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军

作品数:40 被引量:355H指数:12
供职机构:天津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全球变化研究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天文地球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7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2篇环境科学与工...
  • 12篇天文地球
  • 6篇农业科学
  • 2篇生物学
  • 2篇理学
  • 1篇水利工程

主题

  • 9篇土壤
  • 8篇青藏
  • 7篇青藏高原
  • 6篇重金
  • 6篇重金属
  • 5篇影响因素
  • 5篇湖泊
  • 5篇表层沉积物
  • 5篇沉积物
  • 4篇盐渍
  • 4篇盐渍化
  • 4篇有机碳
  • 4篇湿地
  • 3篇多环芳烃
  • 3篇受体模型
  • 3篇太湖
  • 3篇同位素
  • 3篇土壤团聚体
  • 3篇团聚体
  • 3篇污染

机构

  • 40篇天津师范大学
  • 12篇中国科学院
  • 5篇中国科学院生...
  • 3篇天津大学
  • 3篇贵州师范学院
  • 1篇鲁东大学
  • 1篇海南师范大学
  • 1篇天津工业大学
  • 1篇上海大学
  • 1篇陕西师范大学
  • 1篇中国海洋大学
  • 1篇中国水利水电...
  • 1篇中国地质调查...
  • 1篇中国科学院大...
  • 1篇深港产学研基...
  • 1篇深圳市深港产...

作者

  • 40篇李军
  • 18篇刘小龙
  • 11篇朱兆洲
  • 11篇王中良
  • 6篇王艺涵
  • 6篇白莉
  • 5篇刘海红
  • 5篇胡健
  • 5篇周雯雯
  • 4篇李勇
  • 4篇胡健
  • 4篇张亚亚
  • 3篇郭长城
  • 3篇杨曦
  • 3篇王义东
  • 3篇王小霞
  • 3篇郭颖
  • 3篇薛冬梅
  • 2篇陈清
  • 2篇刘丛强

传媒

  • 8篇生态学杂志
  • 6篇天津师范大学...
  • 6篇地球与环境
  • 4篇环境科学
  • 3篇中国环境科学
  • 1篇安徽农业科学
  • 1篇江苏农业科学
  • 1篇地球化学
  • 1篇环境科学与技...
  • 1篇光谱学与光谱...
  • 1篇中国稀土学报
  • 1篇天津师大学报...
  • 1篇环境科学与管...
  • 1篇生态环境学报
  • 1篇南水北调与水...
  • 1篇中国矿物岩石...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23
  • 2篇2022
  • 1篇2021
  • 7篇2020
  • 4篇2019
  • 5篇2018
  • 3篇2017
  • 5篇2016
  • 3篇2015
  • 2篇2014
  • 2篇2013
  • 3篇2011
  • 1篇1993
4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青藏高原典型湖泊小流域水--气界面CO2源汇效应及影响因素
CO2 不仅是碳循环过程的关键环节也是重要的温室气体,虽然其温室效应潜能显著低于CH4 和N2O,但是由于其在大气中的含量显著高于其他温室气体而使其对全球温室效应的贡献过半.目前已有的研究多集中在土壤、草地、湿地系统CO...
刘小龙李军王中良
天津北大港沼泽湿地土壤团聚体碳组分对长期开垦的响应
2019年
为研究滨海湿地消亡与退化过程中土壤团聚体碳组分的变化情况,选取天津北大港盐渍化芦苇沼泽湿地和对应长期开垦的农田为研究对象,分别采集表层(0~15 cm)和亚表层(15~30 cm)的土壤,利用湿筛法得到大团聚体(>2.000 mm)、中团聚体(0.250~2.000 mm)、微团聚体(0.053~0.250 mm)和矿质颗粒组分(<0.053 mm)共4个土壤团聚体粒级组分,并利用元素分析仪对其有机碳和无机碳含量进行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①湿地开垦后,表层土壤大团聚体比例显著下降了82%,微团聚体和矿质颗粒组分比例分别显著增加了181%和57%,亚表层土壤中团聚体和微团聚体比例分别显著增加了40%和113%,矿质颗粒组分比例显著下降了61%.②开垦后,除了亚表层土壤的矿质颗粒组分外,土壤各粒级团聚体有机碳(soil organic carbon,SOC)含量均显著降低(-35%~206%),其中,中团聚体SOC含量对开垦响应最敏感.③开垦显著增加了土壤无机碳(soilinorganiccarbon,SIC)的含量,表层和亚表层土壤增幅分别为25%和137%,可见无机碳多富集在下层土壤中;但大团聚体组分的无机碳含量下降,占比下降了41%.④湿地开垦后,表层全土及各组分总碳(total carbon,TC)含量均显著降低了26%~50%,亚表层全土TC含量增加了16%,其中矿质颗粒组分TC含量的增加(65%)弥补了大团聚体和中团聚体TC的减少.综上,长期开垦改变了湿地土壤团聚体的分布和土壤结构,显著降低了有机碳和表层土壤的总碳含量,从而削弱了滨海湿地的碳汇和肥力等重要功能;但开垦增加了无机碳含量(68%),这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碳库的流失,因此今后在滨海盐渍化湿地地区应进一步关注无机碳的动态变化.
史妍朱源山郭长城尚云涛陈清薛冬梅李军王义东王中良
关键词:有机碳含量土壤团聚体沼泽湿地盐碱化
津冀3个盐渍化沼泽湿地土壤团聚体有机碳的分布特征被引量:8
2019年
为了研究盐渍化沼泽土壤团聚体中有机碳的区域分布特征对湿地土壤碳循环的影响,选取津冀地区3个咸化沼泽湿地(北大港、七里海和白洋淀)为研究对象,分别采集表层(0~15 cm)和亚表层(15~30 cm)土壤样品,基于湿筛法得到4个不同粒级的土壤团聚体,通过酸化法去除无机碳后,对其有机碳(soil organic carbon,SOC)含量进行测定与分析.结果表明:①北大港湿地土壤表层总SOC含量显著高于七里海和白洋淀,七里海湿地亚表层总SOC含量显著高于白洋淀,但与北大港湿地无显著差异;②北大港、七里海和白洋淀湿地表层均以粒径> 0.250 mm的大团聚体为主;七里海湿地亚表层以粒径> 0.250 mm的大团聚体为主,而北大港湿地和白洋淀湿地亚表层则以粒径为0.250~2.000 mm的中间团聚体、粒径为0.053~0.250 mm的微团聚体和矿质颗粒组分为主;③北大港湿地表层土壤各粒级团聚体和矿质颗粒SOC含量显著高于七里海和白洋淀;在亚表层土壤中,北大港湿地大团聚体(> 0.250 mm)的SOC含量显著高于七里海和白洋淀大团聚体SOC的含量,而七里海微团聚体(0.053~0.250 mm)和矿质颗粒组分的SOC含量显著高于北大港和白洋淀湿地的.④土壤总有机碳和各粒级团聚体的有机碳含量与湿地植物生物量(地上、根)呈负相关关系,但与土壤盐度呈正相关关系,表明该区盐渍化梯度尽管抑制了植物生长,但增加了有机碳含量,这可能是因为该盐度梯度抑制了微生物对有机质的矿化分解,从而有利于湿地土壤有机碳的累积,说明盐渍化影响津冀地区咸化湿地土壤有机碳库分异的过程机理亟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李媛媛朱源山郭长城郭长城陈清陈清薛冬梅李军王义东
关键词:土壤团聚体土壤有机碳沼泽湿地盐渍化
青藏高原土壤可溶性氮组成特征被引量:8
2015年
对青藏高原不同海拔(2500~5500 m)、不同植被类型(高寒草原、高寒草甸、草地、林地、荒漠、盐碱地等)土壤可溶性氮的组成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青藏高原土壤总可溶性氮(TSN)含量丰富,以可溶性有机氮(SON)为主,SON占TSN的比例达50%以上,且硝态氮(NO3--N)占可溶性无机氮(SIN)比例显著高于铵态氮(NH4+-N),NO3--N占SIN的比例达60%以上。方差分析表明,不同海拔梯度间土壤可溶性氮含量差异显著,高寒草原与高寒草甸的TSN及SON含量显著高于其他植被类型。土壤p H与不同形态可溶性氮均呈负相关关系,是影响土壤不同形态可溶性氮的重要因素。逐步回归分析表明,对土壤NH4+-N影响最为显著的气候因子是生长季相对湿度,而对土壤NO3--N影响最为显著的气候因子是生长季温度。
王洁杨曦朱兆洲李鹤牛颖权刘小龙张伟李军
关键词:青藏高原植被类型海拔
青藏高原湖泊小流域水体离子组成特征及来源分析被引量:14
2015年
对青藏高原咸水湖蓬错、昂仁金错、打加错,淡水湖打加芒错、达格架温泉及各湖入湖支流阴、阳离子组成进行了分析.咸水湖阴离子以HCO-3、SO2-4为主,阳离子以Na+为主,属HCO3-SO4-Na和HCO3-Na型水;各湖支流及淡水湖阴离子以HCO-3或SO2-4为主,阳离子以Ca2+或Mg2+为主,属HCO3-Ca、HCO3-Ca-Mg、HCO3-Mg-Ca、HCO3-SO4-Ca、SO4-HCO3-Ca型水;达格架温泉阴离子以HCO-3为主,阳离子以Na+为主,属HCO3-Na型水.咸水湖主要受蒸发-结晶作用控制,各湖支流及淡水湖主要受碳酸盐岩风化控制,达格架温泉主要受热水-花岗岩作用控制.碳酸盐矿物沉淀时Ca2+优先Mg2+被移除,导致咸水湖具有较高的Mg2+/Ca2+比值.在阳离子组成端元贡献中,碳酸盐岩贡献最大(54%~79%),硅酸盐岩(13%~29%)和蒸发盐岩(4%~23%)次之,大气输入(3%~7%)最小.
李鹤李军刘小龙杨曦张伟王洁王洁
关键词:青藏高原湖泊支流
1991~2016年黄河三角洲湿地变化的遥感监测被引量:13
2018年
以1991、2000、2010和2016年的LandsatTM/OLI影像数据为基础,采用面向对象和目视解译的分类方法,提取了黄河三角洲湿地信息。同时,利用空间分析、动态度模型、非等间距序列灰色模型等分析方法,分析了湿地的时空变化特征,并结合相关文献资料讨论了湿地变化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991~2016年间,黄河三角洲湿地总面积逐渐减少,约91.39km^2。其中,以2000~2010年期间面积变化最为剧烈,自然湿地面积以30.21km^2/a的速度减少,而人工湿地以32.77km^2/a的速度增加。在各类型湿地中,草甸湿地面积减少最多,为312.83km^2;而人工湿地面积大幅增长,且以养殖池和盐田的增加最为迅速,增加了544.63km^2。从空间分布上来看,研究区人工湿地面积有逐渐向滨海区扩张的趋势。湿地养殖、农业开垦、工程修建等人类活动是导致黄河三角洲自然湿地减少的主要因素。
刘海红刘海红张春华杨雪梅胡健胡健
关键词:湿地黄河三角洲遥感监测面向对象分类
生活水源的稳定氢氧同位素和水化学特征——以天津市为例被引量:3
2020年
通过稳定氢氧同位素结合水化学的方法,在2017年采集天津市主要区(县)自来水的基础上,于2019年重点收集中心城区和西青区的直接供水和二次供水的自来水,分析水样中的稳定氢氧同位素组分和主要阴阳离子质量浓度。自来水中稳定氧同位素δ18O的范围为-4.41‰^-10.06‰,氢同位素δD的范围为-52.4‰^-74.4‰。引江水为水源的自来水中的同位素位于全球大气降水线附近,水库蓄存会导致水中同位素富集;深层地下水为水源的稳定同位素贫化。天津市中心城区、西青、津南、北辰、武清和蓟州的自来水水化学类型为Ca·Mg-HCO3,滨海新区和宝坻的水化学类型为Na·Mg-SO4,宁河的水化学类型为Na-HCO3。天津市自来水的主要阴阳离子质量浓度都符合国家饮用水标准,二次供水对水化学组成无显著影响。引江水的自来水水质较地下水为水源的水质好;滨海新区由于水库蓄存,自来水中Na+和SO42-的离子质量浓度高;宁河区的Na+和蓟州区的NO3-质量浓度高。
张兵李军曹佳蕊韩静艳赵勇王中良
关键词:水化学自来水水质
喀斯特石漠化过程中土壤重金属铬的含量特征被引量:3
2019年
铬(Cr)是一种分布较广的重金属元素,可以通过母岩风化进入土壤。铬在食物链中通过植物的吸收,进入人体或动物体内而对其造成直接或间接危害。以贵州省清镇市王家寨峰丛洼地小流域为样地,对流域内不同等级、不同土壤类型、不同坡位及不同干扰方式下,石漠化的土壤Cr含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土壤重金属Cr含量变化范围为4.46~174.32μg/g,均值为95.20μg/g,有57.7%的样地超出贵州省土壤背景值。除强度石漠化外,随着石漠化程度的加深,Cr含量呈降低趋势;强度石漠化与中度石漠化的土壤Cr含量有显著差异(P<0.05),其他石漠化等级间差异不显著。黄壤区Cr含量平均为107.22μg/g,其不同坡位Cr含量特征表现为下坡>中坡>上坡;黑色石灰土区Cr含量平均为81.15μg/g,其下坡位含量最低,上坡位和中坡位含量相当。在不同干扰方式下石漠化样地中,重金属Cr含量均值变化趋势为开垦>火烧>放牧>樵采,Cr含量在不同坡位和不同干扰方式的石漠化间均无显著差异。随着土壤pH值和有机质含量的增加,重金属Cr含量有减小的趋势。
刘胤序罗绪强罗绪强刘海红李军
关键词:喀斯特石漠化土壤重金属
天津滨海地区地下水中氟的分布特征研究被引量:4
2013年
地下水中氟含量过高是造成地氟病的重要原因。通过对地下水中氟的含量和水化学特征分析发现:天津滨海地区深层地下水中氟的含量在0.98~5.51 mg/L之间,平均高达2.78 mg/L,绝大部分水体中氟的含量都超过了国家规定安全饮用标准。氟在地下水中呈现出随着深度的增加逐渐降低的趋势:枯水期第Ⅱ、Ⅲ组含水组地下水中氟的含量明显高于第Ⅳ、Ⅴ含水组地下水;丰水期第Ⅱ含水组高于其下部的含水组。氟的含量在枯水期高于丰水期。造成上述分布特征主要是由以下因素造成的:北部山区含氟较高的花岗岩分布广泛及历史上发生的多次海侵活动为滨海地区高氟地下水提供了丰富的物源;滨海地区平原地带及富含钙核的海相沉积环境为氟离子在此处富集提供了条件。较高的pH值和HCO3-在水岩相互作用中对氟离子的溶解富集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这种溶解作用在枯水期表现得更明显。
王菲朱兆洲李军
关键词:深层地下水影响因素
天津盐碱化沼泽湿地开垦对土壤团聚体有机与无机碳含量的影响被引量:7
2020年
目前,开垦对沼泽湿地土壤有机碳的影响已有较多研究,但针对滨海盐碱化沼泽的研究较为薄弱,特别是对无机碳的影响尚不清晰,从而导致无法全面评估开垦对总碳的影响。本研究选取天津七里海盐碱化沼泽湿地和对应长期开垦(约60年)后的农田作为研究对象,采集0~15和15~30 cm两层土样,采用湿筛法得到>2、0.25~2、0.053~0.25和<0.053 mm 4个粒级水稳性团聚体。结果表明:湿地长期开垦后,表层(0~15 cm)和下层(15~30 cm)土壤大团聚体(>2 mm)比例均显著降低(-48.1%、-58.1%),微团聚体(0.053~0.25 mm)比例均显著增加(+166.1%、+70.0%);各粒级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均显著降低(31.2%~56.8%);表层土壤(0~15 cm)中等团聚体(0.25~2 mm)和矿质颗粒组分(<0.053 mm)无机碳含量显著增加(+85.4%、+75.4%);而下层土壤(15~30 cm)各级团聚体无机碳含量均显著增加(182.3%~448.2%);表层土壤大团聚体(>2 mm)、中等团聚体(0.25~2 mm)总碳含量显著降低(-12.9%、-21.9%),而总碳含量在表层土壤微团聚体(0.053~0.25 mm)、矿质颗粒组分、下层土壤各级团聚体均无显著变化。可见,滨海盐碱化沼泽湿地开垦虽导致有机碳含量降低,但无机碳含量却具有显著反补作用,从而减缓或抑制了碳库流失。因此,在滨海盐碱化地区,今后应更加重视开垦过程中土壤无机碳动态变化及其对总碳的影响。
朱源山王义东郭长城郭长城薛冬梅薛冬梅李军
关键词:无机碳土壤团聚体滨海湿地盐渍化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