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宋志明

作品数:10 被引量:104H指数:5
供职机构:上海海洋大学水产与生命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国家科技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上海市科技兴农推广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期刊文章
  • 3篇专利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7篇农业科学

主题

  • 5篇幼鱼
  • 3篇温度
  • 2篇水产
  • 2篇棘头梅童鱼
  • 1篇代谢
  • 1篇代谢酶
  • 1篇代谢酶活性
  • 1篇低温胁迫
  • 1篇顶角
  • 1篇性腺
  • 1篇氧化酶
  • 1篇氧化酶活性
  • 1篇养殖
  • 1篇野生群体
  • 1篇幼鱼生长
  • 1篇日本鳗鲡
  • 1篇摄食
  • 1篇数学模型
  • 1篇水产品
  • 1篇水产养殖

机构

  • 9篇中国水产科学...
  • 7篇上海海洋大学
  • 1篇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 10篇宋志明
  • 5篇章龙珍
  • 5篇刘鉴毅
  • 5篇庄平
  • 4篇宋炜
  • 4篇王妤
  • 3篇赵明
  • 3篇马凌波
  • 3篇李伟杰
  • 2篇侯俊利
  • 2篇杨刚
  • 2篇张涛
  • 1篇赵峰
  • 1篇张凤英
  • 1篇马春艳
  • 1篇蒋科技
  • 1篇黄晓荣
  • 1篇宋超
  • 1篇胡艳

传媒

  • 4篇海洋渔业
  • 1篇中国水产科学
  • 1篇2015年中...
  • 1篇中国海洋湖沼...

年份

  • 6篇2015
  • 4篇2014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鳗苗筛选计数辅助装置
本实用新型鳗苗筛选计数辅助装置,包括:养殖箱,养殖箱的顶部开口,在养殖箱内灌有过滤水;浮游动物尼龙网布,浮游动物尼龙网布遮盖在养殖箱顶部的开口处,浮游动物尼龙网布的边缘通过夹子固定在养殖箱顶部开口处的边缘上;其中浮游动物...
龚盼章龙珍庄平黄晓荣侯俊利赵峰张涛宋志明李伟杰
文献传递
基于线粒体COI基因序列的棘头梅童鱼7个野生群体遗传结构分析被引量:24
2015年
利用线粒体CO I序列为遗传标记分析了棘头梅童鱼(Collichthys lucidus Richardson)7个地理群体(江苏连云港、江苏大丰、上海崇明、浙江舟山、浙江温州、福建宁德和福建厦门)的遗传结构特征。在7个群体209个样本的线粒体CO I序列中共检测到44种单倍型。7个群体单倍型多样性为(0.416±0.112)^(0.720±0.076),核苷酸多样性为(0.001 10±0.000 35)^(0.004 44±0.001 64)。两个组群的AMOVA分析显示,南北两个组群分析组群间的变异为40.10%(P<0.01),组群间群体间的为–0.15%(P>0.05),群体内为60.05%(P<0.05),这与基于单倍型构建的NJ树、基于群体间遗传距离构建的UPGMA树的结果均表明棘头梅童鱼群体具有明显的谱系结构,以温州为分界点,温州以北为北方类群,以南则为南方类群。两群体之间的基因流数据表明南方与北方类群的基因交流受阻,结合各方面资料,推测更新世的演化历史因素为棘头梅童鱼南北分支形成的主要原因,而自身的生活习性则是南、北类群内部无明显分化的原因。其结果可以为合理开发和利用棘头梅童鱼野生资源,以及建立和保护棘头梅童鱼种质资源提供必要的参考。
赵明宋炜马春艳张凤英蒋科技宋志明马凌波
关键词:棘头梅童鱼COI基因
点篮子鱼幼鱼的热耐受特征被引量:12
2015年
为研究驯化温度对点篮子鱼(Siganus guttatus)幼鱼热耐受特征的影响,实验设置了5组驯化水温(19℃、22℃、25℃、28℃和31℃),采用临界温度法对点篮子鱼幼鱼[(2.163±0.450)g]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各驯化温度下(19℃、22℃、25℃、28℃和31℃)的最大临界温度(CTmax)和最小临界温度(CTmin)分别为37.26℃、37.72℃、39.49℃、39.75℃、39.90℃和13.11℃、13.14℃、14.22℃、14.29℃、17.28℃;最大致死温度(LTmax)和最小致死温度(LTmin)分别为37.76℃、38.18℃、39.88℃、40.79℃、40.93℃和11.69℃、11.75℃、11.85℃、12.41℃、15.39℃。点篮子鱼幼鱼在19℃、22℃、25℃、28℃和31℃驯化温度下的温度耐受幅分别为24.15℃、24.58℃、25.27℃、25.46℃、22.62℃;高温驯化反应率最大值出现在22-25℃区间内,为0.663;低温驯化反应率最大值出现在31-28℃区间内,为0.997。19-31℃驯化区间内的热耐受区域面积为296.085℃2。研究结果表明,随着驯化温度的升高,最大临界温度和最大致死温度逐渐增大;随驯化温度的降低,最小临界温度和最小致死温度逐渐减小。点篮子鱼幼鱼的热耐受性明显受到驯化温度的影响。
王妤宋志明刘鉴毅杨刚庄平宋超李伟杰章龙珍
关键词:热耐受临界温度
棘头梅童鱼繁殖季节性腺的组织学研究
采用常规组织切片法研究了棘头梅童鱼繁殖季节各期卵巢和精巢的组织学结构特征.结果表明,每年的5、6月份闽东海域棘头梅童鱼的繁殖季节.进入繁殖季节卵巢主要以Ⅳ期为主,占76.06%,而Ⅴ期、Ⅲ期和Ⅵ期卵巢则分别占15.02%...
宋炜宋志明刘鉴毅
关键词:棘头梅童鱼卵巢组织学
温度对点篮子鱼幼鱼生长、摄食和消化酶活性的影响被引量:20
2015年
研究了不同养殖温度(19℃、23℃、27℃、31℃)对点篮子鱼(Siganus guttatus)幼鱼生长、摄食和肠道消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实验期间各温度组幼鱼存活率(SR)均达到95%以上,19℃组存活率显著低于其余各组(P〈0.05);在19~31℃范围内,幼鱼的特定生长率(SGR)和相对增重率(WGR)随温度的升高而显著增加(P〈0.05),在31℃时达到最高值;不同温度组的体质量增长速度由高到低依次为31℃〉27℃〉24℃〉19℃,31℃和27℃温度组体质量呈二项式增长,23℃和19℃组呈线性增长;随着温度升高,其饵料系数(FCR)逐渐降低(P〈0.05),回归分析显示在29.89℃时达到最小值;摄食率(FR)随着温度的升高而显著升高(P〈0.05),曲线分析得其在31.74℃时达到最大值。温度对幼鱼肠道胰蛋白酶活性影响显著,随温度降低呈逐渐升高的趋势,19℃组胰蛋白酶活性显著高于27℃和31℃组(P〈0.05);温度对幼鱼肠道脂肪酶活性无显著性影响(P〉0.05);温度对幼鱼肠道淀粉酶和麦芽糖酶活性影响显著(P〈0.05),在23℃时达到最大值。综合以上结果认为,点篮子鱼幼鱼快速生长的适宜温度范围为29.89~31.74℃,在此温度范围内点篮子鱼幼鱼可获得较大的生长率。
刘鉴毅宋志明王妤庄平章龙珍
关键词:温度摄食消化酶
一种鲜活水产品装载笼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鲜活水产品装载笼,包括笼子主体(1),所述笼子主体(1)成矩形上方开口、侧壁带有镂空,所述笼子主体(1)下面4个顶角处装有转轮(2),所述笼子主体(1)上方开口处有套网(3),所述套网(3)连接在主体(...
宋志明宋炜刘鉴毅马凌波赵明
文献传递
温度对点篮子鱼幼鱼代谢酶活性的影响
为探讨点篮子鱼幼鱼在不同温度条件下肝脏内的代谢酶活性变化规律,本实验采用逐步降温的方法设置19℃、23℃、27℃和31℃4个温度处理组进行研究。结果表明,GPT和GOT、LPL和HL活性均随温度下降呈升高趋势;随温度下降...
王妤宋志明刘鉴毅赵峰庄平章龙珍
关键词:温度代谢酶
文献传递
低温胁迫对点篮子鱼幼鱼肝脏抗氧化酶活性及丙二醛含量的影响被引量:38
2015年
将点篮子鱼(Siganus guttatus)幼鱼由25℃转移至14℃、15℃、16℃、17℃和18℃条件下处理96h,测定在不同温度下、不同时间点点篮子鱼幼鱼肝脏抗氧化酶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变化,探讨了温度骤降对点篮子鱼幼鱼肝脏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显示:随着温度的降低和处理时间的延长,除14℃组外,其余各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活性均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14℃组,SOD和GPX活性在3 h时达到最高值,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酶活性持续下降,在96 h时达到最低;14℃组CAT活性在处理后持续降低,在12 h时达到最低,之后逐渐升高并在96 h时显著高于对照组。所有处理组中MDA含量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呈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最终各组MDA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表明,温度骤降能激活点篮子鱼幼鱼肝脏中抗氧化酶活性,消除低温应激产生的活性氧自由基(ROS),但肝脏内MDA含量显著增加,表明点篮子鱼仍处于氧化应激状态。在14℃时,抗氧化酶活性变化趋势与25℃及其余温度处理组间均存在明显差异,表明此实验条件下鱼体不能适应14℃的温度。
宋志明刘鉴毅庄平王妤章龙珍胡艳龚盼
关键词:肝脏抗氧化酶
俄罗斯鲟幼鱼的胃排空特征及其数学模型被引量:13
2015年
研究了俄罗斯鲟(Acipenser gueldenstaedtii)幼鱼饱食后胃内容物重量的变化特征,并确定其最优数学模型。在实验室内23℃条件下,分别测定了体质量(10.47±2.03)g的俄罗斯鲟幼鱼饱食后0、2、4、6、8、10、12、14、16、20、24、28 h胃内容物的湿重,并用线性模型、指数模型和平方根模型3种数学模型拟合了俄罗斯鲟幼鱼的胃排空率。结果表明,3种模型都能很好地拟合实验数据,但三者之间的相关系数(R2)、残差平方和(RSS)残差的标准差(SDR)仍存在明显差异。胃排空率用平方根模型拟合得最好,方程为Y0.5=1.912-0.066t(R2=0.988,P<0.001);根据平方根模型,胃内饲料在饱食投喂后18 h左右完全排空,达到投喂前水平,80%胃排空时间为15 h,即投喂后大约15 h俄罗斯鲟幼鱼可恢复食欲。
张涛李伟杰庄平章龙珍侯俊利杨刚宋志明
关键词:胃排空率数学模型消化生理
一种水产箱拖动钩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水产箱拖动钩,包括钩杆(1)和钩子(4),所述钩杆(1)一端装有握把(3),所述钩杆(1)内部中空装有拉杆(2),所述拉杆(2)位于握把(3)的一端装有手柄,所述拉杆(2)另一端连接钩子(4)尾端,所述...
赵明宋炜马凌波刘鉴毅宋志明
文献传递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