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董培

作品数:12 被引量:81H指数:5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首都卫生发展科研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2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颅多普勒
  • 5篇经颅多普勒
  • 4篇卒中
  • 3篇动静脉
  • 3篇动静脉瘘
  • 3篇血流
  • 3篇隐源性
  • 3篇源性
  • 3篇脑功能
  • 3篇脑血
  • 3篇脑血流
  • 3篇静脉
  • 3篇静脉瘘
  • 3篇肺动静脉
  • 3篇肺动静脉瘘
  • 3篇成像
  • 2篇右向左分流
  • 2篇偏瘫
  • 2篇脑功能重塑
  • 2篇脑血流自动调...

机构

  • 10篇首都医科大学...
  • 4篇北京中医药大...
  • 2篇北京中医药大...
  • 1篇西安交通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东直门医院

作者

  • 12篇董培
  • 4篇崔方圆
  • 4篇谭中建
  • 4篇邹忆怀
  • 3篇龚浠平
  • 3篇白亚秋
  • 2篇赵性泉
  • 2篇潘华
  • 2篇蒋根娣
  • 2篇张华
  • 2篇胡建科
  • 1篇白丽君
  • 1篇李朝霞
  • 1篇莫大鹏
  • 1篇董可辉
  • 1篇刘嘉
  • 1篇王拥军
  • 1篇隗冬梅
  • 1篇黄可飞
  • 1篇王伊龙

传媒

  • 4篇中国卒中杂志
  • 2篇中西医结合心...
  • 1篇中国康复医学...
  • 1篇北京中医药大...
  • 1篇中华医学会第...
  • 1篇中华医学会第...

年份

  • 1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7
  • 3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4
  • 2篇2013
  • 2篇2010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中风偏瘫肢体运动功能恢复和头针疗效水平的fMRI与DTI研究被引量:25
2013年
目的探讨偏瘫肢体活动以及针刺头皮针的即刻脑功能成像(fMRI)反应,结合弥散张量成像(DTI),探讨偏瘫肢体功能恢复的机制。方法对偏瘫患者进行头针治疗和临床观察,发现有针刺有效和针刺无效的现象,对针刺有效和针刺无效各1例患者进行偏瘫肢体被动运动和头针任务的fMRI扫描和DTI扫描。结果 2例受试者的肢体运动脑激活部位较一致,而针刺的脑激活效应差异较大,激活范围与针刺有效性相关,DTI结果显示运动传导束纤维受损程度有差异。结论中风后运动功能恢复与小脑的作用关系密切;头针针刺对运动调节功能有部分影响作用,针刺的临床疗效水平与脑激活反应有相关性;病损具体部位、大小和临床症状与神经功能的恢复程度和恢复机制密切相关。
崔方圆邹忆怀谭中建董培吴宇峰
关键词:偏瘫脑功能成像弥散张量成像
对比不同体位对经颅多普勒增强试验诊断偏头痛患者右向左分流的影响研究被引量:5
2019年
目的对比平卧位与坐位时,经颅多普勒增强试验(contrast enhanced transcranial Doppler,cTCD)对于偏头痛患者右向左分流(right-to-left shunt,RLS)的筛查及定量分析的影响。方法纳入2014年7月-2017年2月门诊就诊的偏头痛患者。收集患者基线信息及临床特征。所有入组患者均于平卧位及坐位时行cTCD检查。每个体位均行两步操作,包括平静呼吸及配合Valsalva呼吸。比较坐位和平卧位cTCD及不同呼吸状态下RLS栓子出现的时间和数量。结果研究纳入254例患者,其中143例存在RLS(56.3%)。与平卧位相比,坐位平静呼吸(38.6%vs 31.1%)和Valsalva呼吸(56.3%vs 45.3%)情况下RLS的诊断阳性率都有所提升。与平卧位相比,坐位明显缩短了平静呼吸、Valsalva呼吸第一个栓子出现的时间(7.56±2.12 s vs 9.89±2.31 s,P=0.003;5.94±1.28 s vs 7.34±2.23 s,P<0.001)及增加了栓子出现的数量[2(0~6)vs 5(4~9)个;9(4~14)vs 10(6~33)个,均P<0.001)。同时,与平静呼吸相比,Valsalva呼吸缩短了平卧位、坐位第一个栓子出现的时间(均P<0.001)及增加了栓子出现的数量(均P<0.001)。结论与传统平卧位比较,坐位更有助于cTCD检查中RLS的筛查及定量。
李朝霞董培白亚秋赵性泉
关键词:右向左分流体位
针刺对脑梗死后痉挛期患者脑功能重塑作用的功能磁共振成像研究被引量:34
2010年
目的:观察健康人及脑梗死后左侧偏瘫患者执行左侧上肢运动及针刺左侧阳陵泉穴后的激活区分布特点,初步探讨脑梗死后痉挛期脑功能重塑的特点及针刺阳陵泉对其影响的机制。方法:观察8例健康人及5例脑梗死后左侧偏瘫患者。试验1:分别对正常组及偏瘫组进行左侧上肢运动。试验2:分别对正常组及偏瘫组针刺左侧阳陵泉穴。两个试验均采用组块设计模式,运用BOLD-f MRI技术及Brain Voyager软件分析方法显示激活情况。结果:正常组执行运动任务出现右侧初级感觉运动皮质及双侧小脑的明显激活;正常组针刺左侧阳陵泉穴出现左侧小脑、两侧中央后回和顶下小叶的激活;偏瘫组执行运动任务,双侧大脑皮质均有明显激活,包括双侧初级感觉运动皮质(SM1)、运动前区(PMC)和次级运动区(PPC)、双侧丘脑、小脑蚓部、双侧小脑、右侧岛叶、壳核,以及健侧苍白球;偏瘫组针刺左侧阳陵泉穴出现中脑、左侧大脑皮质的运动前区和次级运动区的激活。结论:脑梗死后痉挛期脑功能重塑的机制在于通过功能区的转移和次级功能区的功能代偿,而针刺阳陵泉穴主要作用于锥体外系,通过调节中枢神经递质的释放,缓解痉挛状态。
董培崔方圆谭中建蒋根娣张华邹忆怀
关键词:脑梗死脑功能重塑针刺功能磁共振成像
卒中患者的脑血流调节能力随访研究
<正>目的现有研究表明卒中的脑血流自动调节(Cerebral Autoregulation,CA)能力下降,这种下降可能与卒中的发生、发展相关。目前脑血流调节机能的研究重点着重于卒中急性期,而对卒中后脑血流调节功能的动态...
龚浠平董培胡建科白亚秋王拥军
文献传递
肺动静脉瘘所致隐源性卒中病例分析及初筛方法研究被引量:5
2016年
目的分析肺动静脉瘘(pulmonary arteriovenous fistula,PAVF)致隐源性卒中患者临床表现,比较各种诊断方法特点,寻找筛查方法。方法 2例PAVF所致隐源性卒中患者详细临床资料,并行经食管超声(transesophageal echocardiography,TEE)、经颅多普勒增强试验(contrast transcranial Doppler,cT CD)。结果 2例患者cT CD结果显示栓子信号具备出现晚、数量多、时间久、持续性(即不受Valsalva动作影响)的特点。TEE结果显示CDFI未见异常,右心声学造影Valsalva动作(valsalva maneuver,VM)后5个心动周期左房内肺静脉开口处见大量微泡。结论缺血性卒中是PAVF最常见的肺外表现,发生与PAVF与供血动脉直径及数量有关。cT CD敏感易操作,结合动脉血气分析可用于该病的初筛,而且适于疗效评价及随访。
董培隗冬梅白亚秋黄可飞胡建科杨曦晨
关键词:肺动静脉瘘经颅多普勒动脉血气分析
肺动静脉瘘所致隐源性卒中病例分析及文献回顾
董培
对比经颅多普勒增强实验与经食道超声对于筛查及鉴别右向左分流方式的研究
董培
左侧偏瘫患者上肢运动脑激活区与健康人对比的功能磁共振研究被引量:2
2010年
目的研究在运动通路损伤后,肢体运动所反应的激活脑区的特异性改变,并用功能磁共振表达出来,初步探讨脑梗死后脑功能重塑的机制。方法分别对正常组及偏瘫组进行左侧上肢运动,试验采用组块设计模式;运用BOLD-fMRI技术及Brain-Voyager软件分析方法显示激活情况。结果正常组左上肢主动运动脑激活区主要分布在右侧初级感觉运动皮层(SM1)及左侧小脑;而偏瘫组双侧大脑运动皮层均有明显激活,包括双侧初级感觉运动皮层(SM1)、运动前区(PMC)和次级运动区(PPC),双侧丘脑、小脑蚓部、右侧小脑、右侧岛叶、壳核,以及健侧大脑的苍白球、扣带回。结论偏瘫组较正常组出现更多的锥体外系及次级运动区的激活,从而推测脑梗死后脑功能重塑的机制在于通过功能区的转移和次级功能区的功能代偿。
董培崔方圆谭中建蒋根娣张华邹忆怀
关键词:功能磁共振成像脑功能重塑
基于体素形态学的中风偏瘫患者脑皮层结构研究被引量:4
2013年
目的针对中风偏瘫运动功能障碍,采用基于体素形态学(voxel-based morphometry,VBM)的方法,研究脑运动相关皮层结构变化。方法采用对照研究方法,分为偏瘫组和正常组,将符合纳入条件的受试者分别进行核磁成像扫描,采集高分辨率结构像,对图像数据结构采用体素形态学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与正常组对比,偏瘫组在运动皮层有体素减少,主要集中于左侧后顶叶运动皮层,双侧前额叶皮层也出现了明显的体素减少,在左侧小脑皮层有体素增长。结论中风偏瘫患者在非病灶部位的大脑运动相关皮层以及小脑皮层结构出现萎缩或增长,反映了皮层变化可能与患者大脑运动执行功能下降以及小脑的运动调节功能代偿机制有关,也为脑损伤后脑运动功能恢复提供了新的试验依据。
崔方圆邹忆怀白丽君董培谭中建
关键词:偏瘫
特发性高颅压患者脑血流自动调节研究被引量:1
2020年
目的分析特发性颅内压增高(idiopathic intracranial hypertension,IIH)患者脑血流自动调节机能。方法连续入组2018年12月-2019年3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就诊的IIH患者,并选取年龄匹配的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应用传递函数的算法分析TCD显示的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及动脉血压的自然波动以评估脑血流自动调节机能。结果入组IIH组10例,对照组13例。所有入组者均完成了双侧大脑半球的脑血流自动调节检测,共检测了20个高颅压半球及26个正常对照半球。与对照组相比,IIH组大脑中动脉脑血流增益显著降低[(0.64±0.35)%/%vs(0.37%±0.20)%/%,P=0.004];相位也显著降低(58.80±20.86°vs 39.16±23.79°,P=0.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IIH组每秒钟脑血流速度的恢复率较对照更低,但差异尚未达到统计学意义[(26.34±43.29)%/s vs(38.81±20.16)%/s,P=0.240]。结论IIH患者脑血流自动调节机能显著受损。
陈洁刘嘉董培董可辉莫大鹏王伊龙赵性泉龚浠平
关键词:脑血流自动调节经颅多普勒超声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