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本胜 作品数:40 被引量:343 H指数:9 供职机构: 江苏省环境科学研究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环境科学与工程 农业科学 理学 一般工业技术 更多>>
生物质碳对土壤中微囊藻毒素生物有效性的影响 被引量:1 2020年 通过向土壤中添加水稻秸秆生物质碳(RSB)、玉米秸秆生物质碳(MSB)和鸡粪生物炭(CMB)来减少微囊藻毒素-LR(MC-LR)在生菜中的富集.结果表明,RSB、MSB和CMB在添加量为2%时,生菜叶片中MC-LR含量较空白分别降低了58.0%、49.5%和70.4%,使得每日估计摄入量降低到WHO的每日允许摄入量限值以下.CMB显著降低了土壤中MC-LR的总含量,而其他处理则无显著影响.3种生物质碳均显著降低了有效态MC-LR含量,且生菜根系和叶片中MC-LR的含量与土壤MC-LR有效态含量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所有添加生物质碳处理均对生菜生长无负面影响. 操庆 刘伟京 顾毓蓉 谢丽强 尤本胜 姜伟立 杨柳燕关键词:微囊藻毒素 生物富集 生物有效性 土壤-作物系统 一种亚氧化钛/氧化钌复合电极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亚氧化钛/氧化钌复合电极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它以钛基亚氧化钛纳米管作为底层,掺亚氧化钛氧化钌作为表面复合活性层。将钛基材在含氟离子电解液中进行阳极氧化,取出后加热焙烧,冷却之后再在极化液中进行阴极电化学还... 陈勇 刘伟京 尤本胜 黄纯凯太湖沉积物-水界面生源要素迁移机制及定量化——2.磷释放的热力学机制及源-汇转换 被引量:126 2006年 室内静态模拟不同温度下太湖15个湖区柱状沉积物磷酸根释放,分析了相应表层沉积物形态磷,以及梅梁湾间隙水中相关离子Al(Ⅲ)、Fe(Ⅱ)、Ca(Ⅱ)和PO43-含量的季节变化.研究表明,受陆源影响较大的泥区通常是太湖内源磷的稳定源;而在开敞度较大的湖区,由于表层沉积物胶体的物化吸附,使得温度对底泥磷释放的影响作用减弱,并易产生磷的“内汇”现象;在梅梁湾区成汇区,还加上春夏季藻类的局部超负荷需磷这一控制因素,从而使得太湖大部分泥区在一年中至少发生一次源-汇转换过程.化学热力学分析揭示,Al-P较之Fe-P和Ca-P更易在界面发生溶解可能是太湖表层沉积物Al-P与PO43-P释放速率呈显著相关(r=0.3858>r1-0.01,n=45)的内在原因.虽然沉积物中Fe-P有较高的释磷潜力,但浅水湖所营造的沉积物表层氧化层和广泛覆盖的无机胶体及粘土矿物的强吸附介质,可能是抑制沉积物中Fe-P释放成为优势的主要因素.估算太湖沉积物-水界面磷的净通量为899.4±573.6 t/a,约占太湖磷入湖量的1/4-1/2,其中成汇通量约为-91.2±42.4 t/a. 范成新 张路 包先明 尤本胜 钟继承 王建军 丁士明关键词:磷释放 化学热力学 太湖 生态文明视角下苏南地区产业特征研究——以昆山市为例 2022年 昆山市是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的重要地区,制造业是昆山市单位工业增加值资源、能源消耗量以及污染物排放量占比较高的行业。提出在“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形势下,昆山市需更大力度推动高质量发展,依靠高质量发展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 尤本胜 张艳红 操庆 顾炉华 潘明婕 刘伟京关键词:生态发展 污染物 太湖沉积物再悬浮模拟方法 被引量:41 2007年 由于风浪对浅水湖泊底泥的强烈扰动作用,底泥再悬浮的生态效应研究成为目前国际研究热点之一.但方法的缺乏极大地限制了有关底泥再悬浮环境效应的深入研究.本研究应用一种新的沉积物再悬浮装置,模拟了太湖南部长兜港水域不同风浪影响下悬浮物的垂向分布,获得水柱总悬浮物量(T)与扰动频率(n)的定量关系:T=19.77×exp(n/ 2.61)-71.7.结合现场实测风情下的水柱总悬浮物量,建立了室内水动力条件、水柱总悬浮物量和现场风情的定量关系.研究2004年10月至2005年10月太湖全年代表性小风、中风及大风与再悬浮装置的扰动频率对应关系,估算了小风、中风和大风常规风情引起的总悬浮物量分别为159、230、425g/m^2.结果表明,模拟获得的太湖悬浮物垂向分布规律与现场状况较为接近,是目前较为适用的浅水水体沉积物再悬浮模拟方法. 尤本胜 王同成 范成新 朱龙喜 钟继承 李宝 尹洪斌 胡春华关键词:湖泊沉积物 再悬浮 垂向分布 太湖 风浪扰动对太湖梅梁湾水体总磷变化的驱动模式研究 被引量:3 2023年 风浪扰动下的底泥再悬浮是浅水湖泊水体底泥内源性磷向水体释放的关键驱动因子。水体总磷(TP)受底泥内源磷释放过程影响频繁波动。基于风浪扰动强度与底泥悬浮物(SS)浓度定量关系模型,采用太湖原位未扰动柱状底泥开展水体底泥再悬浮过程模拟研究,分别模拟在小风(搅拌强度100~125 r/min)、大风(搅拌强度200~220 r/min)模式下底泥内源释放过程,探究风浪扰动对太湖梅梁湾水域TP浓度波动的贡献。结果表明,风浪扰动显著增加(P<0.01)了水体SS,小风与大风下水体SS均值分别增加了80.9%与360.8%,但随着扰动周期的延长,风浪扰动的效果会削弱。不同风浪扰动强度下水体TP均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小风下水体TP为0.08~0.20 mg/L;大风下水体TP为0.09~0.34 mg/L。与对照组相比,小风组水体TP浓度呈现显著下降的趋势(P<0.05),而大风组水体TP浓度则表现为显著上升的趋势(P<0.01)。此外,大风持续扰动增加了水体TP浓度,但效果不显著(P>0.05)。风浪扰动致使0~3 cm底泥内的TP含量有所提高,底泥表面氧化还原条件的改变是底泥TP含量增加的主要原因。风浪扰动可能是表层底泥和间隙水TP升高的关键驱动因子。 尤本胜 马书占 古小治 蔡健霞 陈开宁 陈东强关键词:太湖 风浪扰动 磷 悬浮物 底泥 一种预测平原河网圩区水位的方法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预测平原河网圩区水位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确定区域、收集资料;构建产流换水数学模型;率定概化参数和环境参数;拟合降雨数据和水位数据进行水位预测;预报洪涝风险。本发明利用非线性数学模型,构建覆盖降雨产流、闸... 施媛媛 李金华 闫怀宇 尤本胜 顾炉华 程月 朱少华用于电镀废水处理的膜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7 2021年 电镀废水排放量大、成分复杂,废水中的重金属离子对生物体的毒害大,膜技术因处理效果好、适应性强,成为电镀废水无害化高效处理的先进技术.概述了反渗透、纳滤、电渗析等常规脱盐膜技术在电镀废水处理中的研究现状,着重介绍了强化超滤、超/微滤膜本体改性、共混改性方法以及膜表面改性的应用特性,剖析了其结构设计与重金属去除性能的关系,指出了具有重金属吸附性能的复合膜发展方向,为深度处理电镀废水膜技术的选用提供指导,对促进新型膜技术的发展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张艳红 刘伟京 尤本胜 崔朝亮 邢卫红关键词:电镀废水 重金属 膜技术 改性膜 基于文献计量学的近20年水环境中抗生素污染研究趋势及热点分析 被引量:4 2023年 为探明水环境中抗生素污染特征及发展趋势,基于Web of Science(WoS)数据库2000—2020年发表的水环境中抗生素污染研究的相关文献信息,运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发文量、引用频次、作者、发文国家、研究机构、发文期刊、关键词等进行分析,解析近20年该领域的研究进展并对未来发展提出建议。结果表明:2000—2020年共发表水环境中抗生素污染研究相关文献3312篇,年发文量呈上升趋势;文献涉及全球108个国家,其中中国发文量为1208篇,占总发文量的36.46%;antibiotic resistance(抗生素抗性)、diversity(多样性)、drinking water(饮用水)是中介中心性较高的关键词,也是抗生素污染研究的核心内容;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和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Pollution Research是该领域文献的主要期刊载体;抗性基因对水生态系统造成的影响、抗性基因在食物链中的富集迁移特征等为近年来该领域的研究热点。 严岩 尤本胜 刘伟京 朱冰清 陈东强 张松贺关键词:抗生素 水环境 可视化 太湖流域重污染区主要水污染物总量控制 被引量:26 2012年 太湖流域产业、人口集聚,水环境污染已经成为整个太湖流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之一,为解决经济发展引起的环境问题,对污染物排放实行总量控制至关重要.为此以太湖流域梅梁湾、竺山湾上游集水区域(重污染区)为研究区域,全面调查区域社会经济、产业结构、土地利用以及各类污染源现状,构建重污染区套网格水文、水质数学模型,计算区域水环境容量与污染物削减量,依据水功能区划与水域面积分配到各镇(街道),确定重污染区以镇(街道)级为基本单位的分阶段总量控制目标,制订主要污染物控制与负荷削减综合系统方案,提出2015年各类污染源重点工程措施,方案实施后区域河网水质平均达标率达80%,为太湖流域水环境管理提供技术支撑. 边博 夏明芳 王志良 尤本胜 逄勇 常闻捷 王伟霞 蔡安娟关键词:太湖流域 水环境容量 总量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