以上高龄老年AIS患者同样安全有效,在时间窗内应尽量给予静脉溶栓治疗。 邓一鸣 张净瑜 高峰 孙瑄 宋立刚 刘恋 莫大鹏 马宁 缪中荣 徐凯关键词:卒中 血栓溶解疗法 血管内治疗 临床颈动脉系统TIA患者的脑血管造影分析 被引量:11 2008年 目的:以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为手段,分析颈动脉系统TIA患者脑供血动脉狭窄或闭塞的分布、程度以及侧枝循环建立情况。方法:颈动脉系统TIA患者70例均行脑血管造影检查,包括主动脉弓上造影及至少双侧颈总及锁骨下动脉四根血管造影。明确有无脑供血动脉的狭窄、狭窄的位置、程度及侧枝循环情况。结果:62例患者存在脑供血动脉狭窄或闭塞,共检出病变132处,轻度狭窄40处(30.3%),中度狭窄34处(25.8%),重度39处(29.5%),闭塞19处(14.4%)。可判断责任血管者58例(85.0%):单纯前循环45例,前后循环联合病变有13例。以颈内动脉狭窄80处为对象,研究颈内动脉狭窄或闭塞的侧枝循环情况。汇总邻近可能引起同一侧枝循环通路的病变,共分析病变58处,发现合并侧枝的病变有23处,有侧支数量36处。各种侧支循环中,Willis环出现频度最高,包括前交通代偿13处和后交通代偿5处。其次为软膜血管代偿13处。结论:颈动脉系统TIA患者,颅外血管病变多于颅内血管病变。责任血管不单纯是在前循环,还可以是前后循环联合病变。颈内动脉狭窄或闭塞最常见的侧枝循环是Wlliis环和软脑膜血管,严重的脑供血动脉狭窄更易引发侧枝循环建立。 崔永健 魏琰 朱建国 袁栋才 高峰关键词:颈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侧枝循环 Wingspan支架治疗国人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初步经验 被引量:19 2007年 目的研究颅内专用自膨式支架系统(Wingspan支架)联合Gateway球囊治疗国人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可行性。方法10例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12处病变)接受了Wingspan支架联合Gateway球囊治疗,前瞻性收集所有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临床随访观察30d。结果12处靶病变分别位于大脑中动脉(n=6)、颅内颈内动脉(n=4)、颅内椎基底动脉(n=2),支架成功率91.7%(11/12),手术成功率90.0%(9/10),治疗前平均狭窄率为71.4%,球囊扩张后改善为33.3%,支架成形术后改善为20.0%。所有病变均使用了Gateway球囊扩张,1例基底动脉狭窄Wingspan支架到达靶病变部位后未能成功释放;围手术期30d内,1例患者术后发生1次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其余患者均未发生手术相关并发症。结论采用Wingspan支架联合Gateway球囊治疗国人颅内动脉狭窄技术上是可行的,长期疗效还需要更大量病例样本及更长时间的病例随访数据。 高峰 杜彬 姜卫剑 董可辉 马宁 徐晓彤关键词:血管成形术 颅内 WINGSPAN 后循环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与静脉溶栓的对照研究 被引量:8 2019年 目的比较后循环大血管闭塞致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接受血管内治疗(endovascular treatment,EVT)与单纯静脉溶栓(intravenous thrombolysis,IVT)治疗后的临床结局。方法纳入2012年3月-2016年11月期间在北京天坛医院行EVT与IVT治疗的后循环大血管闭塞所致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以1∶1比例匹配两组的年龄、性别、基线NIHSS评分、发病至治疗时间及卒中亚型(TOAST分型),匹配患者的NIHSS评分≥10分。主要疗效结局为治疗后90 d的mRS评分,安全性结局为24 h ICH及90 d全因死亡率。结果共纳入328例后循环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其中EVT组69例,IVT组259例,匹配后两组基线数据相似,每组各55例。各卒中亚型比例在两组均有显著性差异(所有P<0.001),两组均以大动脉粥样硬化型为主,其中EVT组63例(91.3%),IVT组164例(63.3%)。临床疗效结局显示匹配后EVT组90 dmRS评分≤1分比例(30.9%vs 38.2%,校正OR 0.724,95%CI 0.329~1.595,P=0.423)及mRS评分≤2分比例(38.2%vs 50.9%,校正OR 0.596,95%CI 0.279~1.272,P=0.181)均低于IVT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安全性结局方面,24 h症状性脑出血及治疗后90 d全因死亡率,两组比较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后循环大血管闭塞所致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行EVT治疗和单纯IVT治疗,在疗效及安全性结局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 罗岗 黄祎诺 莫大鹏 孙忠良 马宁 高峰 宋立刚 孙瑄 刘恋 霍晓川 王博 贾白雪 李晓青 徐晓彤 缪中荣关键词:急性缺血性卒中 后循环 血管内治疗 静脉溶栓 一种用于脑动脉闭塞的人工智能诊疗辅助设备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脑动脉闭塞的人工智能诊疗辅助设备,包括底座,所述底座顶部中心转动连接有角度调整机构,且角度调整机构一侧安装有显示器,显示器一侧底部一角位置安装有数据线,数据线一端电性连接有处理器,本发明利用图像增强器... 高峰 邓一鸣 高原 李磊 宴照轩 吴齐 韩建佳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临床应用的安全性关键技术 姜卫剑 高峰 金旻 徐晓彤 涉及神经外科学、医学影像学和介入治疗器械领域。 防治颅内动脉粥样硬化(ICAS)脑卒中在我国有重大需求。应用冠脉支架治疗ICAS的全球首例报道见诸于1997年,但当时ICAS专用装置缺乏和对ICAS致病机制认识不足等缘故...关键词:关键词:颅内动脉狭窄 医学影像学 神经外科学 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的临床效果与效率评价 被引量:7 2016年 目的应用卒中预后特异和非特异评估体系以及卫生经济学评估体系,评价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的临床效果与效率。方法选择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于2015年1-4月收治的符合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的患者,分为血管内治疗组和对照组,评价指标包括:①特异性指标:入院后14 d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90 d后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 RS)评级,90 d及1年内卒中发生率;②非特异指标:1年内院内感染、急性心肌梗死、症状性脑出血的发生率;③卫生经济学指标:患者1年医疗总费用、总药费,1年内住院次数及累计住院日、累计重症监护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ICU)住院日。结果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给予血管内治疗预后较对照组在入院后14 d NIHSS评分采用秩和检验比较,血管内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90 d及1年内卒中发生率采用χ^2检验,发现血管内治疗组的90 d卒中再发率(P〈0.05)及1年内卒中再发率(P〈0.01)均低于对照组。与对照组相比,血管内治疗组患者1年内院内感染、急性心肌梗死、症状性脑出血采用χ2检验,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入院后90 d mRS评级采用秩和检验,对照组无残疾或轻度(0-1级)、中度(2-3级)、重度残疾(4-5级)及死亡人数分别为3例、15例、23例和4例,血管内治疗组分别为17例、12例、3例和5例,血管内治疗组较对照组明显改善(P〈0.05)。血管内治疗组在1年内累计医疗花费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但在1年内住院次数(P〈0.01)、药费(P〈0.05)以及ICU住院日(P〈0.01)较对照组明显下降。结论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血管内治疗可以提高患者的预后,在提高医疗质量的同时并没有增加患者的住院费用,可以减少患者的住院次数及药费。 邓一鸣 霍晓川 高峰 莫大鹏 马宁 孙瑄 宋立刚 王伊龙 王拥军 赵性泉 缪中荣关键词:卒中 血管内治疗 基于一种新闭塞分型系统的大脑中动脉非急性期闭塞血管内再通治疗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9 2020年 目的探讨新的大脑中动脉非急性期闭塞脑血管造影分型系统对大脑中动脉非急性期闭塞血管内再通治疗的血管再通率及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9年10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介入中心连续收治的30例行血管内再通治疗的症状性大脑中动脉非急性期闭塞患者的临床资料。以DSA检查为基础,结合术前CT血管成像、MR血管成像及高分辨率MRI等神经影像检查手段综合判断,依据闭塞部位、闭塞长度及侧支循环等神经影像学特征将大脑中动脉闭塞分为三型(Ⅰ、Ⅱ、Ⅲ型)。对所有患者一般资料、病变分型、血管再通率和围手术期并发症等情况进行数据收集,采用脑梗死溶栓(TICI)评估系统评估血管开通情况。术后30 d进行门诊随访或头部CT或MR检查,记录是否发生不良事件(卒中/死亡)。对三型间各资料进行组间比较。结果30例患者中,Ⅰ型9例,Ⅱ型15例,Ⅲ型6例。术后25例(83.3%)患者血管成功再通。Ⅰ型、Ⅱ型病变患者较Ⅲ型患者有更低的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0、2/15比3/6)、血管夹层发生率(0、1/15比2/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3.931、3.865,P值分别为0.047、0.049),以及较高的血管再通率(9/9、13/15比3/6)和更低的术后30 d内出血性卒中发生率(0、1/15比1/6)趋势,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3.771、1.522,P值分别为0.052、0.217)。结论根据新的脑血管造影分型系统,综合评估病变的闭塞时间、长度以及侧支循环的神经影像学特征,有利于筛选非急性大脑中动脉闭塞血管内再通治疗的适合患者,综合权衡血管内再通治疗的风险获益。 郭旭 孙瑄 孙瑄 马宁 莫大鹏 宋立刚 刘恋 霍晓川 邓一鸣 徐晓彤 缪中荣关键词:大脑中动脉 血管内治疗 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血管内支架成形术围手术期脑血管并发症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17 2008年 目的:观察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血管内支架成形术的围手术期脑血管并发症,并探讨其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69例接受血管内支架成形术的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181处病变,狭窄率≥50%)脑血管并发症的发病情况。结果:20例(11.8%)出现脑血管并发症:脑卒中10例(5.9%),其中症状性脑出血4例,死亡2例;缺血性卒中6例;靶病变部位急性血栓形成6例,经动脉内溶栓后即刻再通,均无后遗症;无症状性脑出血2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1例;无症状性动脉夹层1例。围手术期未规范抗血小板治疗与靶病变部位急性血栓形成显著相关(P=0.027);分层分析结果显示同一个部位双支架串联植入与并发颅内出血显著相关(P=0.005)。结论: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血管内支架成形术的脑血管并发症表现形式多样,同一个部位双支架串联植入是并发脑出血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围手术期未规范抗血小板治疗易导致靶病变部位急性血栓形成。 高峰 姜卫剑 杜彬 徐晓彤 金旻 董可辉关键词:血管内支架成形术 颅内动脉狭窄 并发症 基于Trilogy-HD非均整与均整模式脑膜瘤容积调强放疗的剂量学对比 被引量:1 2023年 目的对比非均整(flatting-filter-free,FFF)和均整(flatting-filter,FF)射束模式下脑膜瘤容积调强放疗(Volumetric Modulated Arc Therapy,VMAT)计划的剂量学差异,为FFF模式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选取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已行FF模式VMAT计划治疗的74例脑膜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基于Trilogy-HD加速器FF、FFF模式6MV X线另行设计两组VMAT计划;比较其计划靶区(planning target volume,PTV)、危及器官(organs at risk,OARs)、计算体积Body的剂量学差异;比较两组VMAT计划的跳数(monitor unit,MU)和剂量验证γ通过率。结果两组VMAT计划均能满足临床要求;FFF组计划PTV处方剂量覆盖度体积V 95%、近似最小剂量D 98%、平均剂量D MEAN、近似最大剂量D 2%、处方剂量均匀性指数HI、处方剂量适形指数CI均好于FF组计划,其中有D 2%、H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FF组计划脑干D MAX/D MEAN、左右晶状体D MAX、左右视神经D MAX、视交叉D MAX、垂体D MAX明显更低,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FFF组计划Body V 30、V 20、V 10、V 5体积范围更小,有显著统计学意义。FFF组计划较FF组计划Mu数均值增加了23Mu,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没有降低治疗效率。两组计划剂量验证通过率均满足临床要求(3%2 mm、10%剂量阈值,γ通过率≥90%),但FFF组计划验证通过率均值较FF组计划低0.81%,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结论FFF和FF模式脑膜瘤VMAT计划均能满足临床要求;FFF模式VMAT计划能提供更优的靶区剂量,同时能降低危及器官和正常组织受照剂量。 史传磊 关大维 宫瑾 高峰关键词:脑膜瘤 剂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