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韩玉华

作品数:12 被引量:86H指数:6
供职机构:新乡市中心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河南省科技攻关计划河南省医学科技攻关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脑梗
  • 5篇脑梗死
  • 5篇梗死
  • 3篇急性
  • 3篇急性脑梗死
  • 2篇脑组织
  • 2篇病原
  • 2篇病原菌
  • 1篇代谢
  • 1篇蛋白
  • 1篇蛋白相关
  • 1篇地平
  • 1篇丁苯
  • 1篇丁苯酞
  • 1篇动脉
  • 1篇动脉粥样硬化
  • 1篇动脉粥样硬化...
  • 1篇毒性
  • 1篇眩晕
  • 1篇血管

机构

  • 11篇新乡市中心医...
  • 2篇郑州市第一人...
  • 1篇华中科技大学...
  • 1篇新乡医学院

作者

  • 11篇韩玉华
  • 5篇周俐红
  • 2篇蔡敬杰
  • 2篇李艳丽
  • 2篇周海燕
  • 2篇逄涛
  • 2篇李静
  • 2篇张芳芳
  • 1篇曹非
  • 1篇周立
  • 1篇张素芳
  • 1篇张彩霞
  • 1篇路燕
  • 1篇张伟
  • 1篇宋丹
  • 1篇王宽红
  • 1篇张彩霞
  • 1篇乔燕燕
  • 1篇路燕

传媒

  • 2篇中华医院感染...
  • 1篇中国糖尿病杂...
  • 1篇中国免疫学杂...
  • 1篇河南医学研究
  • 1篇现代诊断与治...
  • 1篇基层医学论坛
  • 1篇中国病原生物...
  • 1篇中国当代医药
  • 1篇分子诊断与治...
  • 1篇临床研究

年份

  • 1篇2024
  • 2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7
  • 2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2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病毒性脑炎患者机体代谢及神经功能指标的变化研究被引量:9
2016年
目的研究及观察病毒性脑炎患者机体代谢及神经功能指标的变化,为疾病治疗措施的制定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4年3月-2015年9月医院收治的48例病毒性脑炎患者为观察组,同时期同龄48名健康人员选为对照组,将两组脑氧代谢、蛋白代谢及神经功能指标进行分别检测,比较两组不同分期与脑电图检查结果。结果观察组脑氧代谢指标中氧摄取率(O_2ER)为(32.56±4.10)%,高于对照组(22.14±2.56)%,混和静脉血氧饱和度(SvO_2)及动脉血氧含量(CaO_2)分别为(63.45±4.86)%及(124.56±10.31)ml/L,其均低于对照组(73.63±5.68)%及(171.84±15.22)ml/L,观察组蛋白代谢指标均低于对照组,神经功能指标则均高于对照组,且其中不同分期与脑电图检查者检测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病毒性脑炎患者机体代谢及神经功能指标的变化较大,且不同分期与脑电图检查者的差异也较为明显,因此对于疾病的诊断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王宽红路燕乔燕燕张芳芳韩玉华张彩霞周俐红
关键词:病毒性脑炎机体代谢神经功能
阿托伐他汀钙联合氢氯吡格雷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效果观察被引量:13
2016年
目的:研究阿托伐他汀钙联合氢氯吡格雷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效果。方法病例来源:我院2014年1月-2015年1月住院接受治疗的83例急性脑梗死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患者分组方法:随机数字表法。83例患者分为治疗a组和治疗b组两个组别。治疗a组予常规疗法;治疗b组常规疗法+阿托伐他汀钙联合氢氯吡格雷治疗。观察指标:(1)总有效率;(2)治疗前和治疗后患者斑块面积、厚度、血脂水平的差异。结果(1)治疗b组相比于治疗a组总有效率更高,X2统计处理有显著差异,P<0.05;(2)治疗前两组斑块面积、厚度、血脂水平相似,t统计处理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b组相比于治疗a组斑块面积、厚度、血脂水平改善更显著,t统计处理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钙联合氢氯吡格雷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效果确切,有利于改善血脂水平,缩小斑块,延缓和控制疾病进展,对患者预后有益,值得推广。
韩玉华
关键词:阿托伐他汀钙氢氯吡格雷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吴茱萸次碱对局灶性脑缺血模型大鼠脑组织病理、免疫失衡和氧化应激的调节作用及机制研究被引量:16
2020年
目的:探究吴茱萸次碱(Rut)对局灶性脑缺血模型大鼠脑组织病理,免疫失衡和氧化应激的调节作用及机制研究。方法:大鼠随机分为空对照(Control)组,局灶性脑缺血模型(CI/R)组,Rut 5、10、20 mg/kg组,经过对应剂量的Rut灌胃处理后,除Control组外其余各组建立大鼠CI/R模型,进行神经功能评分,记录大鼠双侧贴纸去除时间,平衡木过杆时间,HE染色检测脑组织病理性改变,TUNEL染色检测脑组织细胞凋亡,RT-PCR检测Bax、Bcl-2基因表达,试剂盒检测白细胞介素6(IL-6)、IL-1β、IL-4、IL-10浓度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乳酸脱氢酶(LDH)、活性氧(ROS)浓度,Western blot检测Caspase-3、核因子E2相关因子(Nrf2)、血红素氧化酶1(HO-1)、依赖还原型辅酶Ⅰ/Ⅱ醌氧化还原酶1(NQO1)蛋白表达。结果:与Control组比较,CI/R组大鼠神经功能评分、双侧贴纸去除时间、平衡木过杆时间增加,脑组织发生明显病理性改变并且细胞凋亡增加,IL-6、IL-1β浓度升高,IL-4、IL-10浓度降低,SOD浓度降低,MDA、LDH、ROS浓度升高,Nrf2/HO-1/NQO1通路受到抑制;与CI/R组比较,Rut 5、10、20 mg/kg组神经功能损伤、病理性改变得到明显缓解,细胞凋亡减少,IL-6、IL-1β、MDA、LDH、ROS浓度降低,IL-4、IL-10、SOD浓度升高,Nrf2/HO-1/NQO1通路激活。结论:Rut对局灶性脑缺血具有脑组织保护作用,并缓解免疫失衡和氧化应激,其机制可能是通过Nrf2/HO-1/NQO1通路激活实现。
周海燕周俐红张彩霞周立周立
关键词:局灶性脑缺血吴茱萸次碱
吡拉西坦联合尼莫地平治疗脑梗死后血管性痴呆的临床效果被引量:4
2019年
目的探讨吡拉西坦联合尼莫地平对脑梗死后血管性痴呆(VD)患者简易智能状态量表(MMSE)评分及不良反应的影响。方法选取新乡市中心医院治疗的78例脑梗死后VD患者,以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39例接受尼莫地平治疗,观察组39例接受吡拉西坦+尼莫地平治疗。统计对比两组临床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并比较治疗前后MMSE、健康状况调查量表(SF-36)评分变化。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2.31%(36/39),高于对照组的71.79%(28/39)(P<0.05)。治疗后观察组MMSE、SF-36评分高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2.82(5/39)]与对照组[7.69%(3/39)]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吡拉西坦联合尼莫地平治疗脑梗死后血管性痴呆有利于提高生活质量及MMSE评分,临床疗效显著,安全性较高。
申冠洋韩玉华周海燕周俐红
关键词:脑梗死血管性痴呆吡拉西坦尼莫地平
神经内科患者发生下呼吸道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6
2013年
目的了解医院神经内科患者下呼吸道感染发生率及引起下呼吸道感染的危险因素,为临床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提供参考。方法对1348例神经内科住院患者临床资料进行逐份查阅,回顾性分析患者医院感染情况及引起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调查病历1348份,其中发生医院感染132例,医院感染率9.79%,感染部位分布:下呼吸道感染41例、上呼吸道感染35例、泌尿道25例、胃肠道14例、皮肤软组织6例、五官4例、其他7例,分别占26.52%、31.06%、18.94%、10.61%、4.55%、3.03%、5.30%;患者年龄、性别、患病季节、基础疾病、烟酒史、意识状态、住院时间、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气管切开、气管插管、机械通气及留置导尿均是导致神经内科发生下呼吸道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主要病原菌依次为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鲍氏不动杆菌、肠球菌属及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分别占21.74%、19.57%、17.39%、13.04%、10.87%、8.70%。结论针对引起的下呼吸道感染的危险因素进行预防与控制,对降低下呼吸道感染具有重要意义。
李静李艳丽韩玉华
关键词:神经内科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
养血清脑颗粒治疗脑供血不足性眩晕的临床疗效观察被引量:6
2017年
探索脑供血不足性眩晕应用养血清脑颗粒治疗的临床疗效。选取2013年6月~2014年6月我院收治的100例脑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西比灵胶囊治疗,观察组采用养血清脑颗粒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总有效率,治疗后椎动脉血管搏动指数、椎动脉血流速度、基底动脉血管搏动指数、基底动脉血流速度。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治疗后椎动脉血管搏动指数、椎动脉血流速度、基底动脉血管搏动指数、基底动脉血流速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养血清脑颗粒治疗脑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效果显著。
韩玉华
关键词:脑供血不足眩晕西比灵胶囊养血清脑颗粒
Lp-PLA2、Hcy及S100β对缺血性脑卒中后VD的预测价值研究被引量:12
2020年
目的探讨血清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同型半胱氨酸(Hcy)及S100β对缺血性脑卒中后血管性痴呆(VD)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3月至2018年10月本院收治的20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者30例作为对照组,检测血清Lp-PLA2、Hcy及S100β水平,缺血性脑卒中患者3个月后依据是否并发VD分为VD组及NVD组,比较各组血清Lp-PLA2、Hcy及S100β水平差异,依据MMSE评分将VD组患者分为轻度、中度及重度,比较不同程度VD患者血清Lp-PLA2、Hcy、S100水平差异,采用pearson检验分析VD患者血清Lp-PLA2、Hcy及S100β与MMSE评分的相关性,绘制ROC曲线,分析Lp-PLA2、Hcy及S100β对缺血性脑卒中后VD的预测价值.结果3组患者的血清Lp-PLA2、Hcy、S100β比较结果:VD组>NVD组>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认知障碍VD患者血清Lp-PLA2、Hcy和S100β比较结果:重度>中度>轻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D患者的血清Lp-PLA2(r=-0.547,P=0.000)、Hcy(r=-0.511,P=0.000)、S100β(r=-0.628,P=0.000)与MMSE评分均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p-PLA2、Hcy和S100β水平单独检测预测缺血性脑卒中后VD的AUC值为0.726、0.768、0.794,联合检测预测缺血性脑卒中后VD的AUC值为0.892.结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血清Lp-PLA2、Hcy和S100β水平升高,并且与VD的严重程度相关,联合检测Lp-PLA2、Hcy和S100β对缺血性脑卒中后VD具有较好的预测价值.
韩玉华周俐红李艳丽
关键词: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S100Β
脑梗死合并糖尿病患者高敏C反应蛋白及同型半胱氨酸的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13
2015年
目的探讨脑梗死合并糖尿病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和同型半胱氨酸(Hcy)的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脑梗死合并糖尿病患者(A组)55例、单纯脑梗死患者(B组)53例及单纯T2DM者(C组)55例,分别检测各组入院时和治疗4周后hsC-RP及Hcy水平。另根据A组入院时Hcy和hsC-RP水平分为Hcy<22μmol/L亚组28例、Hcy≥22μmol/L亚组27例;hsC-RP<21mg/L亚组24例、hsC-RP≥21mg/L亚组31例,比较预后结局情况。结果 (1)治疗前后,A组Hcy和hsC-RP水平均高于B组和C组(P<0.05),但B组与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各组Hcy和hsC-RP水平均下降(P<0.05);(2)Hcy<22μmol/L亚组不良结局发生率低于Hcy≥22μmol/L亚组[4(0.14)vs 11(0.41),χ2=4.850,P=0.028];hsC-RP<21mg/L亚组不良结局发生率低于hsC-RP≥21mg/L亚组[4(0.17)vs 14(0.45),χ2=4.989,P=0.026]。结论脑梗死合并糖尿病患者hsC-RP和Hcy水平高于单纯脑梗死和糖尿病患者,且与预后密切相关。
蔡敬杰韩玉华宋丹逄涛张素芳
关键词:高敏C反应蛋白同型半胱氨酸脑梗死合并糖尿病
丁苯酞联合奥扎格雷钠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效果评价被引量:5
2014年
目的观察丁苯酞、奥扎格雷钠联合治疗急性脑梗死(ACI)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本院2012年9月~2013年8月收治的6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纳入研究,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加用丁苯酞治疗,研究组加用丁苯酞和奥扎格雷钠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CSS及生活能力评分。结果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0.59%,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1.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生活能力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丁苯酞联合奥扎格雷治疗ACI的疗效确切。
蔡敬杰韩玉华逄涛曹非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奥扎格雷钠丁苯酞
60例化脓性脑膜炎病原菌及药敏性分析
2024年
目的分析化脓性脑膜炎病原菌分布和耐药特点,为临床诊治提供依据。方法选取于本院就诊化脓性脑膜炎患者60例。患者入院24 h内收集脑脊液标本。将样本进行鉴定,并对临床常用的抗生素进行药敏试验。采用PCR技术对肺炎链球菌耐药基因进行检测。采用荚膜肿胀试验确定血清分型。结果共计检出60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阳性菌占65%(39/60),革兰阴性菌占35%(21/60)。肺炎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埃希菌是主要致病菌。肺炎链球菌对青霉素、红霉素、阿奇霉素、阿莫西林、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头孢曲松、头孢噻肟、头孢吡肟和左旋氧氟沙星耐药率分别为47.06%、88.24%、88.24%、35.29%、0.00%、17.65%、29.41%、23.53%和5.88%,未对阿米卡星、利奈唑胺、万古霉素产生耐药性。大肠埃希菌对哌拉西林、四环素、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头孢曲松、头孢噻肟、头孢吡肟和左氧氟沙星耐药率分别为66.67%、44.44%、22.22%、55.56%、66.67%、33.33%和11.11%,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阿米卡星、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和替加环素未产生耐药性。17株肺炎链球菌中14株携带ermB基因,2株携带ermC基因,4株携带mefA基因,4株携带msrD基因和7株携带tetM基因。共计检出5个血清分型,分别为6B型5株(29.41%,5/17),19F型4株(23.53%,4/17),23F型2株(11.76%,2/17),19A型和14型各检出1株(5.88%,1/17)。结论本次研究中化脓性脑膜炎致病菌以肺炎链球菌主,革兰阳性菌对红霉素和阿奇霉素耐药程度较高,其中ermB基因检出率较高与对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耐药有关,本次区肺炎链球菌血清型以6B型和19F型为主。
韩玉华周俐红路燕张伟
关键词:化脓性脑膜炎肺炎链球菌耐药血清型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