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叶华

作品数:81 被引量:322H指数:10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化学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70篇期刊文章
  • 10篇会议论文

领域

  • 77篇医药卫生
  • 1篇化学工程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15篇切除
  • 13篇疗效
  • 12篇术后
  • 12篇切除术
  • 11篇外科
  • 9篇胰腺
  • 9篇十二指肠
  • 8篇修补术
  • 8篇手术
  • 8篇腹腔
  • 7篇肿瘤
  • 7篇重症
  • 7篇疝修补
  • 7篇疝修补术
  • 7篇细胞
  • 7篇静脉
  • 7篇腹股沟
  • 6篇门静脉
  • 6篇腹股沟疝
  • 5篇肝癌

机构

  • 43篇中山大学附属...
  • 37篇中山大学孙逸...
  • 3篇中山大学
  • 3篇东莞市太平人...
  • 2篇南方医科大学
  • 1篇广州军区广州...
  • 1篇广州中医药大...
  • 1篇暨南大学
  • 1篇中山大学附属...
  • 1篇汕头市中心医...
  • 1篇化州市人民医...
  • 1篇粤北人民医院
  • 1篇香港大学深圳...
  • 1篇深圳市宝安区...

作者

  • 80篇叶华
  • 41篇王捷
  • 15篇肖治宇
  • 14篇张建龙
  • 10篇刘超
  • 10篇孙健
  • 9篇钟贵芳
  • 9篇陈汝福
  • 8篇曾丽萍
  • 8篇何清
  • 8篇孙健
  • 8篇唐启彬
  • 8篇何波
  • 7篇张贺云
  • 7篇郭瑞莲
  • 7篇陈双
  • 6篇伍衡
  • 5篇张建龙
  • 5篇李莉
  • 5篇肖志宇

传媒

  • 26篇岭南现代临床...
  • 9篇岭南急诊医学...
  • 5篇广东医学
  • 4篇中华实验外科...
  • 3篇中国病理生理...
  • 2篇世界华人消化...
  • 2篇中华医院感染...
  • 2篇中原医刊
  • 2篇中华普通外科...
  • 2篇中山大学学报...
  • 2篇消化肿瘤杂志...
  • 1篇外科理论与实...
  • 1篇中国急救医学
  • 1篇内蒙古中医药
  • 1篇中国普外基础...
  • 1篇重庆医学
  • 1篇中国实用外科...
  • 1篇中国感染控制...
  • 1篇现代医院
  • 1篇中华普通外科...

年份

  • 1篇2025
  • 1篇2021
  • 1篇2020
  • 2篇2019
  • 2篇2018
  • 2篇2017
  • 2篇2016
  • 1篇2015
  • 2篇2014
  • 7篇2013
  • 7篇2012
  • 7篇2011
  • 7篇2010
  • 4篇2009
  • 5篇2008
  • 4篇2007
  • 8篇2006
  • 9篇2005
  • 1篇2004
  • 4篇2003
8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SICU医院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被引量:3
2012年
目的了解外科重症监护病房(SICU)医院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其耐药性,为临床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对2005年1月-2010年12月SICU医院感染的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共分离出病原菌335株,革兰阴性杆菌占65.7%,以铜绿假单胞菌为主,革兰阳性球菌占23.3%,以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为主,真菌占11.0%;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的超广谱β-内酰胺酶菌株检出率分别为42.0%和43.3%;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检出率分别为50.0%和56.4%;非发酵菌严重耐药;肺炎克雷伯菌和肠杆菌科细菌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保持高度敏感;替考拉宁、万古霉素和利奈唑胺对革兰阳性球菌具有高抗菌活性。结论 SICU医院感染的耐药问题严重,合理应用抗菌药物和及时掌握病原菌的耐药性变化,是有效控制医院感染的关键。
何清陈燕涛曾丽萍叶华钟贵芳郭瑞莲
关键词:外科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病原菌耐药性
大黄川芎汤鼻饲对危重症患者胃肠道的保护作用分析
2017年
目的:探讨大黄川芎汤鼻饲对危重症患者胃肠道的保护作用。方法:回顾与分析2014年本院ICU科救治的34例危重症患者(作为对照组),遵医嘱给予蒙脱石散治疗;回顾2015年本院ICU科救治的34例危重症患者(作为观察组),给予大黄川芎汤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经治疗后胃肠道功能障碍/衰竭(GIDF)评分及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症(MODS)发生率。结果:观察组胃肠道黏膜改善效果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治疗后,观察组GIDF评分、MODS发生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黄川芎汤有效改善患者胃肠道缺血、血氧状态,促进患者胃肠道功能恢复,从而降低诱发MODS的状况。
钟贵芳郭瑞莲叶华
关键词:蒙脱石散胃肠道危重症患者
选择性扩增小鼠胚胎干细胞源性的肝细胞被引量:1
2011年
目的探讨胚胎干细胞源性的肝细胞体外培养扩增条件。方法采用半固体培养D3小鼠胚胎干细胞系,形成胚胎体。将来源于18 d胚胎体用胰酶消化为单个细胞,在胶原处理过的培养皿中贴壁2h,加入含有肝细胞生长因子和上皮细胞生长因子的肝细胞生长液培养,3 d后,荧光免疫染色检测白蛋白(ALB)的表达,RT-PCR检测白蛋白以及其他肝细胞的特异性蛋白的mRNA表达。结果胚胎干细胞源性的肝细胞在无血清的HGM+HGF+EGF中可以生长,荧光免疫染色显示大约30%~50%的细胞表达ALB,RT-PCR显示它表达ALB和其他肝细胞的特异性蛋白的mRNA。结论 HGM+HGF+EGF可以支持来源于胚胎体的肝细胞的生长和增殖。
叶华沈宁
关键词:干细胞肝细胞增殖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改进及疗效观察被引量:8
2008年
目的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技术改进的可行性、安全性及疗效。方法2004年1月至2007年6月,我科实施胰十二指肠切除术73例,并在手术中采用改良的端端套入式胰肠吻合和改良的胃肠吻合技术。观察术后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率,对该改进方式的可操作性、安全性进行评估。结果73例病人均未发生围手术期死亡。手术并发症共18例次,发生率与报道的传统方法相近。结论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手术过程中,与传统的手术方法相比,胰肠单层吻合和胃肠双层吻合技术结合生物胶的应用可以有效地缩短手术时间,减少胰漏、预防肠漏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该技术简单易行,安全可靠,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价值。
王捷陈汝福唐启彬刘超叶华吕永添伍衡张建龙肖志宇孙健
关键词:胰腺肿瘤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多原发大肠癌16例临床分析被引量:1
2002年
目 的 探讨多原发大肠癌的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 对16例多原发大肠癌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6例多原发大肠癌病人中同时癌10例,异时癌6例。术前均经纤维结肠镜检查及病理学确诊。全部病例均行手术治疗,手术切除率100%,并发症发生率12.5%。术后辅助化疗10例,放疗1例,复发率6.25%,转移率6.25%。5年生存率为70%。结论术前纤维结肠镜检查是发现同时性多原发大肠癌的重要手段。手术切除是多原发大肠癌最好的治疗方法。应根据病人及肿瘤具体情况,选择相应术式。及早诊治则预后较好。对随诊病人强调应用纤维结肠镜检查。
朱应昌孔令言叶华
关键词:多原发大肠癌纤维结肠镜手术
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复发性腹股沟疝的效果
2005年
冼华寿王捷张建龙叶华
关键词:无张力疝修补术复发性腹股沟疝疗效观察
混合核苷片联合甲巯咪唑治疗甲亢203例临床分析被引量:8
2013年
目的:探讨混合核苷片与甲巯咪唑合用治疗甲亢的疗效及混合核苷对甲巯咪唑相关副作用的影响。方法:在使用甲巯咪唑治疗甲亢的基础上,将患者随机分为加用混合核苷片(治疗组)或复合维生素B(对照组),比较两组治疗1年过程中甲状腺功能变化及白细胞减少症、粒细胞缺乏症、肝功能损害及皮疹等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组的第一、二次减药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治疗1年后治疗组没有达到维持剂量的患者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3个月治疗组白细胞数和中性粒细胞绝对数均高于对照组,其白细胞减少病人数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两组肝功能损害及皮疹的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混合核苷片和甲巯咪唑合用治疗甲亢,能帮助甲状腺功能较快恢复,并可减少甲巯咪唑治疗过程中白细胞减少和粒细胞缺乏的发生。
李莉叶华许炳灿金小岩曾映娟
关键词:甲巯咪唑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副作用
老年眩晕患者90例临床分析被引量:2
2008年
目的:探讨老年人眩晕病因与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90例老年眩晕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90例眩晕病例中脑血管疾病占63例(70%),其中椎基动脉供血不足41例(46%)。结论:老年眩晕最主要病因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也应高度警惕脑血管意外、心律失常等危及生命的情况。
施旖旎金小岩王吉文叶华
关键词:眩晕老年人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改进及疗效观察
自从1935年WHIPPLE成功施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之后,该手术就成了胰头癌外科治疗的标准手术。经过长期的实践,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技术不断进步,术后并发症较初期大幅度减少。本文回顾性总结了本院自2004年1月至2007年...
王捷孙健陈汝福唐启彬刘超叶华吕永添伍衡张建龙肖志宇
关键词: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胰头癌外科治疗术后并发症
文献传递
创伤患者血小板红细胞输注比例对死亡影响的META分析
2016年
目的:对创伤患者血小板与红细胞比例对死亡率的影响进行META分析,确定创伤患者血小板的最佳比例。方法:检索1998年1月-2015年6月PUBMED,Cochrane Library,RCT注册网站关于创伤患者血小板与红细胞比例的临床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的期刊文献,观察对象≥16周岁。涉及遗传性凝血因子缺陷或其他血液病问题的文章被排除。采用STATA12.0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3篇RCT论文纳入研究,856例病例。实施高血小板红细胞输血策略的患者为430例。高血小板红细胞输注比例对24 h和28 d死亡率无影响(24h RR 1.00,[95%CI,0.48 to 2.07),28d(RR 1.45,[95%CI,0.67 to 3.10)。结论 :高血小板红细胞输注增加24h止血率,但对24h和28d死亡率较常规输血策略无显著改变。
刘勇叶华田金飞李翠玲罗金海周昭雄曾潍贤
关键词:创伤META分析
共8页<12345678>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