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慧娟
- 作品数:38 被引量:133H指数:7
-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 多发性骨髓瘤伴发第二肿瘤与恶性肿瘤伴发多发性骨髓瘤的临床特征分析被引量:2
- 2022年
- 目的分析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伴发第二肿瘤与其他恶性肿瘤伴发MM的患者的临床特征及生存转归。方法纳入2002年1月至2021年1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诊治的MM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患者分为MM伴发第二肿瘤组以及恶性肿瘤伴发MM组。分析两组患者性别、初诊年龄、分型、分期、合并恶性肿瘤类型以及治疗情况,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和生存差异。结果MM伴发第二肿瘤组患者20例,其中男9例,女11例,年龄[M(Q_(1),Q_(3))]61.5(56.8,68.0)岁,总生存期49.5(32,58)个月,自伴发第二肿瘤至死亡的时间12(4,21)个月。恶性肿瘤伴发MM组患者29例,其中男13例,女16例,年龄64.0(57.0,71.0)岁,总生存期97(61,171)个月,伴发MM后至死亡的时间32(18,47)个月。诊断MM至发生第二肿瘤时间为37(18,50)个月,早于其他恶性肿瘤伴发MM时间[53(31,117)个月](P=0.016)。两组发生的其他恶性肿瘤类型不同,MM伴发第二肿瘤组中第二肿瘤占比高的是血液系统肿瘤(12/20,60.0%),而恶性肿瘤伴发MM组中泌尿生殖系统肿瘤占比较高(13/29,44.8%)(P<0.001)。结论MM伴发第二肿瘤或恶性肿瘤伴发MM均可能对患者的生存期造成负面影响;MM患者出现的第二肿瘤中血液系统肿瘤占比较高,而在伴发MM的恶性肿瘤中以泌尿生殖系统肿瘤占比较高。
- 冷芸王慧娟周慧星张之尧陈文明
- 关键词:多发性骨髓瘤第二肿瘤恶性肿瘤随访研究
- 无创正压通气治疗免疫抑制合并急性呼吸衰竭患者的临床分析被引量:9
- 2011年
- 目的探讨免疫抑制(ICH)合并急性呼吸衰竭(ARF)患者接受无创正压通气(NPPV)的疗效及影响NPPV成功的因素。方法选择2008年3月至2011年3月在本院呼吸重症监护病房(RICU)应用NPPV治疗的1CH合并ARF患者,记录其各项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NPPV治疗成功的独立影响因素;按临床转归进行免疫状态评估。结果33例ICH合并ARF患者初始均接受NPPV治疗;其中9例(27.3%)NPPV失败后改用有创机械通气(1MV,失败组),最终全部死亡;24例(72.7%)仅用NPPV并成功(成功组),最终死亡7例(29.2%),两组间病死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除成功组简化急性生理学评分Ⅱ(SAPSⅡ,分)显著低于失败组外(33±9比43±5,P〈O.01),两组其他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SAPSⅡ是NPPV治疗成功的独立影响因素[优势比(OR)=0.83,95%可信区间(95%CI)0.709-0.964,P%O.053,且SAPSⅡ≥38分是NPPV失败的高危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0c)下面积为0.733。另外,生存组肺损伤评分(LIS,分)显著低于死亡组(1.95±0.48比2.57±0.52,P〈0.01),CD3+、CD8+T淋巴细胞亚群均高于死亡组(CD3+:0.73±0.16比0.41±0.20;CD8:0.51±0.18比0.21±0.15,均P〈0.01)。结论NPPV可用于ICH肺部感染合并ARF的早期治疗,以SAPSⅡ〈38分作为NPPV治疗的选择时机,能有效改善缺氧,避免IMV相关并发症,利于ICH的预后;CD3+、CD8+及LIS评分可以作为评价预后的指标。
- 张鑫王慧娟磨国鑫赵铁梅贾艳红解立新
- 关键词:无创正压通气免疫抑制预后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合并静脉血栓栓塞症的临床特征、危险因素及早期识别研究被引量:24
- 2018年
- 目的明确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acute exacerbation of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AECOPD)合并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的临床特征、危险因素,有助于临床早期识别及诊断。方法连续纳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及北京市第六医院呼吸科住院的AECOPD患者153例,均完善螺旋CT肺动脉造影(CT pulmonary angiography,CTPA)及下肢静脉超声检查,根据检查结果分为VTE+AECOPD组和AECOPD组,比较两组患者在发生VTE的常见危险因素、临床症状及体征、动脉血气分析、D-二聚体、B型利钠肽(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BNP)、肌钙蛋白I(c TNI)、心脏彩色超声等方面的差异。结果 153例AECOPD患者中,30例(19.6%)合并VTE,123例(80.4%)未合并VTE,两组临床特征比较,在既往静脉血栓病史、制动或卧床>3天、双下肢非对称水肿、听诊肺动脉瓣第二心音亢进(P2亢进)方面差异有显著性。辅助检查方面,两组D-二聚体、c TNI升高及三尖瓣反流加快等差异有显著性。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静脉血栓病史、不对称下肢水肿及D-二聚体升高为AECOPD合并VTE的独立危险因素。应用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UC)为0.757,相对应的D-二聚体最佳界值为0.505mg/L,敏感度为0.800,特异度为0.659。结论 AECOPD患者VTE的发生率为19.61%,既往静脉血栓病史、制动或卧床>3天、双下肢非对称水肿、P2亢进、c TNI升高、三尖瓣反流速度增快是AECOPD合并VTE的高危因素,而D-二聚体<0.505mg/L可作为VTE除外诊断的标准。
- 王静王静龚娟妮龚娟妮李积凤王慧娟何建国
- 关键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静脉血栓栓塞症
- 血清中总RNA浓度在脓毒症诊断与预后评估中的应用被引量:3
- 2012年
- 目的探讨血清中总RNA浓度在脓毒症患者诊断及预后评估方面的应用。方法选择2009年10月至2010年11月人住解放军总医院重症监护病房(ICU)脓毒症患者76例,取血提取总RNA后测定其浓度,用散射比浊法测定C0反应蛋白(CRP),用酶联荧光分析试验(ELFA)测定降钙素原(PCT);并记录患者的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Ⅱ)评分和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OFA)。另选取24例年龄、性别匹配的健康人作为对照组。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判断血清总RNA浓度诊断脓毒症的最佳水平;采用二分类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脓毒症患者死亡危险因子。结果脓毒症组血清中总RNA浓度(ng/μ1)较健康对照组明显升高[4.233(0.204,37.733)比1.593(0-319,5.913),P〈0.01],其诊断脓毒症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20;当总RNA浓度为2.027ng/μl时,诊断脓毒症的敏感性为95.9%,特异性为65.2%。总RNA浓度在健康对照组、脓毒症生存组(42例)和死亡组(34例)呈逐级增高的趋势[3组分别为1.593(0.319,5.913)、4.178(0.204,10.776)、5.006(0.997,37.733),F=8.061,P=0.001]。二分类变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APACHEⅡ评分、SOFA评分是脓毒症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子(APACHEⅡ评分:优势比(OR):1.265,95%可信区间(95%cf)为(1.031,1.553),P=0.025;SOFA评分:OR=1.151,95%C1(1.031,2.284),P:0.012],而PCT则无关[OR=1.075,95%C1(0.974,1.187),P=0.151]。总RNA浓度在二分类变量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中显示的OR为1.149,但由于样本量太少,P=0.061。结论脓毒症患者血清总RNA浓度明显升高,日.与病情严萤稗摩相关.可以用于脓毒疖时的柃测。
- 王慧娟解立新
- 关键词:脓毒症预后
- 多发性骨髓瘤147例临床分析被引量:10
- 2007年
- 多发性骨髓瘤(MM)是一种浆细胞恶性增殖性疾病,发病率高于白血病,居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第2位。该病起病隐匿,表现多样,常规化疗尚难治愈。我院治疗的147例初发MM患者的资料进行分析,探讨我国MM的临床特点。
- 李燕郴钟玉萍陈世伦王慧娟胡影
- 关键词:多发性骨髓瘤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恶性增殖性疾病常规化疗浆细胞白血病
- 血清血红素加氧酶-1水平与脓毒症继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相关性研究被引量:3
- 2021年
- 目的探讨氧化应激过程中的关键酶血红素加氧酶-1(heme oxygenase-1,HO-1)与脓毒症继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相关性。方法收集外科、急诊及呼吸重症监护室的脓毒症患者,并按照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标准分为ARDS组与非ARDS组,记录各组患者年龄,性别及入ICU第一个24 h内各项实验室指标,并留取静脉血处理后的血清样本。利用ELISA法测定HO-1的水平。结果本研究共纳入83例脓毒症患者,其中ARDS组34例,非ARDS组49例。结果显示血清HO-1在脓毒症继发ARDS组低表达,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另外,死亡组中血清HO-1水平较生存组显著降低,P<0.05。HO-1水平同其他脏器损伤相关,如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结论血清HO-1同脓毒症继发ARDS相关,且其同脓毒症预后及DIC的发生同样相关。
- 王慧娟张春芳王宜姗
- 关键词:脓毒症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血红素加氧酶-1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 同卵双生子先后同患再生障碍性贫血
- 2007年
- 患者男,20岁,公司职员。无明显诱因出现皮肤淤点淤斑1周,于2003年4月收入院。入院体检:贫血貌,皮肤黏膜无黄染,四肢散在分布皮下出血点和淤斑,全身浅表淋巴结不大,肝脾未触及,胸骨压痛(-)。血象WBC3.34×10^9/L,分类中性0.42,淋巴0.56,单核0.02,Hb108g/L,PLT21×10^9/L。网织红细胞(RET)比值0.0020,绝对值6.18×10^9/L。骨髓涂片:增生低下,粒系(M)/红系(E)=12.0,粒系占0.180,红系占0.015,淋巴0.705,巨核细胞未见,可见非造血细胞岛。此后又复查髂前上棘和胸骨,均增生低下。各系统比例、形态与髂后上棘基本相同。骨髓活检:造血组织不足20%。骨母细胞无明显增殖。骨髓染色体为46,XY。确诊为重症再生障碍性贫血(s从)Ⅰ型。经环孢素A(CSA)和雄激素治疗1个月无效,血象三系呈进行性下降,WBC0.47×10^9/L,Hb42g/L,PLT15×110^9/L。患者为双胞胎兄长,经DNA短链重复序列检测证实为同卵双生子,HLA配型、血型完全相合。经患者之兄同意,拟为患者进行同基因骨髓移植治疗。骨髓涂片:增生活跃,M/E=2.3,粒系0.565,红系0.315,呈大致正常骨髓象。
- 李燕郴赵永强陈世伦王慧娟高文
- 关键词:再生障碍性贫血同卵双生子病例报告骨髓移植
- 多发性骨髓瘤合并颅内浆细胞瘤三例
- 2009年
- 例1患者男,35岁。因“全身骨痛6个月,枕部肿物3个月”,于2006年11月29日收入院。入院体检:枕部可见8.0cm×6.0cm×4.0cm肿物,右颈前区可触及3.0cm×2.0cm×2.0cm肿大淋巴结,质中,压痛(-),余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胸廓压痛(+),肝脾未触及,神经系统检查未见异常。血常规正常。骨髓涂片:幼稚浆细胞0.030。血清蛋白电泳未见M成分,尿本一周蛋白(+),
- 李燕郴王慧娟钟玉萍陈世伦
- 关键词:浆细胞瘤多发性骨髓瘤血清蛋白电泳神经系统检查入院体检肿大淋巴结
- 不同亚型急性髓性白血病细胞转化为树突状细胞的研究被引量:1
- 2003年
- 目的 :探讨利用一定组合的细胞因子 ,将不同亚型的急性髓性白血病 (acute m yeloidleukemia,AML)细胞在体外转化为树突状细胞 (dendritic cell,DC)。方法 :8例初发 AML 患者 (其中M1 1例、M2 a3例、M32例、M4 c1例、M51例 )的骨髓单个核细胞 (BMMNC) ,在含 GM- CSF、IL- 4和TNF-α的完全培养液中培养 14天 ,通过光镜及电镜下观察细胞形态、流式细胞仪测定细胞免疫表型和 MTT法混和淋巴细胞反应来鉴定 DC。结果 :6例患者的 BMMNC培养 14天后转化为 DC。 DC的免疫表型 CD1 a、CD83、CD86 、HL A- DR较培养前明显上调 (P<0 .0 5 )。 DC对同种异体 T淋巴细胞有较强的刺激作用 ,远高于对照 (P<0 .0 5 ) ,而且随 DC数量的增加刺激 T细胞增生的活性越强。2例患者(M2 a1例 ,M31例 )的 BMMNC未转化为 DC,免疫表型分析显示 CD83及 CDla的表达较低 ,但 CD86 及HL A- DR的表达明显增高。结论 :利用一定组合的细胞因子可以将 AML细胞在体外转化为形态、表型和功能符合 DC特征的细胞。某些 AML患者的原始细胞不能转化为 DC,与其亚型无关 。
- 高文陈世伦刘晋玮戴红李燕郴王慧娟
- 关键词:树突状细胞白血病髓性急性细胞因子
- 马凡综合征导致支气管扩张症患者继发非结核分枝杆菌感染
- 2024年
- 本文报道1例28岁女性患者,临床以间断咯血、咳嗽、咳痰起病。实验室检查未见血象及炎症指标的升高,痰病原学无阳性发现。胸部影像学示右肺中叶及下叶支气管扩张伴感染,右侧胸膜增厚。右下叶背段于支气管镜下行肺泡灌洗,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二代测序提示鸟胞内分枝杆菌。抗分枝杆菌治疗后患者症状较前好转,影像学可见炎症范围较前缩小。进一步寻找支气管扩张原因,患者体型高瘦,四肢细长,心脏彩超提示主动脉窦增宽,完善外周血基因检测发现FBN1基因变异,变异位点为c.4349G>A,综上考虑马凡综合征。
- 李静陈潇婷高燕莉王慧娟谷丽方秋红卜小宁
- 关键词:支气管扩张症马凡综合征右肺中叶主动脉窦胸膜增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