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岩

作品数:4 被引量:22H指数:3
供职机构: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黑龙江省科技攻关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主题

  • 2篇凝血
  • 2篇微粒
  • 2篇细胞
  • 2篇促凝
  • 1篇血栓
  • 1篇血栓栓塞
  • 1篇早期康复
  • 1篇早期康复护理
  • 1篇早幼粒细胞
  • 1篇柔红霉素
  • 1篇乳腺
  • 1篇乳腺癌
  • 1篇三氧
  • 1篇三氧化二砷
  • 1篇砷剂
  • 1篇术后
  • 1篇术后患者
  • 1篇栓塞
  • 1篇丝氨酸
  • 1篇凝血活性

机构

  • 4篇哈尔滨医科大...

作者

  • 4篇刘岩
  • 3篇史家岚
  • 3篇周晋
  • 3篇马瑞爽
  • 2篇刘玥
  • 2篇司宇
  • 1篇高春艳
  • 1篇王丽华
  • 1篇杨雪
  • 1篇路英
  • 1篇谭小燕
  • 1篇侯金晓
  • 1篇李金梅
  • 1篇曹峰林
  • 1篇刘明
  • 1篇刘述川
  • 1篇李甲楠
  • 1篇王晶
  • 1篇韩克冰

传媒

  • 1篇中华医学杂志
  • 1篇解放军护理杂...
  • 1篇医学研究杂志
  • 1篇现代生物医学...

年份

  • 1篇2017
  • 1篇2014
  • 1篇2012
  • 1篇2011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三氧化二砷和柔红霉素对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细胞的促凝血活性的影响被引量:9
2012年
目的观察三氧化二砷(ATO)和柔红霉素(DNR)对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细胞表面磷脂酰丝氨酸(Ps)暴露及促凝血活性的影响。方法提取2007年3月至2009年2月就诊于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12例初发APL患者的APL细胞,以12份健康志愿者全血中提取的单个核细胞和中性粒细胞作为对照。用1μmol/LATO、DNR分别处理APL细胞24h,通过流式细胞术和共聚焦显微镜检测APL细胞的Ps暴露,通过凝血时间和凝血因子生成实验测定相关的凝血活性。乳黏素作为检测APL细胞PS暴露的探针和凝血抑制剂。结果流式细胞仪和共聚焦显微镜结果显示,与未处理组比较,ATO处理组APL细胞PS暴露减少;而DNR处理组APL细胞PS暴露明显增加。ATO处理组,APL细胞的凝血时间比未处理组长[(220±41)s比(180±25)S,P〈0.05],凝血因子生成比未处理组少(均P〈0.05);而DNR处理组,APL细胞的凝血时间比未处理组短[(80-1-20)s比(180±25)s,P〈0.05],凝血因子生成比未处理组多(均P〈0.05)。加入乳黏素后,DNR处理组APL细胞的促凝活性降低[内源性、外源性凝血因子Xa及凝血酶生成均减少(均P〈0.05)]。结论APL细胞的PS暴露量与其促凝活性呈正相关。ATO通过减少APL细胞表面的PS暴露而减弱其促凝活性,DNR通过增加APL细胞表面PS暴露而增强其促凝血活性。
史家岚李金梅侯金晓曹峰林刘述川周晋高春艳王晶谭小燕李甲楠刘明刘岩马瑞爽杨雪
关键词:砷剂柔红霉素
乳腺癌凝血紊乱机制研究进展被引量:7
2014年
乳腺癌是女性排名第1位的常见恶性肿瘤,患者发生血栓栓塞的风险较高,血栓形成是仅次于肿瘤转移的最主要的死亡原因,据2011年美国CA《A Cancer Journal for Clinicians》杂志公布的最新数据统计显示其发生率为0.48%~5.00%,且其发生率仍呈逐年上升趋势[1].乳腺癌患者发生静脉血栓栓塞(VTE)包括深静脉血栓(DVT)及肺栓塞(PE)的风险较正常群体高,部分患者可高于正常人5倍,在接受标准化疗的患者血栓形成的风险和凝血紊乱程度可进一步增强至之前的数倍.静脉血栓栓塞是导致乳腺癌患者死亡的第3位常见原因[2].因此,其凝血紊乱的机制引发了多方面的研究关注,乳腺癌血栓形成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其较高的血栓发生率原因尚未完全阐明.目前,关于乳腺癌静脉血栓栓塞原因的相关报道主要包括癌性促凝因素(CP),癌症炎性状态对凝血系统的影响,纤溶系统的异常,血小板的增多和活化,化疗药物对内皮细胞的损伤及细胞活化表面磷脂酰丝氨酸(PS)外翻,内皮源性、血小板源性、组织因子源性微粒释放和组织因子的增多,内分泌治疗,急性期反应物和肿瘤坏死物质引起的免疫宿主炎症反应(免疫因素)等.现将以上各影响因素进行综述.
刘玥周晋刘岩司宇马瑞爽史家岚
关键词:乳腺癌静脉血栓栓塞凝血紊乱微粒
微粒对内皮细胞的影响及其机制
2017年
微粒是细胞活化或凋亡时释放的磷脂囊泡,直径大小为100-1000 nm,并且带有亲缘性细胞的特异性抗原标记。外周血中的细胞微粒主要来源于血小板、白细胞、红细胞和内皮细胞。由于细胞活化和凋亡机制不同,所以从不同细胞上脱落的微粒大小、磷脂和原始细胞细胞质的含量也不同。微粒有潜在的生物学作用,包括对血管内皮细胞舒张功能的作用和对内皮细胞的促进生长的作用。除此之外,微粒能通过携带部分自身成份转移到靶细胞来介导细胞的活化、细胞表型的改变和细胞功能的重组。在疾病发生过程中,外周血中微粒的数量显著增加,这提示微粒可能参与了很多疾病的发生与发展,所以微粒日益受到临床工作者的重视。本文对微粒的形成原因、微粒成分,对内皮细胞的作用及其机制进行综述。微粒作为内皮细胞相关疾病一个新的治疗靶点,阐明其与内皮细胞功能障碍发生机制之间的关系,有助于为内皮细胞病变相关性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途径。
刘岩史家岚周晋刘玥马瑞爽司宇
关键词:内皮细胞促凝
脑出血术后患者早期康复的护理被引量:6
2011年
目的探讨脑出血术后患者早期康复护理的方法。方法回顾并总结2008年2月至2010年2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97例脑出血术后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97例患者中,存活92例,死亡5例;完全恢复日常生活自理18例;部分恢复生活自理或可独立生活37例;需要他人帮助、扶拐可走19例;卧床但意识清醒9例;植物生存状态4例。结论科学、有效的早期康复护理,可提高脑出血术后患者的治疗效果,降低病死率。
王丽华路英韩克冰刘岩
关键词:脑出血术后早期康复护理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