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丽
- 作品数:46 被引量:366H指数:12
- 供职机构: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经济管理更多>>
- 长江上游新市至江津段大型底栖动物漂流调查被引量:4
- 2009年
- 2008年3月20日至5月4日,在金沙江下游水电站尚未导致径流改变的情况下,采用D形江底定置网对长江上游新市至江津段约420km江段的大型底栖动物进行了调查。共采集103网次,累计时间222h,获得底栖动物4267只个体,隶属于27科28属29种。其中水生昆虫13种,分属7目13科,占总种数的44.8%;甲壳动物5种,分属于3目4科,占总种数的17.2%;螺类4种,分属2目4科,占种数的13.8%;贝类共采集到3种,分属2目3科,占总种数的10.3%;水生寡毛类2种,分属1目2科占总种数的6.9%;另外还有蛭类和线形动物各1种。纹石蛾(Hydropsyche)幼虫、石蝇幼虫(Perla)、钩虾类(Gammaridae)为主要优势种类。结果表明,调查区域内不同江段之间,底栖动物的种类组成和漂流密度具有明显的空间分布特征,漂流密度与水体流速呈负相关(y=511.08e-0.094x,R2=0.67),底栖动物的漂流密度随着水体流速的减小而增加。
- 刘向伟杜浩张辉沈丽刘志刚危起伟
- 关键词:大型底栖动物长江上游
- 龙羊峡水库鱼类群落结构变化
- 2024年
- 为了解龙羊峡水库鱼类群落结构现状及历史变化,于2023年5月、9月和12月对龙羊峡水库及附近水域鱼类群落进行调查,并结合历史数据进行分析。结合采样需求与环境特征共设有5个鱼类群落采样点,分别为龙羊峡水库的那黑鲁、吾雷村和龙羊峡镇3个点位,黄河干流的曲什安镇和吾托2个点位。结果显示,2023年的调查共采集到19种鱼类,隶属于4目6科15属,鲤科(Cyprinidae)鱼类种类数最多,占比52.63%;龙羊峡水库的优势种鱼类为鲫(Carassius auratus)、虹鳟(Oncorhynchus mykiss)、硬刺高原鳅(Triplophysa scleroptera)、麦穗鱼(Pseudorasbora parva)、池沼公鱼(Hypomesus olidus)和花斑裸鲤(Gymnocypris eckloni);黄河干流的优势种鱼类为花斑裸鲤(Gymnocypris eckloni)、黄河裸裂尻鱼(Schizopygopsis pylzovi)和厚唇裸重唇鱼(Gymnodiptychus pachycheilus)。物种多样性指数5月较高,9月和12月较低。ABC曲线分析显示,W值大于0,生物量优势度曲线在丰度优势度曲线的上方,表明龙羊峡水库的群落结构相对稳定。与1981年和2005—2007年的数据比较分析显示,龙羊峡水库蓄水以来,土著鱼类减少2种,外来鱼类增加10种,目前龙羊峡水库以喜静缓水、杂食性、中下层、定居性、产黏性卵、下位口的鱼类为主。鱼类个体生态学矩阵显示龙羊峡水库土著鱼类主要以中下层(R=0.556)、下位口(R=0.889)等为主,为广适性的外来鱼类提供了生态位空缺。2023年龙羊峡水库鱼类组成与1981年的相似性指数为0.33(中等不相似),与2005-2007年的相似性指数为0.50(中等相似),说明龙羊峡水库蓄水(1987年)后鱼类群落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分析确认水库蓄水、外来鱼类引进是导致龙羊峡水库鱼类群落结构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
- 刘旭刘旭沈丽马宝珊马宝珊杜浩杜浩
- 关键词:鱼类群落生态类型龙羊峡水库
- 开阔水域长江鲟自然繁殖方法及应用
- 本发明属于长江鲟繁殖领域,公开了开阔水域长江鲟自然繁殖方法及应用。本发明首次从工程实施角度,对长江鲟产卵场改造和重建进行了实践,证明了长江鲟产卵场修复和改造的可行性,实现了长江鲟开阔水域的自然繁殖,为长江鲟的突破性研究成...
- 杜浩李鹏程吴金明李君轶班璇仲嘉冷小茜程佩琳沈丽
- 用于水生动物栖息水层与垂直迁移行为的试验装置
-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用于水生动物栖息水层与垂直迁移行为的试验装置。该装置在混凝土固撑台上装有透明水柱,在透明水柱内装有滤水筛管和喷水管,滤水筛管的底部与排水底管相连接,排水底管与储水池相通,储水池内装有立式潜水泵,立式潜...
- 李艳华危起伟张辉杜浩李罗新沈丽
- 文献传递
- 长江水生生物资源与环境本底状况调查(2017—2021)被引量:25
- 2023年
- 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为了落实长江大保护,农业农村部统筹部署设立长江渔业资源与环境调查(2017—2021)。由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总牵头,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技术总协调,联合流域内外24家科研院所和高校,对长江流域重点水域的鱼类种类组成及分布、鱼类资源量、濒危鱼类、长江江豚、渔业生态环境、消落区、捕捞渔业和休闲渔业等7个专题开展了系统调查。调查结果显示,(1)长江历史(2017年前)分布鱼类记录有18目37科163属443种,本次调查中有135种鱼类未采集到,新采集到15种外来鱼类;(2)当前鱼类资源数量约为8.86亿尾,重量约为12.48万t,仅相当于20世纪50年代的27.3%、80年代的58.7%,流域性优势种为鲤、鲫、鲢、黄颡鱼、短颌鲚、鲇、蛇、草鱼、光泽黄颡鱼、䱗、鳜、铜鱼、翘嘴鲌、鳊、鳙,重量占比达50%,数量占比达45%;(3)长江流域的国家一、二级重点保护鱼类29种(属),本次调查共记录到15种,白鲟已被IUCN认定灭绝,鯮和鲥已多年未见野生个体,长江鲟被IUCN认定野外灭绝,中华鲟、胭脂鱼和松江鲈多年未见自然繁殖;(4)2017—2021年,长江中下游干流、洞庭湖和鄱阳湖的长江江豚个体数量整体稳中有升,分布范围有所扩大;(5)长江流域水质总体较好,整体符合渔业水质标准;(6)长江流域重点水域2019—2020年最大水面19663 km^(2),最小水面14281km^(2),消落区总面积6337 km^(2),其中反季节性消落区633 km^(2);(7)禁捕前,长江捕捞渔业从业者以初中学历以下的中老年为主。调查结果表明,长江全面禁捕退捕是长江水生生态系统保护的生态工程,更是渔民产业转型生存条件改善的民生工程,禁捕后鱼类资源将有显著恢复,长江江豚种群规模也有望稳中有升,但濒危鱼类的处境依然堪忧,衰退的消落区将成为制约未来长江水生生态系统恢复的限制性因素。作为长江流域重要�
- 杨海乐沈丽何勇凤田辉伍高雷吴金明梅志刚魏念王琳朱挺兵胡飞飞龚进玲杜红春段辛斌邓华堂王导群朱峰跃李云峰吴凡茹辉军张燕李君轶杨俊琳周运涛方冬冬王银平蔺丹清杨彦平李佩杰刘思磊杨健庄平王思凯张涛杨刚杨文波袁立来曹坤徐硕
- 关键词:水生生态系统本底调查长江水系
- 大型河流中鱼类组成的eDNA监测效率:以长江武汉江段为例被引量:17
- 2021年
- 为了探讨大型河流中的eDNA监测效率,以长江为大型河流的代表,以鱼类为水生生物的代表,分析传统捕捞监测和eDNA监测结果的差异,研究eDNA监测技术对长江武汉江段鱼类组成的监测能力、监测效率、平行样设置等问题。结果显示:(1)用1对eDNA宏条形码引物(mlCOIintF/jgHCO2198R)共监测到89种鱼类,其中30种可与历史捕捞调查记录互相确认,另外59种需要更完善的条形码数据库来解决序列比对注释问题;(2)9月在武汉监测断面,可用单引物(mlCOIintF/jgHCO2198R)eDNA监测到的物种最优估计约99种,单样品eDNA监测的鱼类物种检出能力约为26种,检出效率约为25.8%;(3)在80%的检出度目标下,需要约10个平行样,在95%的检出度目标下,需要约17个平行样。本研究在长江武汉江段鱼类eDNA监测效率和平行样设置的相关量化结果可为长江其他断面及其他大型河流的eDNA监测提供量化参考。同时,本研究表明,更完善的DNA宏条形码数据库和合适的平行样设置是未来eDNA监测作为常规监测手段进行运用的前提。
- 杨海乐吴金明张辉杜浩李君轶王成友沈丽刘志刚危起伟
- 关键词:长江鱼类
- 长江中游宜昌江段铜鱼的种群特征和资源量被引量:1
- 2024年
- 为了解三峡水库蓄水后,长江中游宜昌江段铜鱼的种群动态变化特征,基于2003—2005年、2009—2011年和2017—2019年用流刺网在宜昌江段收集的9120尾铜鱼样本的基础生物学数据,运用FISATⅡ软件对种群参数和资源量进行估算。结果显示,2003—2005年、2009—2011年和2017—2019年宜昌江段铜鱼体长分布范围分别为118~416、111~409和107~380 mm,平均体长(平均值±标准差)为(230.7±49.8)、(217.5±54.3)和(267.2±34.1)mm;体重分布范围分别为10~1000、19~889和16~816 g,平均体重(平均值±标准差)分别为(195.8±123.6)、(153.2±118.6)和(250.3±84.2)g;生长指数b值分别为3.0151、3.0319和2.9775,均属匀速生长型。由Powell-Wetherall plot法和ELEFANⅠ法拟合渐进体长L_(∞)分别为535、530、500 mm;生长系数k值分别为0.18、0.14和0.15,属中等速率生长型;由体长结构实际种群分析估算铜鱼年资源量分别为1.14×10^(6)、1.89×10^(6)和2.10×10^(6)尾。研究表明,三峡水库蓄水后,宜昌江段铜鱼为匀速生长型,资源数量增加明显,但生长速率减缓,存在小型化趋势。研究结果将为长江禁渔后的渔业资源保护与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 盖帅帅李君轶沈丽方冬冬危起伟
- 关键词:铜鱼种群参数资源量
- 三峡蓄水以来葛洲坝下中华鲟产卵场河床质特征变化规律
- 2024年
- 为探究葛洲坝下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产卵场的河床质特征变化规律,研究基于水声学和水下视频影像分析三峡蓄水以来现有数据(2004—2020年),研究底质表观特征与水声学特征的相关性,分析产卵场底质特征变化及其原因。结果表明:(1)硬度、粗糙度和分形维数分别与河床质充塞度、粒径和主要组成相关;(2)葛洲坝下中华鲟产卵场河床底质特征参数在2004—2020年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硬度、粗糙度和分形维数三种特征均值在2004—2012年均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P<0.01),在2012—2019年均显著增加(P<0.01),在2019—2020年显著减少(P<0.01);(3)产卵场含沙的底质比例在2004—2008年减少33.08%,在2008—2012年增加12.69%,在2012—2015年减少33.83%,此后其持续减少至2019年,在2019—2020年增加39.37%,期间的底质变化可能与三峡蓄水、泥沙调度、新修水坝的蓄水运行及期间发生的洪水有较大关联,且中华鲟的自然繁殖活动明显受河床质变化影响。研究结果为葛洲坝下中华鲟产卵场河床质的推演和产卵场的恢复与重建提供基础数据。
- 刘文成李君轶李鹏程班璇吴金明张辉沈丽刘志刚杜浩
- 关键词:产卵场河床质分形维数中华鲟
- 天然水域长江鲟野化繁殖方法及应用
- 本发明属于水产养殖领域,公开了天然水域长江鲟野化繁殖方法及应用。申请人通过多年的仿生研究,探寻了长江鲟野化繁殖时所需的关键因素,例如水温,基底,水体流速等,据此在天然水域开展长江鲟繁殖试验,首次实现了长江鲟的野化繁殖,为...
- 杜浩李鹏程李君轶吴金明罗江吴金平沈丽周琼
- 中华鲟自然繁殖行为发生与气象状况之间的关系
- 对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历史(1963~1965年,1970~1975年)及现存(1983~2006年)产卵场共55次自然繁殖活动发生起始日的天气类型和气象要素(包括风、降水量、气温、气压、日照时...
- 张辉危起伟杜浩沈丽
- 关键词:中华鲟自然繁殖气象要素阴雨天产卵场
-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