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燕

作品数:10 被引量:99H指数:7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期刊文章
  • 2篇专利

领域

  • 8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4篇污染
  • 3篇水体
  • 3篇排水沟渠
  • 3篇人工湿地
  • 2篇水力停留时间
  • 2篇农田排水
  • 2篇硝化
  • 2篇反硝化
  • 2篇氨氮
  • 1篇氮磷
  • 1篇氮去除
  • 1篇氮素
  • 1篇氮素动态
  • 1篇等温吸附
  • 1篇低碳氮比
  • 1篇底泥
  • 1篇点源
  • 1篇点源污染
  • 1篇营养化
  • 1篇源头

机构

  • 10篇中国科学院
  • 7篇中国科学院研...
  • 1篇广西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大...

作者

  • 10篇张燕
  • 7篇阎百兴
  • 4篇祝惠
  • 2篇周巧红
  • 2篇贺锋
  • 2篇刘秀奇
  • 2篇王莉霞
  • 2篇邓志强
  • 2篇吴振斌
  • 1篇张丽萍
  • 1篇冯庆革
  • 1篇王川
  • 1篇徐栋
  • 1篇曹会聪
  • 1篇徐莹莹
  • 1篇吕兑安
  • 1篇刘树元
  • 1篇李旭辉
  • 1篇庞南柱

传媒

  • 1篇土壤通报
  • 1篇水土保持学报
  • 1篇中国环境科学
  • 1篇环境科学与技...
  • 1篇农业环境科学...
  • 1篇湿地科学
  • 1篇生态与农村环...
  • 1篇环境工程学报

年份

  • 5篇2013
  • 3篇2012
  • 2篇2011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农田排水沟渠系统对磷面源污染的控制被引量:16
2012年
排水沟渠是农业区重要的水利工程,其排水功能更是农业安全生产的重要保障,然而农田排水沟渠的生态功能未得到足够重视。随着农业面源污染研究的深入,农田排水沟渠在控制磷面源污染上的作用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针对农业面源磷污染控制问题,简要归纳总结了农田沟渠系统对磷面源污染的迁移转化机理及影响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排水沟渠控制磷污染的措施,以期为农业面源污染控制和管理提供参考。
张燕阎百兴刘秀奇王莉霞曹会聪
关键词:农田面源污染排水沟渠
富营养化水体中芦苇和菖蒲浮床氮净化能力比较研究被引量:14
2013年
以小兴凯湖水为原水配制不同富营养化程度的污水,比较了芦苇和菖蒲浮床系统对TN的去除效果,分析了植物根系特征和植物吸收氮总量与氮去除效率和速率之间的关系,研究氮去除的主要途径和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芦苇和菖蒲浮床对TN均有较强的净化能力,在TN浓度分别为9.63、4.58mg·L^-1的污水中,芦苇浮床对TN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91.5%和84.2%,菖蒲浮床的去除效率分别为89.9%和82.8%,植物吸收对氮去除的贡献率为36.4%~77.1%。两种污水中,芦苇浮床在生长末期前2d对TN的平均去除速率分别为4.20、1.77mg·L^-1·d^-1,显著高于菖蒲浮床的1.75、1.04mg·L^-1·d^-1。两种植物的根系总长度、表面积和体积3个指标均与TN去除速率呈正相关关系(R≥0.826,P〈0.01),根系发达程度是影响TN去除速率的主要因素。
邓志强李旭辉阎百兴张燕吕兑安
关键词:富营养化芦苇
冬季湿地植物根际微生物群落结构多样性分析被引量:9
2013年
文章研究了冬季北运河(通州段)沿岸人工湿地植物的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选择千屈菜、香蒲、鸢尾、芦苇等4种植物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磷脂脂肪酸生物标记法对其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进行剖析。结果发现,4种湿地植物根际微生物PLFAs总量存在明显的差异,千屈菜的PLFAs总量最低,且多样性最小;相较于香蒲和鸢尾,芦苇根际土壤微生物的均匀度与多样性都较小。对根际土壤各类群微生物比例进行分析发现,不同植物根际土壤各类群微生物的含量呈现出显著性的差异,其中鸢尾根际土壤厌氧微生物比例最高,不利于冬季有机污染物的好氧分解。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相较于千屈菜、鸢尾和芦苇而言,种植香蒲更有利于寒冷地区人工湿地的实际运行。主成分分析的结果表明,千屈菜和香蒲对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区分很明显,鸢尾和芦苇差异变化相近,差异不明显。文章从冬季不同湿地植物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多样性角度对寒冷地区人工湿地中植物的选择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张燕周巧红张丽萍王川贺锋吴振斌
关键词:人工湿地植物选择磷脂脂肪酸根际微生物群落多样性
3种人工湿地基质吸附污水中氨氮的性能与基质筛选研究被引量:32
2012年
通过等温热力学吸附实验,比较人工湿地的基质高钙废渣、改性赤泥和火山石对污水中氨氮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3种基质的氨氮吸附过程都可以用Langmuir吸附等温方程进行拟合;高钙废渣、改性赤泥和火山石对氨氮的最大吸附量分别为26.27mg/g、6.15mg/g和0.98mg/g;经高钙废渣处理的污水,出水最清澈;高钙废渣对氨氮的吸附效果最好。用吸附效果最好的高钙废渣进行了模拟人工湿地吸附氨氮的基质柱实验,以高钙废渣为基质的模拟人工湿地对生活污水中氨氮的去除率为20%~42%。
张燕庞南柱蹇兴超冯庆革
关键词:氨氮等温吸附基质人工湿地
三江平原农田源头排水沟渠截留排水中氮素动态被引量:8
2012年
通过小尺度野外原位试验,研究排水沟渠水体、底泥和植物中氮含量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水体停留时间增加,沟渠对水体氮素的净化能力增强,认为停留8 d左右较适宜。沟渠对NH4+-N的截留率大于TN和NO3--N。渠水停留11 d时,4条试验沟渠〔氮浓度高、磷浓度低(NHPL),氮浓度高、磷浓度高(NHPH),氮浓度低、磷浓度低(NLPL),氮浓度低、磷浓度高(NLPH)〕对NH4+-N的截留率均达100%,对NO3--N的截留率分别为84.63%、84.35%、75.67%和76.14%,对TN的截留率分别为88.02%、89.89%、90.88%和88.53%。试验结束时沟渠表层(0~15 cm)底泥氮含量降低,植物氮累积量远大于进水TN总量,说明植物生长同时吸收了水体、土壤和底泥中的氮,建议在秋季适时收割植物,以避免植物分解导致二次污染。
张燕阎百兴祝惠王莉霞
关键词:排水沟渠农业非点源污染三江平原
一种用于控制农田排水中氮磷的生态沟渠修建方法
一种用于控制农田排水中氮磷的生态沟渠修建方法,它涉及一种农田排水生态沟渠修建方法,本发明是为解决现有通过设置生态拦截器来控制农田排水中氮磷的生态沟渠修建方法抗水冲刷性差以及截留净化氮磷能力低的技术问题,本发明的生态沟渠修...
阎百兴张燕祝惠徐莹莹
文献传递
不同C/N下人工湿地的脱氮效果及其强化措施被引量:9
2013年
以人工湿地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不同C/N下人工湿地的脱氮效果。结果表明,C/N为10时,TN、NO-2-N和COD平均去除率分别为(75.36±10.55)%、(86.34±9.23)%和(67.60±4.10)%,都显著高于其他2组系统(p=0.006、0.001、0<0.01);随着C/N的增加,NO-3-N去除率呈现出上升的趋势;NH+4-N刚好相反,C/N为1时,明显要高于其他2种情况(p=0<0.05),平均去除率为(65.42±14.31)%。针对C/N为1时人工湿地脱氮效率较低(51.29±14.48)%的情况,对系统进水采取了添加一定量好氧反硝化细菌固定化小球并曝气12 h的强化实验措施。结果发现,强化实验条件下TN、NO-2-N和NO-3-N去除率均提高了10%以上,且都要明显高于非强化实验条件(p=0.003、0、0<0.01),同时NH+4-N和COD去除率没有明显差异,研究结果表明,从微生物角度对系统进水进行前处理有助于提高人工湿地脱氮效率。
张燕周巧红徐栋贺锋吴振斌
关键词:人工湿地低碳氮比脱氮好氧反硝化固定化细菌
一种污染水体的氨氮吸附材料及制备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污染水体氨氮吸附材料及制备方法。所述的氨氮吸附材料重量配比为:三元乙丙橡胶、改性沸石和过氧化二异丙苯的重量百分比为65~90.5%∶9~34%∶0.5~1%;液体石蜡的体积mL数与上述3种成分总重量g数比...
刘秀奇阎百兴祝惠刘树元张燕
文献传递
排水沟渠炉渣与底泥对水中氮、磷截留效应被引量:9
2013年
通过等温热力学吸附实验,将炉渣、炉渣+30%底泥、排水沟渠底泥对水中氨氮的去除效果进行比较,并采用Langmuir等温吸附方程对3种基质吸附氨氮、磷酸盐的量进行拟合;通过动力学实验,比较3种基质吸附速率.结果表明,炉渣、炉渣+30%底泥、排水沟渠底泥对氨氮的最大吸附量分别为0.49,1.03,1.75mg/g,对磷酸盐的最大吸附量分别为0.99,2.33,1.88mg/g;4h内基质吸附氨氮速率分别为:0.10,0.11,0.54mg/(g.h),2h内基质吸附磷酸盐速率分别为:0.048,0.051,0.096mg/(g.h).由于沟渠底泥较为松散、遇水冲刷易流失,故选择炉渣作为沟渠基质坝的填充物.基质坝能够减缓渠水流速,延长渠水的水力停留时间(HRT).
张燕祝惠阎百兴邓志强
关键词:排水沟渠磷酸盐
干湿条件对沟渠沉积物净化水体氮素的影响研究被引量:5
2011年
为了探讨干湿条件对沟渠沉积物净化氮能力的影响,通过模拟试验研究了不同干涸再水淹条件对沟渠沉积物净化水体氮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初始浓度约为4.5mg/L,随着干涸时间的增加,沟渠沉积物对NH4+-N的净化效率提高;水中NO3--N均呈先增加后减少趋势;连续水淹(CW)、干涸4d再水淹(DFW)及干涸8d再水淹(DEW)条件下,总氮去除率分别为84.5%,90.2%,93.3%。经干涸处理的沟渠沉积物对NH4+-N的去除效率明显高于连续水淹方式下的去除效率,也促进了反硝化作用的进行;当水中总氮浓度不高于10mg/L时,沟渠短期干涸(8d)再水淹,有利于沉积物对氮的去除。试验初期水中氮素减少主要是由于沉积物的吸附作用和微生物的利用。因此,在降雨季节三江平原干湿变化有利于沟渠沉积物对氮的去除。
张燕阎百兴
关键词:沟渠沉积物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