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斌斌
- 作品数:17 被引量:188H指数:8
- 供职机构:香港中文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上海市教育委员会重点学科基金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创新基金上海市教育发展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社会学经济管理文化科学更多>>
- 同伴交往中情绪表达研究综述被引量:2
- 2009年
- 文章对同伴互动中儿童情绪表达的研究进行回顾。然后,介绍目前主要的情绪表达研究方法(观察、问卷调查、大脑神经机制)以及如何开展管理和控制情绪策略的培养。最后,未来研究应该强调通过不同评定相结合的方式来反映儿童在互动中情绪表达;重视儿童情绪的引发往往会涉及到伦理问题,应给予相应的措施。
- 陈斌斌钟萍
- 关键词:同伴交往儿童情绪表达
- 非正式同伴团体对儿童社会能力发展的影响
- 同伴社会圈子是同伴群体人际互动中重要的表现形式,对儿童的社会性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在中国社会变迁过程中,来自不同社会文化背景的儿童有机会在同一班级中互相交往,形成不同文化类型的同伴圈子,并形成不同的圈子文化准则。基于同伴圈...
- 陈斌斌李丹
- 关键词:社会变迁社会文化背景社会能力
- 美国群体行为干预项目中的不良同伴影响:问题与启示被引量:8
- 2009年
- 陈斌斌明玉君刘俊升
- 关键词:青少年
- 儿童亲社会行为测量回顾与反思被引量:8
- 2009年
- 文章回顾了国内外有代表性的两类亲社会行为测量工具:一类是以生活学习情境或者以故事情境为特点的儿童自陈量表;另一类是以学校同伴和教师或者父母评价为特点的他评量表。在此基础上,文章对未来研究进行了展望:界定亲社会行为概念,明确要测什么;把握亲社会行为的一般性和情境特异性;在通过多来源评定的方式提高亲社会行为测量的可靠性之外,还需了解不同来源评定的差异及其原因,由此促进儿童亲社会测量进一步发展完善。
- 陈斌斌李丹
- 关键词:儿童亲社会行为
- 文化背景与社会行为和适应:城市、农村和流动三类儿童的比较研究被引量:16
- 2011年
- 本研究探讨城市、农村和流动三类儿童在共同相处的社会环境下的社会行为和适应。结果显示:(1)女孩在同伴接纳、领导地位、社交性-合作、害羞敏感、教师评定能力和学习成绩方面的得分显著高于男孩,而男孩的受欺负得分显著高于女孩。(2)流动儿童的同伴拒绝显著高于城市儿童和农村儿童;而城市儿童的社交合作显著高于农村儿童和流动儿童。(3)农村儿童的害羞敏感能够预测同伴接纳;城市和农村儿童的害羞-敏感均能够预测社交性-合作和同伴拒绝;三类儿童的害羞-敏感均能预测受欺负行为。此外,流动儿童的性别与害羞-敏感交互作用能预测消极提名。
- 李丹陈峰陈欣银陈斌斌
- 关键词:社会变迁社会行为城市儿童农村儿童流动儿童
- 聋哑与听力正常青少年道德判断能力比较研究被引量:8
- 2008年
- 研究采用《上海地区青少年道德判断能力测验》,旨在探讨聋哑青少年和听力正常青少年之间是否存在道德判断能力上的发展差异。结果显示:(1)聋哑青少年道德判断能力发展水平与听力正常群体有差异,但这种差异主要来源于认知发展上的差异非实际行为差异;(2)聋哑青少年道德发展在14至18岁各年龄阶段间无显著性差异;(3)聋哑青少年群体中个体差异不明显。
- 张志君陈斌斌顾海根
- 关键词:道德判断
- 独立大小便训练与幼儿发展被引量:3
- 2008年
- 幼儿的独立大小便训练常被认为是儿童发展和家庭抚养的一个重要阶段。大小便训练的好坏不仅会影响今后儿童的排便和排尿问题,而且影响儿童的社会性发展,如社会技能的发展(如社会退缩)、自我概念、自主性的发展。在西方,关于幼儿的大小便训练的研究自上世纪三十年代开始逐步发展,随着医学的进步以及对大小便训练的逐步重视,到了七、
- 陈斌斌李燕刘佩丽
- 关键词:幼儿发展儿童发展社会性发展社会退缩社会技能自我概念
- 班级生态系统对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影响
- 2008年
- 越来越多的心理学家开始关注生态系统中的儿童社会化问题,生态系统中各种因素的相互作用是儿童成长和发展的动力。儿童不仅在班级环境中学习知识和技能,而且在与同学、教师的互动中形成情感和态度,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亲社会行为是有益于社会和他人的行为,包括分享、帮助、合作和安慰等.主要借助人际间的相互作用而产生。
- 陈斌斌李丹
- 关键词:亲社会行为生态系统班级环境社会化问题学习知识
- 童年中期不安全依恋及其与行为策略的关系:进化的视角
- 整合依恋和人类繁衍策略的进化理论模型(例如,Belsky,Steinberg & Draper,1991;Del Giudice,2009)有助于我们对依恋及其行为策略的性别差异的适应意义的理解。本研究以求偶与父母教养的...
- 陈斌斌
- 关键词:童年中期生活史
- 学生感知的班级人际和谐及其与社会行为的关系被引量:25
- 2009年
- 采用问卷调查法,对443名小学四、五年级和初一、二年级学生进行调查,探讨学生自我感知到的班级人际和谐状况及其与社会行为的关系。结果表明:(1)学生对班级人际和谐各维度的感知上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而年级差异主要体现在班级组织上。(2)在男生组中,不同社会测量地位学生在班级人际和谐的同伴关系和班级组织上有显著的差异。而在女生组中,不同社会测量地位学生在班级人际和谐的各个维度上均无显著性差异。(3)学生感知到的班级人际和谐与亲社会行为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学生感知到的人际和谐与攻击行为之间相关不显著,感知到的同伴人际和谐与儿童的羞怯-敏感性有显著负相关。
- 陈斌斌李丹
- 关键词:社会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