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卫红
- 作品数:10 被引量:18H指数:2
- 供职机构:武汉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更多>>
-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更多>>
- 如何正确理解矛盾范畴
- 2008年
- 逻辑矛盾和辩证矛盾是两种不同的"矛盾之说,"但二者对矛盾范畴的基本理解是一致的,即矛盾双方的对立是一种抽象的对立。随着马克思主义的矛盾辩证法的引入,由于受到传统形象思维的影响,人们把辩证矛盾理解为一种类似矛与盾的一对一的具体的对立统一,这是对辩证矛盾范畴的一种误解。要准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矛盾辩证法,需要首先消除这种误解。
- 潘卫红
- 关键词:逻辑矛盾辩证矛盾
- 康德的先验演绎——兼论先验想像力的重要地位被引量:2
- 2008年
- 康德的先验演绎的任务是要证明范畴之对于经验的普遍必然性。康德分两步来完成这一任务,即证明范畴的客观有效性和客观实在性。主观演绎探讨了先天知识所需要的种种主观条件,其目的是服务于范畴的客观实在性证明,而先验想像力的提出则解决了范畴应用于直观的问题。先验想像力能够在直观与范畴之间进行沟通,这种沟通对于范畴之具有客观实在性的说明是至关重要的。由此亦可见先验想像力学说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具有重要地位。
- 潘卫红
- 关键词:先验演绎客观实在性
- “物质”概念的渊源、实质与质疑——兼与赵敦华教授商榷被引量:2
- 2011年
- "物质"概念的历史内涵是广延。在西方哲学史上,"物质"本体论并不占据主导地位。马克思主义哲学继承了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并对这一概念进行了改造。分析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定义及其对唯心主义的批判可以发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实质上就是认识论意义上的"对象",这一"对象"并没有摆脱"广延"的特征,因此,"物质"概念不能构成对传统西方哲学一系列核心概念的消解。如果"物质"概念仅仅被界定为非广延的客观实在,那么,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世界的唯物主义的结论以及对唯心主义的批判都将难以自圆其说。
- 潘卫红
- 关键词:本体
- 康德关于直观和概念的区分被引量:2
- 2009年
- 直观和概念是两种不同的先天认识形式。二者截然不同,但惟有结合起来才形成知识,由此给康德的认识论带来了难题。康德对二者的区分实际上是对西方哲学史上关于感觉和理智的区分的一种自觉继承,但采取了一种新的形式。完整理解这两个概念及其关系,对于深刻把握康德在认识论上的变革及其理论困境是十分必要的。
- 潘卫红
- 关键词:理智想象力
- 想像与想象——兼论康德哲学中的Einbildungskraft的翻译问题被引量:4
- 2008年
- 在西方,人们很早就区分了两种想象的能力,一种是依据经验的联想规则进行想象的再生想像力,一种是通过虚构和抽象获得形象的生产性想象力。汉语虽然也有两种表达法,一种是想像力,一种是想象力,但人们并没有在二者之间做出区分,二者在字形上的区别恰好可以对应于上述两种想象力。据此,康德哲学中的Einbildungskraft也应该翻译为想象力。
- 潘卫红
- 关键词:想像先验想象力
- 康德的先验对象概念被引量:6
- 2012年
- 先验对象是感性直观杂多具有概念的统一性的先天根据,康德也称之为纯粹知性的客体。比较康德《纯粹理性批判》两版中关于先验对象的有关论述和修改,在第一版中,康德把依据概念的统一性和意识的统觉的统一性等同起来,先验对象作为感性杂多统一性的根据,不仅包括知性概念的一种纯粹运用,也包括先验主体,由此,这一概念的内涵比较模糊。在第二版中,康德并没有真正删除这一概念,而是用消极意义的本体取而代之,这一修改不仅取消了先验对象与先验主体的同一,同时也使先验对象的内涵得以明确。
- 潘卫红
- 关键词:先验对象本体先验主体
- 康德和胡塞尔的transzendental和transzendent概念——兼论transzendental和transzendent的汉语译名问题
- 2014年
- transzendental与transzendent是康德和胡塞尔共用的一组概念,两人都严格区分了这两个概念。由于他们并不在完全同一的意义上使用它们,所以,国内学术界在如何翻译这一组概念问题上出现了争议。1归纳起来,目前大致有三种观点:第一种观点是从现象学出发,2认为transzendental应该根据transzendent(在胡塞尔那里译为"超越的")的译名相应译为"超越论的",即便对于康德哲学,也应该照此翻译。
- 潘卫红
- 关键词:汉语译名先验哲学超验超越论纯粹理性
- 康德的“物自身”辨正被引量:2
- 2013年
- 康德的"物自身"具有两种不同的所指:刺激我们感官的外部对象本身和来自主体的、构成我们知识的先天根据。两种意义上的"物自身",分别是康德在批判主体的认识能力过程中,相对于"认识"的主体性和"知识"的局限性而预设的"客观对象",各有其批判功能。通过这一概念,康德不仅否定了那种从外部世界寻找知识的客观根据的做法,而且在开启从主体自身寻找知识的客观根据的新思路的同时,划定了人类知识的界限。
- 潘卫红
- 关键词:物自身先验对象本体
- 论康德对“唯心论”的驳斥被引量:1
- 2016年
- 笛卡尔式的唯心论怀疑外部对象的存在,贝克莱式的唯心论否认外部对象的存在。康德从其先验唯心论的立场出发,认为外部对象只是一种显象,并在证明外部显象的现实性的基础上驳斥了唯心论。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的两版中对唯心论的驳斥是一致的。如果从康德自身的立场来看,这一驳斥也是可以成立的。
- 潘卫红
- 关键词:唯心论实在论唯物论
- 《纯粹理性批判》中两版先验演绎之比较被引量:2
- 2008年
- 《纯粹理性批判》第一版的先验演绎分为主观演绎和客观演绎,第二版则通过两个相关的证明来进行,即范畴的客观有效性证明和客观实在性证明。比较起来,第一版也包括两个不同的证明,此外,虽然康德在第二版中删除了主观演绎,但并没有删除主观演绎要解决的范畴和直观的结合问题,这说明主观演绎是服务于范畴的客观实在性证明的。因此,两版的先验演绎本质上并没有什么不同。
- 潘卫红
- 关键词:客观实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