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鼻塞式同步间歇指令通气(nSIMV)在新生儿肺透明膜病(HMD)呼吸机撤离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2009年11月—2012年5月徐州市中心医院和宿州市立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收治61例HMD(Ⅲ~Ⅳ级)机械通气患儿,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儿分为nSIMV组31例,鼻塞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CPAP)组30例,观察两组撤机前后pH值、二氧化碳分压(PaCO2)、血氧分压(PaO2)、血氧饱和度(SpO2)以及撤机效果。结果两组患儿撤机前pH值、PaCO2、PaO2、SpO2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撤机后6 h、24 h pH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撤机后6 h、24 h PaCO2、PaO2、SpO2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nSIMV组与nCPAP组撤机失败〔10%(3/31)vs.30%(9/30)〕及呼吸暂停发生率〔19%(6/31)vs.47%(14/30)〕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无创通气时间〔(69±33)h vs.(75±28)h〕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nSIMV用于HMD呼吸机的撤离,与nCPAP相比成功率更高,同时能减少早产儿呼吸暂停的发生。
目的:研究俯卧位机械通气对新生儿呼吸功能的改善以及对新生儿呼吸衰竭氧合指数(OI)的影响。方法:研究对象为2011年1月至2012年2月徐州市中心医院和宿州市立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收治给予机械通气治疗的呼吸衰竭新生儿51例,随机分为仰卧位组26例和俯卧位组25例,分别对两组1 h、6 h时呼吸机参数、氧合指标、肺力学参数以及撤机时间、撤机后1 h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动脉血氧分压(PaO2)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俯卧位组1 h PaO2为(66.37±8.54)mm Hg,6 hPaO2为(68.42±10.43)mm Hg,分别较仰卧位组1 h PaO2的(61.22±9.43)mm Hg和6 h PaO2的(62.60±11.36)mm Hg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俯卧位组1 h OI(OI=PaO2/FiO2)为(167.88±26.97)mm Hg,6 h OI为(170.84±19.82)mm Hg,分别高于仰卧位组的1 h OI(151.66±21.04)mm Hg和6 h OI(156.94±23.51)mm Hg,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仰卧位组与俯卧位组撤机时间以及撤机后1 h PaCO2、PaO2变化相似,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俯卧位机械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与传统仰卧位相比,能更好地改善患儿呼吸衰竭症状,提高氧合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