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珍 作品数:9 被引量:207 H指数:7 供职机构: 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更多>> 发文基金: 美国中华医学基金会项目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2003—2012年上海市胃癌发病特征分析 被引量:13 2018年 目的 :分析2003—2012年上海市胃癌病例发病特征,并与国际数据进行比较。方法 :选取上海市恶性肿瘤病例报告登记管理系统中记录的2003—2012年诊断的所有胃癌新发病例。国际恶性肿瘤发病数据来自WHO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nternational Agency for Research on Cancer,IARC)的GLOBOCAN 2012数据库和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Nation Cancer Institute,NCI)监测、流行和终点项目(Surveillance,Epidemiology and End Result,SEER)18数据库。计算上海市胃癌年平均发病例数、平均年龄、构成比、发病率、年龄别发病率和标化发病率。采用Pearsonχ2检验比较不同时间阶段病理诊断依据、病理类型及诊断时期别构成比间的差异;采用Cochranχ2检验比较不同时间阶段以及地区间的标化发病率。结果 :2003—2012年,上海市胃癌新发病例57 812例,年平均5 781例,占全部恶性肿瘤的10.89%,发病率为41.88/10万,标化发病率为19.92/10万,位居上海市恶性肿瘤发病的第3位。2008—2012年,上海市胃癌新发病例29 373例,年平均5 875例,占全部恶性肿瘤的10.19%,发病中位年龄为69岁,平均年龄为67.70岁,标化发病率为18.64/10万;2003—2007年,上海市胃癌新发病例28 439例,年平均5 688例,占全部恶性肿瘤的11.74%,发病中位年龄为70岁,平均年龄为66.93岁,标化发病率为21.40/10万;2008—2012年标化发病率较2003—2007年显著降低(P<0.001)。2008—2012年上海市胃癌标化发病率高于世界平均水平(12.1/10万)和发达国家(10.6/10万),低于东亚地区(24.2/10万)和中国(22.7/10万)。2003—2007年和2008—2012年这2个阶段胃癌年龄别发病率随年龄的增长而上升,在80~84岁达到高峰。与2003—2007年相比,2008—2012年胃癌患者诊断时期别为Ⅰ期、有明确临床分期、有明确病理学分型和最高诊断依据为病理学诊断的患者所占百分比均明显增加(P值均<0.001)。结论 :与2003—2007年相比,2008—2012年上海市胃癌发 彭鹏 吴春晓 龚杨明 顾凯 张敏璐 向詠梅 施亮 邹珍 鲍萍萍关键词:胃肿瘤 发病率 流行病学方法 上海市白血病主要亚型发病特征和趋势分析 被引量:16 2017年 目的:分析2008年至2012年上海市白血病及其主要亚型的流行病学特征和上海市市区1973年至2012年的白血病发病趋势,为探寻病因学研究线索,制定和评估白血病预防、研究与控制的规划和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根据上海市恶性肿瘤病例报告登记系统收集的白血病发病资料,描述患者的发病概况及性别、年龄和各亚型分布,并应用Joinpoint统计软件进行趋势分析,估算总体和分阶段的年度变化百分比(annual percent change,APC)。标化率采用世界人口构成为标准。结果:2008年至2012年,上海全市共新诊断白血病病例4 404例,占所有部位恶性肿瘤的1.53%。男、女性的白血病粗发病率分别为6.78/10万和5.75/10万,标化发病率为5.14/10万和4.11/10万,男性标化发病率高于女性(X=3.16,P<0.01)。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cute myelogenous leukemia,AML)是最常见的白血病亚型,占18.30%,其次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ALL)、慢性髓细胞白血病(chronic myelocytic leukemia,CML)和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hronic lymphocytic leukemia,CLL)。除ALL外,各亚型白血病的年龄别发病率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升高;ALL的发病年龄相对较早,年龄别发病率表现出随年龄的增长发病率下降,0~5岁组是发病高峰。1973年至2012年期间的总白血病标化发病率,男性无明显变化趋势,而女性标化发病率则明显下降,APC为-0.39%;不同亚型的发病趋势不同,男性ALL的发病率上升(APC为1.12%),男性和女性CLL的发病率均呈明显上升趋势,而男、女性AML的发病率则在这40年间均显著下降,平均APC分别为-2.04%和-2.00%。结论:上海白血病发病率接近全球平均水平,男性比女性多发,AML是最常见的亚型,ALL的发病年龄相对较早。1973年至2012年期间,男性白血病发病率无明显变化,女性则显著下降,不同亚型变化趋势不同。 鲍萍萍 吴春晓 张敏璐 顾凯 向詠梅 彭鹏 龚杨明 施亮 邹珍关键词:白血病 发病 流行病学 肿瘤登记 上海市某郊区社区人群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流行病学调查 被引量:13 2018年 【目的】了解上海市某郊县体检人群开展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流行现况。【方法】于2016年9~12月份,共调查3 258例参加体检的40岁及以上居民,利用免疫胶体金法对上述人群进行Hp感染的血清学筛查,并开展问卷调查,估计当地居民的Hp感染率。【结果】该郊县调查人群Hp总感染率为28.0%(95%CI:26.5%~29.5%)。其中,男性为31.5%(95%CI:29.1%~33.9%),女性为25.2%(95%CI:23.2%~27.2%);年龄70岁及以上人群的Hp感染率最低,为24.1%(95%CI:20.9%~27.2%);吸烟者Hp感染率为35.4%(95%CI:32.2~38.7),非吸烟者为25.3%(95%CI:23.6~27.1);饮酒者Hp感染率为32.3%(95%CI:28.9~35.7),非饮酒者为27.0%(95%CI:25.3~28.8)。不同性别、不同年龄、吸烟者与非吸烟者、饮酒者与非饮酒者的Hp感染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本次调查郊县人群的Hp总感染率略低于其他地区,男性、吸烟、饮酒及年龄50岁以下人群的Hp感染率较高。 孙慧响 邹珍 黄跃平 陆殿元 蔡建荣 张丽 沈理关键词:幽门螺杆菌 流行病学 2014年上海市恶性肿瘤发病和死亡特征分析 被引量:78 2018年 背景与目的:恶性肿瘤已成为严重威胁上海市居民健康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该研究旨在描述和分析2014年上海市恶性肿瘤发病与死亡情况。方法:根据上海市恶性肿瘤病例报告登记系统收集的恶性肿瘤发病资料,按地区、性别分层,分别计算恶性肿瘤发病与死亡粗率、标化率、前10位恶性肿瘤发病与死亡顺位和构成等,应用Joinpoint统计软件分析2002—2014年上海市恶性肿瘤发病和死亡趋势,估算总体和分阶段的年度变化百分比(annual percentage change,APC)。采用Segi’s世界标准人口年龄构成计算标化率。结果:2014年上海市共报告恶性肿瘤新发病例68 541例,死亡病例37 242例。病理学诊断比例为79.49%,只有死亡医学证明书比例为0.04%,死亡发病比为0.54。上海市恶性肿瘤粗发病率为477.79/10万,标化发病率为223.57/10万,男性标化发病率低于女性,市区低于郊区。恶性肿瘤发病在40岁以后快速上升,在80~84岁年龄组达到高峰。全市发病前10位恶性肿瘤依次为肺癌、结直肠癌、甲状腺癌、胃癌、乳腺癌、肝癌、前列腺癌、胰腺癌、脑和中枢神经系统肿瘤以及膀胱癌,前10位恶性肿瘤占全部恶性肿瘤发病的75.89%。全市恶性肿瘤粗死亡率为259.61/10万,标化死亡率为95.73/10万,男性标化死亡率高于女性,市区和郊区基本持平。死亡率在45岁以后快速上升,在≥85岁年龄组达到高峰。死亡前10位恶性肿瘤依次为肺癌、结直肠癌、胃癌、肝癌、胰腺癌、乳腺癌、食管癌、胆囊癌、前列腺癌以及脑和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前10位恶性肿瘤占全部恶性肿瘤死亡的78.12%。2002—2014年,上海市女性所有部位的恶性肿瘤标化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APC为2.17%,P<0.001),男性标化发病率则较为稳定。男性和女性所有部位的恶性肿瘤标化死亡率均呈明显下降趋势(APC分别为-0.82%和-0.76%,P<0.05)。结论:肺癌、消化系统恶性肿� 鲍萍萍 龚杨明 彭鹏 张敏璐 吴春晓 王春芳 顾凯 向詠梅 施亮 邹珍 施燕 付晨关键词:恶性肿瘤 发病率 死亡率 上海市社区居民大肠癌筛查便隐血检测效果分析 被引量:10 2018年 背景与目的:上海市为符合条件的居民提供免费的大肠癌筛查服务,通过对上海市居民大肠癌筛查中两次便隐血检测和后续诊断检查结果的分析,评价筛查中两次便隐血检测的效果,为基于人群的疾病筛查项目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筛查的目标人群为50~74岁的上海居民,使用两次免疫法便隐血检测和危险度评估为初筛,初筛阳性者进行肠镜检查。结果:筛查期间,共有809 528人完成了两次便隐血检测,便隐血检测阳性者共有104 953人,其中第一次阳性的人数为47 421人,阳性率为5.9%,第二次阳性的人数为36 462人,阳性率为4.5%,两次阳性的人数为21 070人,阳性率为2.6%。便隐血检测阳性的筛查对象中,有49 339人接受了肠镜检查,肠镜检查顺应性为47.0%。两次阳性的筛查对象的肠镜参与率明显高于单次阳性的筛查对象(P<0.001)。在所有筛查出的大肠癌和癌前期病变中,仅进行一次便隐血检测可以诊断出大肠癌1 200例,占79.5%;发现癌前期病变3 777例,占68.1%。进行第二次便隐血检测可以多诊断出大肠癌310例,占20.5%;发现癌前期病变1 767例,占31.9%。结论:相比于单次便隐血检测,进行两次便隐血检测的初筛可以更有效地检测出阳性对象,两次便隐血检测可提高后续肠镜检查的参与率,所检出的大肠癌和癌前期病变数量也均有所提高且增量成本较低。因此建议在以人群为基础的大肠癌筛查中采用两次或更多次数的便隐血检测,以提高筛查效率。 彭鹏 龚杨明 鲍萍萍 吴春晓 顾凯 张敏璐 向詠梅 施亮 邹珍 施燕关键词:大肠癌 上海市人群2004—2008年胆囊癌生存率分析 被引量:3 2018年 【目的】分析上海市2004—2008年发病的胆囊癌患者的生存情况,为胆囊癌综合防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上海市肿瘤登记处2004—2008年胆囊癌患者的登记和生存随访资料,采用寿命表法和Ederer II法计算不同人口学特征和疾病诊疗特征的胆囊癌患者的观察生存率(OS)和相对生存率(RS)。【结果】2004—2008年上海市胆囊癌患者的5年OS为12.07%,RS为19.32%。不同年龄段胆囊癌患者的5年O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以75岁及以上年龄段患者的5年OS最低,仅为5.98%。诊断时分期为Ⅰ期、Ⅱ期的胆囊癌患者生存率高于Ⅲ期、Ⅳ期患者。肿瘤部位位于胆囊的患者生存率高于其他部位。腺癌患者与其他病理组织学类型的胆囊癌患者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同性别及市、郊区患者的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1972—1976年相比,2004—2008年上海市男、女性胆囊癌患者的RS均有所上升。【结论】上海市胆囊癌患者的生存率逐步提高,但与其他常见恶性肿瘤相比生存率仍较低。年龄、肿瘤分期、亚部位、组织学类型对胆囊癌生存率有影响。 邹珍 鲍萍萍 吴春晓 顾凯 彭鹏 张敏璐 施亮 向詠梅 龚杨明关键词:胆囊癌 生存率 流行病学 公共卫生核心能力及公共卫生教育发展 被引量:8 2017年 文章结合我国及其他国家的公共卫生教育发展状况,提出了公共卫生核心能力的概念,通过德尔菲专家咨询法构建了公共卫生核心能力框架,并对我国公共卫生教育发展进行了展望。 李国红 邹珍 邹珍 张琳 吴凡关键词:核心能力 公共卫生 教育发展 上海人群肺癌生存率分析 被引量:68 2017年 背景与目的:肺癌在我国是第一位新发和死亡恶性肿瘤。该研究旨在掌握以人群为基础的肺癌生存率资料,为评价肺癌防治效果提供参考。方法:该研究根据上海市肿瘤登记处收集的2002—2006年诊断的肺癌病例的登记和生存随访报告资料,采用寿命表法和EdererⅡ法对肺癌患者的观察生存率(observed survival,OS)和相对生存率(relative survival,RS)及其相关人口学和疾病状况特征资料进行分析,以反映上海地区人群肺癌的生存现况。结果:纳入分析的上海市2002—2006年诊断的肺癌病例41 802例,5年OS和RS分别为13.75%和20.23%,中位生存期318 d。女性5年OS(15.49%)高于男性(13.00%)。郊区5年OS(14.25%)高于市区(13.23%)。生存率随着年龄、诊断时期别的升高而降低。0~34岁年龄组5年OS为38.21%,大于等于75岁年龄组仅为5.48%;Ⅰ期病例5年OS为55.47%,Ⅳ期病例为5.27%。不同病理学分型的病例生存情况有差异,鳞癌的5年OS最高(24.40%),其次是腺癌(22.26%),再次为大细胞肺癌(20.27%)和小细胞肺癌(12.22%)。从1972—1976年到2002—2006年,上海市区男性肺癌的5年OS从6.8%提高到12.4%;女性肺癌的5年OS从7.3%提高到14.9%。RS所得结果相似。结论:在过去30年中,上海市肺癌患者的生存情况有所提高,在各国家地区之中处于中上水平,但与其他癌症相比肺癌预后仍然较差。吸烟等危险因素的防控、低剂量螺旋CT作为早期筛查的手段以及靶向治疗是未来提高肺癌生存率的方向。 张敏璐 吴春晓 龚杨明 彭鹏 顾凯 施亮 邹珍 向詠梅 郑莹关键词:肺癌 生存率 相对生存率 《胃癌预防的策略之一:根除幽门螺杆菌》解析 被引量:1 2017年 鉴于全球胃癌负担的持续增长,及其病因治疗的可行性,胃癌的预防应成为肿瘤防控的目标之一。2014年世界卫生组织发布了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的《胃癌预防的策略之一:根除幽门螺杆菌》报告。本文介绍了该报告的主要内容,包括在世界各地区的胃癌预防实践情况、幽门螺杆菌(HP)根除对公共卫生的影响、其经济适用性和可行性等,并分析了对我国胃癌预防的借鉴意义,以期为相应的政策制定和防控措施实施提供参考。 邹珍 郑莹关键词:幽门螺杆菌 胃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