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川

作品数:43 被引量:36H指数:3
供职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艺术历史地理哲学宗教更多>>

文献类型

  • 38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29篇文学
  • 8篇艺术
  • 4篇历史地理
  • 2篇哲学宗教
  • 1篇政治法律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9篇神话
  • 7篇文化
  • 5篇书法
  • 5篇文学
  • 5篇《天问》
  • 4篇艺术
  • 4篇奇怪
  • 4篇华夏
  • 3篇神话历史
  • 3篇神话学
  • 3篇逻辑
  • 2篇代书
  • 2篇叙事
  • 2篇印章
  • 2篇至上神
  • 2篇中国神话
  • 2篇中国神话学
  • 2篇丧葬
  • 2篇神话历史化
  • 2篇通观

机构

  • 43篇中国社会科学...
  • 1篇河南大学

作者

  • 43篇李川
  • 1篇谭佳

传媒

  • 5篇诗书画
  • 3篇民间文化论坛
  • 3篇艺术学研究
  • 3篇中国非物质文...
  • 2篇社会科学论坛
  • 2篇钦州学院学报
  • 2篇江苏师范大学...
  • 1篇世界宗教文化
  • 1篇文学遗产
  • 1篇文艺研究
  • 1篇安徽大学学报...
  • 1篇中国社会科学...
  • 1篇郑州大学学报...
  • 1篇广西师范大学...
  • 1篇民族艺术
  • 1篇外国文学评论
  • 1篇传记文学
  • 1篇东方丛刊
  • 1篇齐齐哈尔大学...
  • 1篇百色学院学报

年份

  • 2篇2024
  • 1篇2023
  • 2篇2022
  • 5篇2021
  • 5篇2020
  • 5篇2019
  • 4篇2018
  • 4篇2017
  • 4篇2016
  • 4篇2011
  • 1篇2010
  • 4篇2009
  • 2篇2007
4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神话的教诲与现代理性主义危机被引量:1
2021年
现代理性主义确立的看待物我关系的方式乃是主客体二元论的,以主体的姿态来征服、改造作为客体(对象)的自然界,正是现代生态环境破坏从而引发全球卫生危机的原因所在。这种主客体二元的物我观,建立在对理性的盲从基础之上。那么,从民间文学、民俗学的学科立场出发,我们能否对当下蔓延全球的卫生危机以及此危机背后的现代理性主义危机有所发声?在浩瀚的民间文学资源中,古典神话是一宗丰厚的遗产,重温古典神话中的教诲,或许有助于人类反思自身在宇宙中的位置,重新梳理现代理性主义危机可能的应对方式。在古典戏剧作品、古典神话作品中,人类绝非什么宇宙的中心或大自然的主人,而是宇宙或大自然的成员之一,古典作品没有关于人类中心主义的教诲,却处处充斥着关于人类应当敬畏自然、顺从神灵的告诫。这种告诫在启蒙主义者那里曾经被涤荡殆尽,然实际上今日人类窘境之形成,与现代人忽视这些古典教诲的傲慢态度恐不能说毫无关系。现代理性主义忽略神话的功能,乃是"去之则害宜";而宗教蒙昧主义则是"神之则惑众"。有鉴于此,重新激活古神话的教诲,是应对当下危机的可行路径。"神道设教"绝非宣扬蒙昧和迷信,而是一种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人生态度。
李川
关键词:神话
遇难的水手
2020年
《遇难的水手》为古埃及文学史上的名篇,其重要性仅次于《辛努海的故事》和《能言善辩的农民》。就世界文学史而论,它结构完整、叙事婉曲、情感真挚、形象丰满,为人类上古史屈指可数的文学珍品。其价值约而言之有三端。第一,此乃最早的海洋文学作品之一。西人论海洋文学,恒首推希腊史诗之《奥德赛》,虽然叙事之富赡、情感之细腻、架构之恢宏,《遇难的水手》不及《奥德赛》,而论海洋文学题材的草创之功,则不能不首推此篇。其所塑造的孤独的遇难者形象,以及开拓的海洋文学叙事舞台(孤岛)及结构(遇难、获救、返乡)与晚出的《奥德赛》《鲁滨孙漂流记》以及蒲松龄《罗刹海市》《夜叉国》等相比,亦不遑多让。第二,此篇所使用的第一人称叙事视角亦是文学史上的特异现象,在同时期甚或后来很长一段时期皆罕有与其匹敌者,第一人称的手法虽见之于荷马、赫西俄德等希腊作家,却仅限于局部使用,阿普里乌斯、但丁等通篇运用第一人称叙事的作品,远远晚于《遇难的水手》,由此亦可窥见它在叙述学上的价值之一斑。第三,此篇在结构上亦独具匠心,通篇采取大故事套小故事的叙事结构,这种结构在希腊史诗、印度史诗中常见,尤为著名者则为印度的《五卷书》及阿拉伯的《天方夜谭》,而埃及在四千年前则有这等创作,不能不赞叹是一个奇迹。
李川James P.Allen
关键词:《奥德赛》第一人称叙事海洋文学文学题材世界文学史《鲁滨孙漂流记》
《山海经·荒经》成书问题谫论被引量:1
2009年
《荒经》以下五篇是否在《汉书·艺文志》所载《山海经》13篇之内,向是研治此书的学者聚讼纷纭的焦点。从五个角度可以证明《荒经》不在《汉书·艺文志》所记13篇之列,而其资料应是来源于远古,宋人依据王室文献裒集整理而成。
李川
从“象物”叙事看《山海经》之零散论成因
2011年
"象物"一语,屡见于先秦典籍。由此引申出象物叙事的概念:"象物"的神话记录。具体而言:其产生背景与巫术活动的神话讲述密切相关;其表现形式是富于神话内容的图像;其心理动机是通过图像的形式达到通神和辟邪的目的;其物质载体是具有宗教意义的祭祀用物。从该角度推论,《山海经》有图且为古图,其神话的零散成因有三点。其一,今人无法感受"象物叙事"赖以形成的具体历史背景,无法感受与象物叙事的神话讲述;其二,《山海经》据以成文的"象物"之图遗失,造成神话讲述信息的流失;其三,"象物叙事"本身由宗教向礼教演化。
李川
关键词:山海经
埃及《门户之书》中的奥西里斯神话与“玛阿特”
2020年
《门户之书》中“天平”仅见于奥西里斯的审判大厅,隐喻幽都审判的公正。奥西里斯的公正以其神话为基础,它将死亡问题放置到伦理学的、价值论的框架中予以重审。这种伦理转向通过引入审判神话改变了拉神的神话传统。能否遵循玛阿特而生活,乃审判神话之钤键。玛阿特兼顾自然秩序和人伦秩序两端,以神话的方式含蓄地点出了人的应然存在状态。这种建立在神明原则基础上的信仰伦理学只是在理论路线上有所改变;在实践上则具有妥协性和两面性;“神道设教”或“神道助政”是其基本的思想面貌。
李川
关键词:奥西里斯
侨易学的古典路径:通观立场与侨易学述思转向的可能性被引量:1
2021年
如何寻求到"一种可以操作的方式来切入这个已被分科割裂得过于破碎的世界",是现代学者所面临的共同问题和共同焦虑。侨易学试图将当下的碎片世界整合为一个纲举目张的系统。这个系统关心的是"知识的融通",此种知识融通不唯兼容东西,而且并包古今。侨易学的知识论建构是否可能?这就有必要简单回顾一下自然、人文之分的问题。自然、人文之分本来就是一种现代性划分。现代知识的分化本身就是一个问题,这个问题的根源在于西方认识论立场。知识本身是问题而非答案,欲要突破现代学术困境,欲要解决现代世界的破碎状态,就首先要对知识本身予以彻底的、根本的反省。侨易学如果试图和前赋系统论的、百科全书式的问学样式相区别的话,就应当果断地摒弃其百科全书式的知识论诉求。这里就势必预设侨易学的两个转向:从外铄的知识论向内省的德性论转向,从对东西文化的通观而转向到对古典文化的重勘。在对中国古典文化进行全面清理、重新评估基础之上,进一步介入当下世界文化的纷纭现象,或许能够另辟一方天地。
李川
关键词:知识论
“知晓此番言辞者,将置身于众冥灵之中”--论古埃及丧葬文献《冥灵行状》中的“显象”被引量:1
2018年
古埃及丧葬文献《冥灵行状》主要叙述日神从日落到再次升起的夜间旅程,"明"、"晦"两端构成日神"显象"的叙事框架。始于光明而终于大冥的日神之旅,以自明及晦、隐显相推为其主要格局。全书呈现出回环复沓的节奏,其中神形、神名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一言以蔽之,诸神在"形"、"名"迭见的律动中一隐一现,而与全书明晦相推的构思格局互为表里。尽管此书主要针对的是冥界中的诸神,然神灵的秩序、神灵的伦理却不会自然呈现给世人,而是需要人类开发智慧、学习经验,以"知道"诸神之所为;而且,知道者并非一切亡灵,书中一再强调了少数人的知情权,因此"显象"、"知道"构成了《冥灵行状》叙事的一体两面。
李川
关键词:显象诸神
丑书之外论丑书 传统之外言传统——丑书和当代书法的现代化问题
2016年
丑书作为当代书坛现象之一,肇端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经过近半个世纪酝酿发酵而蔚为风气,这几年终于爆发了声势浩大的丑书之争。如何公允地评价丑书、进而如何公允地看待丑书现象是当代书法不能绕过的理论问题。从百度上检索丑书,可以见到两种针锋相对的倾向,丑书和丑书现象以反对者居于多数,其所持的理由是丑书背离文化传统,丑书虽以求新求变为宗旨而不免沦于尚奇追怪,
李川
关键词:当代书法中国书法书论书风
文化复兴语境下的“侨易学”现象被引量:2
2016年
叶隽的侨易学在观念方法、学术关切、理论用语以及操作归限等方面堪称新见迭出,这契合了当下应对西学的挑战、注重文化复兴、提倡理论创新的学术大气候。在长久接纳异域文化的浸润和侵蚀、长期通过自我革命瓦解民族固有文化传统的情形下,文化复兴何以可能?侨易学以求"通识"为归宿来回应西方现代性的理论挑战。就其整体理论框架而言,叶隽的探索值得肯定,而侨易学也大有可为,只是需要一个跳出西方二元论的宏大视野。回归古典、走向世界或许是实现中国现代理论自觉、发皇侨易学的必经之路。
李川
关键词:文化复兴
《山海经》至上神之推测
西方理论是否可以解释中国古代文化,这是一个需要认真讨论的问题。未经对于西方历史文化进行深刻反思而径直使用其理论,最终往往导致对中国文化的削足适履。西方理论是否具有普世意义,也是文化界需要谨慎对待的重要问题,但现代中国学术...
李川
文献传递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