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越云 作品数:20 被引量:44 H指数:4 供职机构: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更多>> 发文基金: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 教育部研究生创新计划项目 更多>> 相关领域: 历史地理 经济管理 农业科学 生物学 更多>>
稻旱关系:中华早期文明形成的农史考察——兼论历史早期的“华夏”意识 被引量:6 2016年 对中国农业发生、发展和中华早期文明演进的路径进行对比分析,可以发现两者之间存在某种一致性与相似性,为系统探索农业与文明之间的相互关系提供了可能性。新石器时代农业发生以来,古代中国南北方各自形成了稻作农业和旱作农业两种带有地域性色彩的农业类型,在两种农业类型之间产生的"稻旱关系"深刻影响了早期文明进程。具体而言:长江流域的稻作农业和黄河流域的旱作农业自其产生之日起便呈现出相互交流迹象,并以新石器时代晚期在秦岭-淮河一线形成了一片稻旱混作农业区为标志而达到高峰;然而,史前洪水事件与先民平治水土的活动使彼此交流互补的稻旱关系走向分异独立,与平治水土相伴而生的华夏族对苗蛮族的持续打击,则使华夏、东夷、苗蛮之间的族群界限明晰化,从而促成了历史早期"华夏"意识的初步形成。稻旱关系的分异一方面使得史前中国南北格局得以终结,另一方面促成以华夏族为首的"泛北方地区"开始形成,从而为历史早期广域王权国家的形成提供了条件,即稻旱关系对中华文明的形成起到了重要影响。 赵越云 樊志民关键词:农业历史 中华文明 中国北方地区的家马引入与本土化历程 被引量:11 2017年 晚商以前,经过驯化的家马开始被零星引入中国北方地区。但环境的制约和家马利用方式的欠缺,使新石器时代晚期至晚商以前,先民与马之间保持着一种相对松散的关系。从晚商时期开始,环境转变与家马"服劳"功能的开发,使家马的本土化历程迅速展开。在中原地区,家马成为拉车的役畜,拓展了旱作农业的内涵,促进了农耕民族的发展;在北方地带,家马成为骑乘的对象,为游牧业和游牧民族的形成提供了条件。两种不同的家马本土化路径,都经历了风土适应、技术改造和文化接纳三个环节,同时衍生出北方地带和中原地区两种不同的经济结构演变趋向,或是造成中国晚商西周春秋时期社会大变革的最初动因之一。 赵越云 樊志民关键词:家马 晚商 本土化 唐虞早夏时期晋西南饮食文化及其变迁 2013年 唐虞早夏时期是中华民族由野蛮时代向文明时代过渡的时期。伴随着剧烈的社会变革,晋西南地区先民的饮食结构、食物种类、烹饪工具等,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稻米从无到有,食用比例逐渐增加;陶鬲逐渐取代釜灶成为主要炊具。整体而言,高度发达的酒文化与盐的使用,也为这一地区在唐虞早夏时期的饮食文化增添了不少色彩。而这一切,都源于当地农业的长足发展。 赵越云 郭风平关键词:饮食文化 论商周时期铜犁的性质与功能 2024年 商周时期铜犁的发展对原始农业逐步向传统农业过渡所发挥的作用值得探讨。根据出土铜犁的统计与分析可知:殷商时期A型铜犁开始出现,周代存在A、B两种类型铜犁。商代铜犁的性质是在与农业有关仪式中所使用的礼器,至周代铜犁性质已逐渐向农具方向转变,耧犁和耕犁分别具有开沟播种、破土耕作的功能。 郑遥 赵越云关键词:商周时期 政府与民间的双重构建:两宋农贷体系的历史学述评 被引量:1 2013年 两宋时期,伴随经济社会的发展,形成了由国家农贷和民间农贷双重结构组成的较为完备的农贷体系。该体系内各组成部分自发地产生了较为明确的分工以相互补充,从而形成了广泛的支农惠农范围和较强的支农惠农力度。虽然两宋农贷体系不可避免地带有时代的局限性,但基于政府与民间的双重构建,两宋时期的农贷体系依然为两宋农业社会的长久维持和稳定运行发挥了一定程度的积极作用。 赵越云 郭风平关键词:两宋 传统与现代:一个普米族村落生计模式的百年变迁史 农村何处去,是当代中国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不同学者基于不同的学科背景与预设目标针对这一问题阐述着自己的见解,大体来讲,可分为两种:其一为以经济层面的改造为契机实现农村现代化;其二为以缅怀田园牧歌式的农村图景而发思古之幽情... 赵越云 樊志民关键词:农业史 历史变迁 农业类型的演变与戎狄族群的兴起 2016年 农业类型的差异是古代中国区分华夏与戎狄、我族与他族的重要指标之一。春秋以前,在中国北方地区先后形成了旱作农业、非典型游牧农业和游牧农业三种具有地域性色彩的农业类型。新石器时代早期至晚商以前,北方地区农业类型的趋同发展与区域内部的频繁交流,是造成华夏与戎狄在族源关系上呈现复杂面貌的原因所在。晚商以来,非典型游牧农业类型在黄河上游-西辽河流域的发展演变呈现出区域性差异:甘青地区非典型游牧农业类型率先向游牧农业类型转型导致西戎族群最早成为威胁商周王朝西部边疆的劲敌;内蒙古中南部地区和西辽河流域非典型农业类型的分化,使北狄族群出现于山陕北部与燕山南麓地带。 赵越云 樊志民关键词:旱作农业 农业生产塑造中华文明五个突出特性 2024年 从经济基础上讲,中国国土不可分、中华民族不可散,正是源于三种农业类型在结构与功能方面的优势互补,以及历经数千年的碰撞与交流,形成深度融合的经济格局。考古证明,中国农业与中华文化、中华文明具有时间继起性与地域重合性。相比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中国农业起源可以追溯至距今一万多年以前。2024年5月,权威学术期刊《科学》(Science)刊发的《东亚水稻从野生到驯化的轨迹》(Rice’s trajectory from wild to domesticated in East Asia)一文显示,浙江上山文化的先民早在13000年前已开始对野生稻进行驯化前的栽培。农业是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的基石,深刻塑造了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 赵越云 樊志民关键词:农业起源 中华文明 粟·黍·猪:论原始旱作农业类型的形成与发展 被引量:9 2016年 旱作农业类型是一种以种植业为主、以养畜业为辅,种养结合的农业结构性组合。旧石器时代晚期至新石器时代早期自然环境、文化传统、生活方式、生业模式等诸多方面出现的变化揭示出这一时期农业发生的条件已然具备。粟、黍、猪等构成旱作农业类型的农业对象在新石器时代中期诸多遗址的相伴出现表明一种农业结构性组合的雏形开始产生。新石器时代晚期和末期以来是旱作农业类型最终形成并获得进一步发展的阶段,主要表现在北方地区旱作农业类型的逐步趋同;农业生产在人类生业模式中逐渐成为主体;农业结构性组合的逐渐完善;种植制度和饲养策略的理性发展;诸农业对象生产方式的相互兼容;种植业和养畜业构成对象的多元化等。旱作农业类型在北方地区的逐步形成与发展对中国早期文明进程所产生的促进作用值得进一步深思与讨论。 赵越云 樊志民关键词:农业类型 农牧关系:中华文明早期发展的农史考察——兼论历史早期的“中国”边界 被引量:2 2016年 历史时期形成的旱作农业类型是一种以旱作种植业为主、以养畜业为辅的,种养结合且结构功能较为完整的农业类型;而所谓游牧农业类型是一种以游牧业为主,结构功能并不完整的农业类型。自新石器时代晚期以来,伴随作为游牧农业因素的家养牛羊在黄河上游—西辽河流域和渭河—黄河中下游流域的先后出现,非典型游牧农业类型开始在黄河上游—西辽河流域形成并逐步发展;至晚商时期开始,家马的出现与用于骑乘,使得上述非典型游牧农业类型或分化、或转型,在晚商西周春秋时期黄河上游—西辽河流域和渭河—黄河中下游流域之间基于农业类型的差异而形成的界限逐步明晰化,形成了深刻影响中国历史的农牧关系。农牧关系的形成导致晚商西周王朝的政治格局产生重大变动,中原王朝与蛮夷戎狄的界限开始萌发并逐渐明晰,彼此之间的冲突融合促成了中华文明的早期发展;同时,西周王朝关于"中国"的地理边界得以明确,"中国"概念的形成标志着早期国家突破了"华夏"血缘族群认同的唯一纽带,地缘政治认同开始形成,广域王权国家在西周王朝时期获得进一步发展。 赵越云 樊志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