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占海

作品数:73 被引量:510H指数:14
供职机构:中国极地研究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矿业工程水利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53篇期刊文章
  • 11篇会议论文
  • 5篇科技成果
  • 4篇专利

领域

  • 65篇天文地球
  • 1篇矿业工程
  • 1篇石油与天然气...
  • 1篇水利工程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26篇海冰
  • 13篇数值模拟
  • 13篇值模拟
  • 8篇夏季
  • 8篇南极冰
  • 8篇南极冰盖
  • 8篇极冰
  • 8篇冰盖
  • 6篇气候
  • 5篇密集度
  • 5篇厚度
  • 5篇风暴潮
  • 5篇北极海冰
  • 5篇DOME_A
  • 4篇东南极冰盖
  • 4篇台风
  • 3篇同化
  • 3篇气旋
  • 3篇科考
  • 3篇冰面

机构

  • 43篇国家海洋环境...
  • 38篇中国极地研究...
  • 13篇大连理工大学
  • 11篇国家海洋局
  • 7篇中国海洋大学
  • 6篇国家海洋局第...
  • 6篇中国科学院大...
  • 3篇中国气象科学...
  • 1篇复旦大学
  • 1篇北京大学
  • 1篇国家海洋技术...
  • 1篇武汉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南京信息工程...
  • 1篇太原理工大学

作者

  • 73篇张占海
  • 24篇吴辉碇
  • 15篇孙波
  • 12篇李志军
  • 10篇唐学远
  • 9篇白珊
  • 7篇杨清华
  • 7篇雷瑞波
  • 6篇刘骥平
  • 5篇卢鹏
  • 5篇董西路
  • 4篇李丙瑞
  • 4篇张向培
  • 4篇李广伟
  • 4篇李娜
  • 4篇程斌
  • 3篇崔祥斌
  • 3篇杨学联
  • 3篇于福江
  • 3篇卞林根

传媒

  • 15篇极地研究
  • 13篇海洋学报
  • 13篇海洋预报
  • 2篇自然科学进展
  • 2篇海洋通报
  • 1篇海洋与湖沼
  • 1篇地球物理学报
  • 1篇水科学进展
  • 1篇大气科学
  • 1篇冰川冻土
  • 1篇地球科学进展
  • 1篇中国海上油气...
  • 1篇中国科学:地...
  • 1篇第26届中国...
  • 1篇中国地球物理...
  • 1篇中国地球物理...

年份

  • 1篇2021
  • 1篇2016
  • 1篇2015
  • 3篇2012
  • 5篇2011
  • 6篇2010
  • 6篇2009
  • 3篇2008
  • 9篇2007
  • 9篇2006
  • 5篇2005
  • 4篇2004
  • 3篇2003
  • 3篇2002
  • 1篇2001
  • 2篇1999
  • 1篇1998
  • 2篇1996
  • 1篇1995
  • 4篇1994
7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南极Dome A至普里兹湾沿岸下降风特征被引量:3
2021年
本文利用我国极地数值天气预报系统和美国南极中尺度预报系统的存档数据,分析了Dome A至普里兹湾沿岸地区下降风风场的时空分布和大气质量通量,给出了该地区下降风的基本特点。该地区下降风受南极冰盖地形影响强烈,艾默里冰架西侧等陡峭地区风速总体较大;下降风随季节变化较大,冬季的下降风较强。强下降风在前进过程中有绝热增温现象,并给艾默里冰架西部带来近表层升温。下降风风速最大处位于地面以上约100~200 m高度,风速较大地区的下降风在垂直方向上分布较为深厚。下降风在普里兹湾沿岸的表层大气质量通量在时空分布上极不均匀,艾默里冰架西侧的下降风气流较强时,普里兹湾海域有较多的中尺度气旋活动。下降风引发普里兹湾中尺度气旋旋生的过程值得关注,需进一步研究下降风引发中尺度气旋的机理。
孙启振孙启振付敏张占海付敏李春花秦听
关键词:中尺度气旋
基于二维和三维探地雷达方法探测北冰洋夏季海冰厚度及其下表面形态特征分析
通过对北冰洋海冰二维和三维雷达的探测与分析来研究北冰洋海冰的厚度及其下表面形态特征。1999年7~9月和 2003年7~9月,中国开展了第一次和第二次北极科学考察活动。期间,采用探地雷达方法,结合钻孔测厚数据,完成了对北...
孙波张占海王帮兵王大立李娜
关键词:海冰厚度
文献传递
基于遥感影像的北极海冰厚度和密集度分析方法被引量:26
2004年
基于2003年7月至9月中国第二次北极科学考察所获取的大量海冰影像资料,完成了走航期间74.11°N—79.56°N,144.17°W—169.95°W范围内海冰厚度和密集度的提取。本文总结了从船侧录像中提取冰/雪厚度以及从航拍图像中提取冰密集度的方法,并描述了提高所取参数可靠性应采取的分析技术和现场调查的处理措施。本文方法具有一定的普适性,可以应用到渤海海冰和极地海冰的研究中。
卢鹏李志军董西路张占海陈陟
关键词:海冰影像厚度密集度
中国第二次北极科考航线海冰密集度和厚度被引量:3
2005年
单点海冰调查是构成线、面海冰资料的基础,这些资料对于大面积海冰遥感资料的对比研究是必要的。虽然由于海冰时空变化引起一定差异,大面积统计意义上的冰情条件具有正确性。依据2003年7—9月中国第2次北极科学考察期间,沿航线进行的船舶海冰调查资料,航空海冰调查资料和浮冰站海冰调查资料,以图表形式归纳总结了航线上的冰情、海冰密集度、厚度剖面和单点厚度值;给出海冰密集度和厚度的空间分布。
李志军张占海董西路卢鹏
关键词:海冰冰情密集度厚度
中国第二次北极科学考察海冰物理数据的解释被引量:8
2004年
2003年7—9月间,为了探讨北冰洋海冰变化同气候的关系,中国第二次北极科学考察对海冰物理及其相关的物理海洋、大气边界层进行系列合作观测。观测的冰形态、海洋和气象要素将用于确定调查期间大气海冰海洋之间的热力和动力交换。本次考察获得的冰物理性质方面的原始观测数据将在中国南北极考察网公布。为了方便各方人员使用这些数据,本文给出这套资料的描述和解释。
李志军董西路张占海卢鹏
关键词:海冰物理性质
利用南极走航观测评估卫星遥感海表面温度被引量:6
2008年
利用1989—2005年间南极走航观测的海表面温度,对目前3个主要的卫星反演的SST产品AVHRR(Advanced Very High Resolution Radiometer),TMI(TRMM Microwave Imager)和AMSR-E(Advanced Microwave Scanning Radiometer for the Earth Observing System)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评估,并着重检验了它们在南大洋的准确性。结果表明,AVHRR SST比观测数据偏冷,白天的偏差为-0.12℃,夜晚的偏差为-0.04℃,而且南大洋的冷偏差更为显著。TMI SST比观测数据明显偏暖,白天的偏差为0.48℃,夜晚的偏差为0.57℃,其温差ΔT受37 GHz风速影响,在强风速(〉6 m/s)下这种影响仍然存在。AMSR-E SST比观测数据偏暖,白天的偏差为0.34℃,夜晚的偏差为0.27℃,而且南大洋的暖偏差相对较大。AMSR-E SST温差受水汽影响,并在南大洋随着水汽的增加而增加。通过进一步比较微波(AMSR-E和TMI)和红外(AVHRR)遥感的SST在2004年北半球冬季(即南半球夏季)的差别,发现微波遥感在热带(15°S-15°N)和南大洋区域(45°S以南)比红外遥感偏暖,而且在南大洋区域的偏差相对较大,相反在北半球中纬度区域(15°~40°N)偏冷。AMSR-E与AVHRR SST的温差,从白天到夜晚有减小的趋势,而TMI与AVHRR SST的温差无明显的变化。
李明张占海刘骥平孙波吴辉碇李娜
关键词:海表面温度卫星遥感南大洋
海冰反照率参数化方案的研究回顾被引量:12
2010年
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北极海冰在发生快速变化,海冰覆盖范围明显减小,厚度显著变薄,积雪/海冰—反照率正反馈机制在此背景下变得愈发重要。气候系统和单一海冰模式采用了从简单到复杂的海冰反照率参数化方案。首先对模式中的海冰反照率参数化进行了回顾,并结合对现有卫星反照率产品问题的分析,概述了前人对参数化的评估研究工作。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讨论了气候模式中海冰反照率参数化方案存在的问题,一方面目前的反照率参数化对海冰融池和冰间水道等物理过程的考虑还不够完善,另一方面反照率参数化方案的发展受到观测数据可用性的制约。最后对参数化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初步探讨。
杨清华张占海刘骥平吴辉碇张林
关键词:海冰反照率参数化气候模式
渤海潮汐和潮流数值计算被引量:28
1994年
本文采用交替方向隐式方法积分二维非线性潮汐方程组,在开边界给定潮汐调和常数,计算渤海海域最有代表性的半日分潮M2和全日分潮K1,利用准调和分析方法给出了两个分潮的同潮图和潮流椭圆圈。与实测结果比较,计算结果是令人满意的,基本上反映了渤海半日潮和全日潮波运动。本文也计算和讨论了潮汐能量平衡和耗散及潮流分布。利用潮汐和风暴潮耦合模式模拟了潮汐和风暴潮的相互作用。
张占海吴辉碇
关键词:潮汐
渤海风暴潮数值预报的试报
1990年
本文概括地总结了1989年1月至5月渤海风暴潮数值预报的试报结果,结果表明所采用的大气模式和边界层模式与风暴潮模式联接的预报系统,计算稳定性满足日常预报要求,但其预报精度还需进一步提高,并提出了进一步改进的途径。
张占海吴辉碇
关键词:风暴潮
黑潮环流的数值模拟被引量:22
2003年
1 引言 黑潮是太平洋一支强的西边界流,具有高温、高盐、流幅窄、流速高、流量大的特征,主要来源于北赤道洋流,把大量热量从低纬输送到高纬,它的季节和年际变化都会对气候产生重大影响,对我国近海的温盐分布及环流的影响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张蕴斐张占海吴辉碇黄嘉佑
关键词:黑潮环流数值模拟
共8页<12345678>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