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方国 作品数:17 被引量:66 H指数:6 供职机构: 天津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 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灌注培养对骨髓基质干细胞在大段材料上增殖与分布的影响 2011年 目的 探讨灌注培养对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在大段材料上增殖与分布的影响。方法在大段多孔磷酸三钙材料上种植转染了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基因的大鼠BMSCs(eGFP—BMSCs),分别采用灌注式生物反应器(实验组)和静止培养法(对照组)进行培养。培养7、28d行扫描电镜观察;培养7、14d行荧光显微镜观察;动态监测葡萄糖Ft耗量;培养7、14、28d测定支架上各层细胞的数量,观察eGFP—BMSCs在支架上的增殖与分布情况。结果 扫描电镜和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发现各时间点实验组eGFP—BMSCs均可在支架边缘和内部分布与增殖,而对照组细胞仅能在支架边缘分布与增殖。两组葡萄糖日耗量均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而增加,培养28d时实验组葡萄糖日耗量【(36.33±3.14)mg/d】是对照组【(9.82±1.33)mg/d]的3.7倍,两组分别于20、15d进入平台期。实验组培养7、28d时支架各层细胞数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4d时各层细胞数量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各时间点支架各层细胞的数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灌注培养法能促进BMSCs在大段多孔材料上增殖,并能使其在大段材料上均匀分布。 王磊 李方国 张鑫鑫 金丹 江汕 郭小磊 姜晓锐 裴国献关键词:骨髓细胞 生物反应器 细胞培养技术 胫骨平台外侧髁ABC骨折分型探讨及治疗策略 目的 探讨胫骨平台外侧髁分型,并评价其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2013年3月至2015年6月我科收治83例胫骨平台外侧髁骨折患者,男49例,女34例,年龄25-76岁,平均49.1岁. 魏学磊 孙杰 李方国 鲁杰 卢艳东 崔猛 张玺 马宝通关键词:胫骨平台骨折 ABC 胫骨平台外侧髁ABC骨折分型及治疗策略 被引量:12 2016年 目的探讨胫骨平台外侧髁骨折的新分型-ABc分型,并评价其临床应用效果。方法收集2013年3月至2015年6月收治的83例胫骨平台外侧髁骨折患者的资料,其中男49例,女34例;年龄25-76岁,平均49.1岁。所有患者采用胫骨平台外侧髁ABC骨折分型,其中B型骨折51例,c型骨折6例,AB型骨折9例,BC型骨折13例,ABC型骨折4例,根据胫骨平台外侧髁骨折ABC分型选择手术入路及内固定方式。B型、AB型骨折选用前外侧入路,采用前外侧平台钢板固定,其中AB型骨折辅助边缘钢板固定。c型骨折选用Carlson切口入路,采用“T”型支撑钢板内固定,BC型、ABC型骨折采用Frosch外侧延展入路。术后随访通过X线片及CT扫描评估骨折愈合、复位丢失情况和内固定位置,采用Rasmussen放射学标准评估胫骨平台骨折复位情况,采用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HSS)评分评估术后12个月膝关节功能。结果83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为90-160min,平均121min。69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24个月,平均14.6个月,随访率为83.1%(69/83)。各分型骨折愈合时间无明显差别,骨折临床愈合时间12-16周,平均13.5周。术后12个月Rasmussen放射学评分为13~18分,平均16.9分;优54例,良15例。术后12个月HSS膝关节评分82-98分,平均94.1分,均评价为优。结论基于CT扫描的胫骨平台外侧髁骨折ABC分型临床应用简单、方便和实用,对胫骨平台外侧髁骨折的手术入路和内固定方式选择等有较好的指导作用。 孙杰 魏学磊 李方国 鲁杰 卢艳东 崔猛 张玺 马宝通关键词:胫骨骨折 关节镜下自体4股腘绳肌腱双束与单束重建前交叉韧带后膝关节稳定性及功能评分的meta分析 被引量:7 2011年 [目的]评价关节镜下自体4股腘绳肌腱双束与单束重建前交叉韧带的临床效果。[方法]计算机检索CENTRAL、PubMed、Embase、CBM等数据库,获取自体4股腘绳肌腱移植双束与单束重建前交叉韧带的随机对照试验,根据Cochrane协作网推荐的随机对照试验偏倚评估工具对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进行评估,并使用RevMan 5.0对数据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0篇文献,693例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纳入Meta分析,结果显示:双束重建组术后KT2000或KT1000测量值与单束重建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SMD=-0.27,95%CI(-0.53,-0.01),P=0.04);轴移试验阴性(RR=1.35,95%CI(1.16,1.56),P<0.000 1)、弱阳性(RR=0.37,95%CI(0.18,0.74),P=0.005)、阳性(RR=0.17,95%CI(0.06,0.66),P=0.01)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功能评分中IKDC主观评分(SMD=0.03,95%CI(-0.21,0.28),P=0.79)和Lysholm评分(SMD=-0.25,95%CI(-0.53,0.02),P=0.07)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自体4股腘绳肌腱双束重建前交叉韧带在恢复膝关节的前直向稳定性和旋转稳定性方面优于单束重建;但功能评分相似。 蔡喜雨 裴国献 李方国 王丹 王磊关键词:前交叉韧带 META分析 同种异体与自体血清对骨髓基质干细胞的增殖效应 被引量:1 2015年 背景:传统的细胞培养方法大多采用胎牛血清作为营养支持,其存在传播疾病的风险和免疫排斥反应。寻找胎牛血清替代物并建立规范、安全、高效的成人骨髓基质干细胞体外培养体系刚刚起步,有待进一步研究。目的:探讨AB血清、自体血清替代胎牛血清体外培养人骨髓基质干细胞的效果。方法:从成人骨髓穿刺液中分离人骨髓基质干细胞,分别用含体积分数10%AB血清、自体血清和胎牛血清的基础培养基培养人骨髓基质干细胞,取第3代细胞进行相关指标检测。结果与结论:相差显微镜下见AB血清组细胞最先达到汇合;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面抗原,各组均符合骨髓干细胞表型,纯化程度良好;Alamar Blue法显示AB血清组平均荧光强度最高,促增殖效率最高;Annexin V-FITC法显示各组细胞凋亡率均在5%以下,生长状态良好;碱性磷酸酶染色、钙结节和油红O染色结果显示,各组细胞均保持了成骨、成脂分化能力。AB血清对人骨髓基质干细胞的增殖作用较胎牛血清、自体血清明显增强。AB血清有望替代胎牛血清建立符合骨组织工程临床应用要求的体外成人骨髓基质干细胞培养体系。 李方国 卢艳东 崔猛 赵嘉国 杨强 王磊 裴国献 孙杰关键词:骨髓 血清 干细胞 骨髓干细胞 自体血清 骨髓基质干细胞 成人骨髓基质干细胞 胎牛血清 增殖 双钢板“网格式”固定累及前外侧塌陷粉碎的SchatzkerⅡ型胫骨平台骨折 李方国 孙杰自体髌腱与四股腘绳肌腱移植重建前交叉韧带安全性的Meta分析 被引量:2 2011年 目的 评价白体髌腱与4股胭绳肌腱移植关节镜下单束重建前交叉韧带(ACL)的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CENTRAL、PubMed、EMBAS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等,获取自体髌腱与4股胭绳肌腱移植重建ACL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根据Cochrane图书馆推荐的RCT偏倚评估标准对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进行评估,并使用RevMan5.0统计学软件对结果进行Meta分析,比较自体髌腱与4股胴绳肌腱移植重建ACL的移植失败率、伸膝缺失度、膝前痛等的差异。结果 共纳入14篇文献,包括1232例患者。自体髌腱组与自体4股胭绳肌腱组的移植失败率在平均随访2~3年(RR:0.69,95%C10.34~1.38,P=0.29)、5年(RR=0.37,95%CI0.09~1.55,P=0.18)、10年(p=0.94)及合并后(RR=0.71,95%CI0.39~1.31,P=0.28)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伸膝缺失度≥5。的例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1.63,95%CI0.85~3.16,P=0.14)。两组膝前痛随访2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2.04,95%CI1.34~3.09,P=0.0008),而随访5年(RR=3.00,95%CI0.92~9.79,P=0.07)及随访10年(P=0.737)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膝跪痛或不适随访2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1.97.95%CI1.01~3.85,P=0.05),随访5年(RR=1.51,95%CI0.95~2.39,P=0.08)及随访10年(P=0.34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自体髌腱与4股胭绳肌腱移植失败率及膝关节被动伸直缺失的发生率相似。自体髌腱移植随访早期(平均随访2~3年)膝前痛、膝跪痛或不适的发生率较高,但随着时间的延长(5~10年),两者趋于一致。 蔡喜雨 张鑫鑫 刘永刚 李方国 裴国献关键词:髌韧带 前交叉韧带 META分析 Morel-Lavallée损伤的临床病理特点及治疗现状 2022年 Morel-Lavallée损伤是一类严重的闭合性软组织脱套伤,常见于高能量剪切暴力损伤,可发生在身体不同部位,经常伴随骨盆、髋臼等各类骨折的发生。尽管该损伤发生率不高,但这类损伤十分特殊,早期隐蔽性较强。临床外科医师对此类损伤缺乏足够的重视,往往处理不及时或处理不当,导致皮肤软组织坏死、感染等诸多并发症。目前,Morel-Lavallée损伤没有标准的分类系统,主要基于MRI影像学表现,但对于指导临床治疗及预后无实际意义。其治疗方案多样,如局部加压包扎、经皮穿刺抽吸、有限切开清创冲洗、负压吸引、置管引流等,效果不一。就MorelLavallée损伤的研究现状予以综述。 李方国 赵杰 杨召 张玺 孙杰关键词:脱套伤 新型活性修饰聚乳酸组织工程骨的体外成骨研究 被引量:3 2011年 [目的]探讨氨等离子体改性、酰胺键接枝甘氨酸-精氨酸-甘氨酸-天冬氨酸-丝氨酸(GRGDS)短肽的活性修饰方法对消旋聚乳酸(PDLLA)组织工程骨体外成骨能力的影响。[方法]制备圆片状直径8 mm、厚1 mm的PDLLA三维多孔支架,分为三组:表面氨基化PDLLA(aminated PDLLA,A/PDLLA,A组),接枝肽A/PDLLA(peptides conjugated A/PDLLA,PA/PDLLA,PA组),以未经处理的PDLLA(P组)作为对照组。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T-qPCR)检测各组材料上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骨钙素(OCN)、Ⅰ型胶原(Col-Ⅰ)、碱性磷酸酶(ALP)、骨形态发生蛋白-2(Bmp-2)和骨桥蛋白(OPN)mRNA的表达变化并进行ALP活性测定和钙黄绿素矿化荧光染色。[结果]qPCR结果示:第3 d,PA组各基因表达倍数均较P组高;除OCN外的各基因表达也均较A组高。第7 d,A组OCN(13.13±1.28)、Col-Ⅰ(23.71±6.51)和OPN(27.4±7.17)mRNA表达倍数为最高,PA组次之。第14 d,多数基因表达上调,A组和PA组表达倍数较对照组明显增高。PA组OCN(49.21±7.03)、ALP(24.26±3.41)和BMP-2(11.82±2.38)mRNA的表达较A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LP活性检测结果示:A组和PA组ALP活性持续升高,P组活性第21 d较第14 d时略有下降。第7 d,A组和PA组之间ALP活性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均高于P组(P<0.01);第14 d和第21 d,三组间ALP活性两两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ALP活性PA组>A组>P组。钙黄绿素矿化荧光染色观察示,骨支架上钙盐沉积与ALP的活性变化趋势相平行。[结论]氨等离子体改性能够促进聚乳酸组织工程骨支架上BMSCs早期向成骨细胞分化,改性后接枝GRGDS肽的新型活性修饰PDLLA具有更好的促BMSCs体外成骨能力。 许子星 陈建庭 张鑫鑫 姜晓锐 李方国 李涛 查丁胜 刘富强 巫松辉 朱青安关键词:消旋聚乳酸 仿生材料 骨组织工程 胫骨平台骨折术前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11 2021年 目的探讨胫骨平台骨折患者术前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17年7月至2019年10月手术治疗264例创伤性胫骨平台骨折患者资料,以住院期间彩色超声多普勒检查结果为诊断依据,根据术前血栓发生的情况分为血栓组和非血栓组,记录患者年龄、性别、骨折侧别、骨折类型、合并疾病、吸烟史、饮酒史、合并其他骨折、血小板、血清学指标等影响DVT发生的相关因素。结果264例创伤性胫骨平台骨折患者中,术前DVT发生率为39.0%(103/264),以远端深静脉血栓为主。血栓组103例,男55例,女48例;年龄(54.00±11.12)岁;根据胫骨平台骨折Schatzker分型:Ⅰ型7例、Ⅱ型37例、Ⅲ型2例、Ⅳ型11例、Ⅴ型29例、Ⅵ型17例;非血栓组161例,男89例,女72例;年龄(48.57±13.25)岁;根据胫骨平台骨折Schatzker分型:Ⅰ型23例、Ⅱ型76例、Ⅲ型2例、Ⅳ型10例、Ⅴ型33例、Ⅵ型17例。单因素分析显示DVT组的年龄(t=3.451,P=0.001)、骨折Schatzker分型(χ^(2)=8.314,P=0.004)、D-二聚体(χ^(2)=18.552,P<0.001)、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t=2.869,P=0.004)、血清白蛋白(t=2.292,P=0.023)和血红蛋白(t=1.983,P=0.048)与非DVT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OR=1.033,95%CI(1.009,1.058),P=0.007]、骨折Schatzker分型[OR=1.829,95%CI(1.014,3.299),P=0.045]和D-二聚体[OR=1.914,95%CI(1.057,3.464),P=0.032]是术前DVT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胫骨平台骨折患者术前下肢DVT的发生率较高,主要为远端深静脉血栓。骨折分型、年龄和入院时D-二聚体水平是胫骨平台骨折患者术前DVT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白树财 陈晓英 祝春霞 张玺 卢艳东 鲁杰 魏学磊 崔猛 刘云蛟 李方国 孙杰关键词:静脉血栓形成 胫骨骨折 超声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