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马一功

作品数:5 被引量:13H指数:2
供职机构:吉林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吉林省科技发展计划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交通运输工程机械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期刊文章
  • 2篇专利

领域

  • 2篇动力工程及工...
  • 1篇机械工程
  • 1篇交通运输工程

主题

  • 2篇电机
  • 2篇电子调速
  • 2篇电子调速器
  • 2篇动力机械
  • 2篇动力机械工程
  • 2篇智能车
  • 2篇子弹头
  • 2篇无刷电机
  • 2篇两栖
  • 2篇螺旋桨
  • 2篇柴油
  • 2篇柴油机
  • 1篇噪声预测
  • 1篇增压
  • 1篇增压器
  • 1篇瞬态工况
  • 1篇统计能量
  • 1篇统计能量分析
  • 1篇燃烧
  • 1篇燃烧特性

机构

  • 5篇吉林大学

作者

  • 5篇马一功
  • 2篇姜伟生
  • 2篇孙勇
  • 2篇李升阳
  • 2篇张广伟
  • 2篇郑雪鹏
  • 2篇李静
  • 2篇刘忠长
  • 2篇郑确
  • 1篇孟德军
  • 1篇李国良
  • 1篇田径
  • 1篇解方喜
  • 1篇王登峰
  • 1篇孙万臣
  • 1篇曹晓琳
  • 1篇葛思非
  • 1篇陈书明

传媒

  • 3篇吉林大学学报...

年份

  • 4篇2010
  • 1篇2009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陆空两栖智能车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陆空两栖智能车,旨在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只能在地面上行驶的问题。智能车由下层的地面智能车、中层的控制系统与上层的飞行动力系统组成。飞行动力系统包括四套结构相同的飞行动力装置、连接杆固定盘(6)、连接杆固...
李静李升阳孙勇姜伟生郑雪鹏马一功张广伟郑确
文献传递
可变几何截面增压器/废气再循环对重型柴油机性能和排放的影响被引量:10
2009年
将HOLSET400可变几何截面增压器(VGT)应用于CA6DL2-35E3重型柴油机上,并在涡前位置建立了高压回路废气再循环(EGR)系统。在ESC测试循环下分别进行了VGT及VGT/EGR的性能规律试验。试验发现配备此VGT系统的柴油机,试验目标参数均存在特定的VGT开度拐点,而对性能改善最明显的开度均出现在拐点附近。因此采取拐点控制VGT开度可充分发挥VGT的效能,改善除NOx外其余气体排放及燃油经济性。通过VGT驱动废气回流可实现28%高EGR率(转速1330 r/min、25%负荷率)。试验目标参数存在特定EGR率拐点(NOx除外),而在拐点对应EGR率范围内降低NOx排放的同时不会对发动机其他性能参数产生太大影响,具备综合优化发动机气体排放和燃油经济性的潜力。
田径刘忠长葛思非马一功李康刘金玉
关键词:动力机械工程柴油机
天然气制油/柴油混合燃料对小型柴油机燃烧特性的影响被引量:1
2010年
应用自行开发的柴油机瞬态工况测控系统,研究了GTL(Gas to liquid)添加比例对小型直喷式柴油机稳态及恒转速增转矩瞬态工况下燃烧特性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在稳态和恒转速增转矩瞬态工况下,GTL添加比例对燃烧参数的影响具有基本相同的规律,随着GTL燃料添加比例的增加,着火始点提前,滞燃期缩短,预混合燃烧期和预混合燃烧量减小,缸内压力峰值、放热率峰值、燃烧温度有所降低,有利于降低NOx的排放量和燃烧噪声。当添加少量GTL燃料时,燃烧持续期延长,随着GTL添加比例的增加,燃烧持续期有所缩短。100%GTL燃料的燃烧持续期与柴油相当。
孙万臣李国良马一功解方喜孟德军刘忠长
关键词:动力机械工程柴油机瞬态工况燃烧
模态密度计算精度对车内噪声预测精度的影响被引量:2
2010年
阐述了模态密度的基本理论,给出了曲面曲率变化时模态密度的半经验计算公式。建立了某国产轿车的统计能量分析模型,计算了各简化子系统的模态密度,并采用FEA方法对车身各子系统的模态密度进行了计算,将简化子系统时计算的模态密度与FEA计算的模态密度进行了对比分析。分析预测了车速为100km/h时车内驾驶员耳旁噪声的1/3倍频程频谱,并将采用简化子系统计算模态密度时的车内噪声1/3倍频程频谱和采用FEA方法计算模态密度时的车内噪声1/3倍频程频谱分别与试验测量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了各子系统模态密度的计算精度对车内噪声预测精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准确获取车身各个子系统的模态密度可以有效地提高SEA模型预测精度,使车内噪声预测误差在1dB(A)以内,满足工程上在汽车产品开发设计阶段对车内中高频噪声分析预测的要求,可为汽车产品开发设计阶段的声学设计提供参考。
陈书明王登峰马一功曹晓琳刘波昝建明
关键词:车辆工程车内噪声统计能量分析模态密度噪声预测
陆空两栖智能车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陆空两栖智能车,旨在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只能在地面上行驶的问题。智能车由下层的地面智能车、中层的控制系统与上层的飞行动力系统组成。其中飞行动力系统包括四套结构相同的飞行动力装置、连接杆固定盘(6)、连接杆固...
李静李升阳孙勇姜伟生郑雪鹏马一功张广伟郑确
文献传递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