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14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动脉
  • 5篇动脉瘤
  • 5篇手术
  • 3篇显微手术
  • 3篇颅内
  • 3篇脑损伤
  • 2篇血肿
  • 2篇入路
  • 2篇手术治疗
  • 2篇栓塞
  • 2篇内血肿
  • 2篇前交通动脉
  • 2篇前交通动脉瘤
  • 2篇前循环
  • 2篇前循环动脉瘤
  • 2篇颅内动脉
  • 2篇颅内动脉瘤
  • 2篇颅内血肿
  • 2篇脑脊液漏
  • 2篇交通动脉瘤

机构

  • 9篇大连市第三人...
  • 7篇大连医科大学...
  • 5篇大连医科大学
  • 2篇大连医科大学...

作者

  • 15篇崔鹏
  • 3篇矫永庆
  • 3篇许友松
  • 3篇王迅
  • 3篇周传广
  • 3篇廉治刚
  • 3篇赵永顺
  • 2篇魏辉
  • 2篇于丽菲
  • 2篇邹立君
  • 2篇冷晓磊
  • 2篇孔宪述
  • 2篇邹向前
  • 2篇魏辉
  • 1篇张波
  • 1篇吴文霄
  • 1篇徐英辉
  • 1篇刘军
  • 1篇董斌
  • 1篇董斌

传媒

  • 3篇大连医科大学...
  • 2篇医学与哲学(...
  • 2篇中国实用神经...
  • 1篇中国修复重建...
  • 1篇中华老年心脑...
  • 1篇中国医药指南
  • 1篇中国比较医学...
  • 1篇中国卫生产业
  • 1篇中国医师进修...
  • 1篇中国实用医药

年份

  • 1篇2022
  • 3篇2021
  • 2篇2016
  • 6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2
1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支架辅助栓塞宽颈前交通动脉瘤的安全性及有效性分析
2021年
目的探讨支架辅助栓塞宽颈前交通动脉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采用介入栓塞治疗的宽颈前交通动脉瘤患者159例,其中支架辅助栓塞组67例,单纯弹簧圈栓塞组92例。支架辅助栓塞组中男性31例,女性36例,平均年龄(57.90±12.02)岁;单纯弹簧圈栓塞组中男性50例,女性42例,平均年龄(58.23±13.25)岁。比较两组患者在围手术期出血性并发症、缺血性并发症,术中脑血管痉挛发生率和术后随访结果。结果术后即刻造影显示支架辅助栓塞组完全栓塞率为83.6%,明显高于单纯弹簧圈栓塞组6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支架辅助栓塞组围手术期出血性并发症、缺血性并发症和脑血管痉挛发生率分别3.0%、13.4%和20.8%,单纯弹簧圈栓塞组围手术期出血性并发症、缺血性并发症和脑血管痉挛发生率分别为4.5%、8.7%和11.2%,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诊期内,支架辅助栓塞组复发3例,单纯弹簧圈栓塞组复发13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支架辅助栓塞宽颈前交通动脉瘤安全、有效。
崔鹏许友松尚玮
关键词:栓塞
前交通动脉瘤的显微手术入路选择被引量:3
2015年
探讨前交通动脉瘤显微手术入路选择及疗效。通过3种不同手术入路显微手术夹闭前交通动脉瘤52例,其中经翼点入路29例,经纵裂间入路15例,经眶上锁孔入路8例。回顾性分析患者资料、手术入路及疗效。结果 52例均成功夹闭。术后经CTA复查,50例夹闭完全可靠,2例有瘤颈残留,所有载瘤动脉均保持通畅。手术效果按GOS评分:恢复良好40例,中度残疾7例,重度残疾3例,死亡2例。可见显微手术是治疗前交通动脉瘤的有效方法,选择恰当的手术入路是手术成功的基础。
崔鹏魏辉廉治刚赵永顺
关键词:前交通动脉瘤显微手术入路翼点入路锁孔入路
C反应蛋白与颅脑损伤患者病情变化及预后的关系被引量:2
2013年
目的探讨C反应蛋白(CRP)与急性颅脑损伤病情变化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急性颅脑损伤患者32例,按GCS评分分为轻中重三组病例,分别于伤后1d、3d、7d及14d测定其血液中CRP的含量。以GOS作为患者预后的评分指标。对CRP与GCS及GOS分别进行统计学相关性分析。结果急性颅脑损伤患者伤后早期CRP值与病情及预后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结论血液CRP指标可以作为临床监测急性颅脑损伤病情及预后的相对可靠的生化指标。
王迅崔鹏于丽菲
关键词:CRP急性颅脑损伤GCSGOS
单支架辅助栓塞治疗老年患者症状性后循环梭形动脉瘤效果分析被引量:1
2022年
目的 探讨单支架辅助栓塞治疗老年症状性后循环梭形动脉瘤(PCFA)的效果,并探讨手术安全性和预后影响因素。方法 选择2015年1月~2020年1月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行血管内介入治疗的老年症状性PCFA患者37例,术后随访12个月,回顾性分析临床和影像资料,根据围术期并发症发生情况分为并发症6例,无并发症31例。术后12个月根据改良的Rankin量表评分分为预后良好30例,预后不良7例。对围术期并发症发生风险和预后不良风险进行单因素分析。结果 37例PCFA患者中,临床表现为蛛网膜下腔出血16例(43.2%),后循环缺血及脑梗死12例(32.4%),因头痛入院5例(13.5%),占位效应引起神经功能缺损4例(10.8%)。造影显示动脉瘤位于椎动脉14例(37.8%),基底动脉9例(24.3%),小脑后下动脉7例(18.9%),大脑后动脉5例(13.5%),椎基底动脉交界处2例(5.4%)。术后即刻造影显示,动脉瘤获得完全栓塞15例(40.5%),出院时患者自觉症状明显缓解并改善26例(70.3%),围术期并发症6例。并发症患者动脉瘤长径较无并发症患者更长,横径/长径比值较无并发症患者更低(P<0.05)。术后12个月随访时,预后不良患者动脉瘤位于基底动脉-椎基底动脉交界处比例较预后良好患者更高(71.4%vs 20.0%,P<0.05)。结论 采用单支架辅助栓塞技术治疗老年症状性PCFA效果可靠,动脉瘤位于基底动脉-椎基底动脉交界处与预后不良相关。
崔鹏许友松张武豪尚玮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栓塞治疗性
磷酸钙人工骨在经鼻蝶入路垂体瘤切除术鞍底重建中的应用研究
2015年
目的探讨经鼻蝶入路垂体瘤切除术中应用磷酸钙人工骨行鞍底重建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4年1月-12月接受经鼻蝶入路垂体瘤切除术治疗的85例垂体腺瘤患者临床资料,其中46例采用"三明治"方法行鞍底重建(对照组),39例在"三明治"方法基础上联合磷酸钙人工骨(试验组)。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肿瘤大小、侵袭性及鞍底破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结果对照组肿瘤全切除39例、次全切除7例,试验组分别为33例和6例;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303,P=0.193)。对照组术中发生脑脊液漏8例、术后2周内发生脑脊液漏4例,试验组仅术中发生脑脊液漏10例;两组术中脑脊液漏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748,P=0.080),但试验组术后脑脊液漏发生率显著少于对照组(P=0.020)。试验组术后拔除纱条时间均为3 d,较对照组的(4.3±1.6)d显著缩短(t=2.236,P=0.033)。术后对照组35例获随访3-14个月,试验组33例获随访5-13个月。随访期间均无脑脊液漏发生。结论经鼻蝶入路垂体瘤切除术中,在"三明治"方法基础上联合应用磷酸钙人工骨行鞍底重建,可有效降低术后脑脊液漏发生率,缩短纱条拔除时间。
崔鹏魏辉廉治刚董斌赵永顺
关键词:垂体腺瘤切除术经鼻蝶手术脑脊液漏
前循环动脉瘤伴颅内大血肿的急诊手术治疗被引量:5
2015年
目的探讨前循环动脉瘤破裂出血形成大面积颅内血肿的急诊手术疗效。方法对2008-07—2013-07大连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15例前循环动脉瘤破裂出血形成颅内大血肿患者进行急诊手术治疗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未发生脑疝5例,脑疝10例,术中均证实为动脉瘤破裂出血,其中大脑中动脉瘤4例,前交通动脉瘤3例,后交通动脉瘤3例,其中多发动脉瘤1例。术后GOS分级,Ⅴ、Ⅳ级6例,Ⅲ级4例,Ⅱ级2例,Ⅰ级3例。结论颅内动脉瘤破裂伴颅内大血肿,采取早期手术清除血肿、夹闭动脉瘤治疗效果满意。
周传广王迅邹立君崔鹏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颅内血肿
大骨瓣开颅联合亚低温治疗外伤后急性弥漫性脑肿胀被引量:4
2012年
目的探讨外伤后急性弥漫性脑肿胀治疗效果及影响疗效的主要因素。方法对31例外伤后急性脑肿胀患者的治疗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接受去骨瓣减压手术和术后亚低温治疗。结果术后6个月按GOS评分标准评估:良好9例(占29.0%)、中残6例(占19.4%)、重残6例(占19.4%)、植物生存4例(占12.9%)、死亡6例(占19.4%)。结论早期去骨瓣减压和术后立即亚低温联合治疗,可以改善患者预后,而术前急性全脑肿胀和术中出现急性脑膨出,患者预后较差。
矫永庆吴文霄徐英辉董斌邹立君崔鹏
关键词:弥漫性脑肿胀去骨瓣减压术亚低温
破裂前循环动脉瘤合并颅内血肿的显微手术治疗被引量:2
2015年
目的探讨破裂前循环动脉瘤合并颅内血肿的治疗策略和经验。方法通过显微手术治疗破裂前循环动脉瘤合并颅内血肿35例,于超早期、早期手术,清除血肿同时夹闭责任动脉瘤,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及疗效。结果 35例均成功夹闭。手术效果按GOS评分:V级22例,IV级6例,III级3例,II级2例,I级2例。结论超早期手术,合理设计手术切口,必要时去骨瓣减压,术中操作得当,可使破裂前循环动脉瘤合并颅内血肿患者得到满意治疗。
崔鹏廉治刚张波赵永顺
关键词:前循环动脉瘤颅内血肿显微手术
锁定钢板联合骨水泥或异体骨在老年肱骨近端骨折治疗中的疗效对比分析被引量:7
2016年
肱骨近端锁定钢板固定技术近年来广泛应用于年轻人高能量粉碎性骨折及老年人骨质疏松骨折。本研究对应用肱骨近端锁定钢板联合异体骨或骨水泥治疗老年性肱骨近端不稳定骨折的临床效果进行比较分析。本组25例老年性肱骨近端骨折患者行切开复位肱骨近端锁定钢板内固定联合异体骨植骨或骨水泥填塞治疗。术后均随访12个月以上。所有患者无感染、内固定松动断裂、骨折不愈合及肱骨头坏死等情况,骨折愈合时间平均3.8个月(3个月~7个月)。结果提示:肱骨近端锁定钢板联合异体骨植骨或骨水泥填塞治疗老年性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效果均比较满意,使用骨水泥填塞远期功能恢复更好。
魏辉孔宪述邹向前崔鹏
关键词:锁定钢板肱骨骨折骨水泥异体骨
三维可视化技术在中央区窦旁脑膜瘤手术中的应用被引量:1
2021年
目的探讨三维可视化技术指导中央区窦旁脑膜瘤显微手术切除的效果。方法收集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于2015年9月至2019年12月收治中央区窦旁脑膜瘤患者36例。其中男16例,女20例;年龄26~70岁。所有患者术前均在磁共振检查基础上建立三维可视化影像模型,均在三维可视化技术指导下行显微手术切除肿瘤。术后24小时复查头CT,以Simpson分级结合影像等检查评估肿瘤切除程度,以KPS评分评价患者术后功能分级。结果在术前三维可视化模型下,可清晰显示肿瘤与瘤周重要结构关系,术中所见与术前模型相符。术后24小时复查CT均未见需要手术处理的颅内血肿。36例患者中,29例获得全切,7例获得次全切。术后随访3~60个月,肿瘤复发4例,31例患者恢复良好KPS评分>80分可正常生活,3例KPS评分60分,轻度偏瘫生活可自理,1例KPS评分30分,重度偏瘫生活需辅助,1例术后28个月因肺栓塞死亡。结论三维可视化技术可清晰显示中央区窦旁脑膜瘤与瘤周重要结构关系,有利于术前制订手术计划及术中重要结构的保护,对中央区窦旁脑膜瘤的显微手术治疗有指导意义。
崔鹏刘军许友松尚玮
关键词:三维可视化显微手术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