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洋
- 作品数:44 被引量:191H指数:8
-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科委课题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农业科学社会学更多>>
- 144例低超基准值幽门螺杆菌感染患者临床特点及中医辨证治疗被引量:7
- 2021年
- 目的探讨低载量幽门螺杆菌(Hp)感染人群的临床特点,并观察中医药治疗效果。方法收集144例^(13)C-尿素呼气试验阳性[超基准值(DOB)>4.0~<16.0]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患者分为四联组(质子泵抑制剂、铋剂联合2种抗生素)和中药组(中草药或中成药),每组72例。四联组疗程为2周,中药组为4周,停药后复查。观察低DOB值Hp感染人群中医辨证特点、中药治疗规律,比较2组患者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低载量Hp感染患者以脾胃湿热证为主,使用频率前3位的中成药:荆花胃康胶丸、摩罗丹、胃复春;使用频率前3位的中草药:蒲公英、黄连、黄芩。治疗后,中药组临床症状改善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优于四联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组与四联组Hp根除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载量Hp感染患者以脾胃湿热证为主,辨证论治中药治疗Hp感染有较好的疗效,在改善临床症状、减少不良反应方面具有显著优势。
- 王秋明胡晶杨雪沈晨丁洋
- 关键词:幽门螺杆菌中医药
- 温振英治疗小儿脾胃病经验举隅
- 2010年
- 温振英教授为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儿科主任医师,国家级名老中医,全国第三、四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从事儿科临床、教学及科研50余年,在临诊时强调“脾胃为后天之本”,时时注意对脾胃的顾护与调理,发挥中医特色整体治疗的优势,临床常获良效。笔者有幸侍诊左右,兹将老师治疗脾胃病的经验介绍如下。
- 胡锦丽李敏陈岩丁洋
- 关键词:脾胃病病经小儿老中医药专家
- 张声生从“虚”、“毒”、“瘀”论治慢性萎缩性胃炎被引量:41
- 2012年
-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临床常见病和疑难疾病,目前现代医学仅以对症治疗为主,而中医药治疗本病具有明显优势。张声生教授基于本病病机特点,强调从"虚"、"毒"、"瘀"论治本病。
- 刘赓丁洋张声生
- 关键词:慢性萎缩性胃炎病机特点中医治疗
- 调肝理脾法治疗肝胃郁热型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的临床研究
- 2024年
- 目的观察调肝理脾法治疗肝胃郁热型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22年3月-2023年9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收治的肝胃郁热型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共60例,随机分为2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奥美拉唑肠溶胶囊+调肝理脾方中药颗粒模拟剂治疗,治疗组给予调肝理脾方中药颗粒+奥美拉唑肠溶胶囊。比较治疗前后食管黏膜炎症改善情况、健康状况调查简表(SF-36)和胃食管反流病量表(GERD-Q)、症状及证候的疗效评价、复发率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后,治疗组胃镜下食管黏膜炎症改善有效率为93.33%,高于对照组(73.33%)(P<0.05);2组治疗后的SF-36评分显著升高,GERD-Q评分在治疗后显著降低,且治疗组SF-36评分高于对照组,GERD-Q评分低于对照组(P均<0.05);治疗后,治疗组中医证候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治疗组的中医症候治疗率为96.67%,高于对照组80.00%(P均<0.05);治疗后,治疗组临床疗效为93.33%高于对照组73.33%(P<0.05);随访6个月后,治疗组未服药人数显著多于对照组(P<0.05);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调肝理脾法可显著改善肝胃郁热型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患者食管黏膜炎症、提高生活质量,改善中医证候及临床症状、复发性低,具有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
- 李帷丁洋王志强
- 关键词:调肝理脾法肝胃郁热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
- 中医药治疗幽门螺杆菌阳性功能性消化不良研究进展被引量:3
- 2023年
- 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发病率高,Hp感染是其主要病因之一,根除Hp是当前的一线治疗方案,但单纯应用西药三联/四联疗法根除Hp对于Hp阳性FD患者的实际疗效欠佳。中医药辅助三联/四联疗法治疗Hp阳性FD疗效较好,具有抗Hp、调节胃肠激素及胃电参数、改善胃肠动力等作用,可提高Hp根除率,并有效缓解患者临床症状,改善胃肠分泌异常、动力异常、感觉异常等病理状态。针对Hp阳性FD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思路值得总结与推广。
- 吴震宇丁洋
- 关键词:幽门螺杆菌功能性消化不良中西医结合疗法中医药疗法
- 《伤寒杂病论》经方治疗便秘思路探析
- 2024年
- 《伤寒杂病论》由东汉张仲景所著,是其辨证论治学术思想的集中体现,其中所载方剂被称为经方。便秘是临床常见的疾病,在《伤寒杂病论》中涉及便秘的治疗条文有70余条,张仲景对其病因病机深入剖析,创立了多首配伍严谨,组方精简的经方,具有很高的临床价值。本文通过系统梳理《伤寒杂病论》中治疗便秘的条文及方药,分析各证候、病机,探讨经方治疗便秘的思路,以期对临床合理使用经方以及提高临床便秘疗效提供借鉴。
- 窦丹邓鑫马芸吉星宇王澍青丁洋张声生赵鲁卿
- 关键词:经方《伤寒杂病论》便秘
- 不同中医证候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的食管动力及酸暴露特点研究被引量:7
- 2021年
- 目的:研究不同中医证候的胃食管反流病(GERD)患者的食管动力及酸暴露特点。方法:选取2015年4月-2019年12月就诊的具有典型反流症状的189例患者,按照中医证候分为肝胃郁热证、胆胃郁热证、气郁痰阻证、中虚气逆证、脾虚湿热证5型,同时完成胃镜、食管高分辨率测压(HRM)、24 h多通路阻抗联合pH监测。记录相关数据,比较不同证候之间食管动力及pH阻抗结果之间的差异,采用SPSS 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上食管括约肌静息压(UESP)比较:气郁痰阻证UESP最低;远端收缩积分(DCI)积分、无效食管动力(IEM)例数、弱蠕动及失蠕动百分率比较:肝胃郁热证、胆胃郁热证DCI积分低于其他证候组,IEM例数、弱蠕动及失蠕动百分率高于其他证候组(P<0.05);远端收缩延迟(DL)及食管胃连接部(EGJ)分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下食管括约肌静息压(LESP)比较:中虚气逆证LESP最低,其次为脾虚湿热证。在酸暴露方面:脾虚湿热证在DeMeester评分、总反流时间、总反流次数、总AET%、立位AET%、卧位AET%方面均高于其他证候组(P<0.05);肝胃郁热证及胆胃郁热证在DeMeester评分、总反流时间、总AET%、立位AET%方面高于中虚气逆证(P<0.05);食管近端反流总计、食管近端酸反流、食管近端弱酸反流比较,气郁痰阻证均高于其他证候组(P<0.05)。结论:不同中医证候的GERD患者的食管动力学指标存在明显差异,气郁痰阻证更多出现上食管括约肌屏障功能下降,肝胃郁热证及胆胃郁热证更多见食管体部蠕动功能障碍,中虚气逆证及脾虚湿热证更多的是EGJ抗反流屏障功能下降。在酸暴露方面,脾虚湿热证的酸暴露各项指标得分更高,气郁痰阻证在食管近端酸暴露各项指标得分更高。GERD中医证候与食管动力及酸暴露有一定相关性。
- 沈晨陶琳张声生丁洋侯亚男王小丽
- 关键词:胃食管反流病中医证候食管动力
- 口腔干燥综合征中医古代文献述要被引量:5
- 2018年
- 在当代,口腔干燥综合征发病率日益增高。考察中医古籍,得到以下结论,病名:使用较多、命名较规范的是"口干""口燥"和"口渴",以"口干"为优。病位:涉及心、脾、肺、肾、大肠、胃等,但以心、脾、肺为多。病性:属热,但医藉中或主虚热,或主实热,或主上热下寒。病机:《诸病源候论》认为是腑脏虚热、津液亏虚以及阴阳断隔、上热下寒;《圣济总录》则认为是心经蕴热、传之于脾以及热积上焦、口舌失润;后世又补充了脾胃气虚、血虚、血瘀、水停等病机。治法与处方:晋代《葛氏方》中首载治口干方,创口含剂型;南北朝谢士泰《删繁方》开始标本兼治;自《备急千金要方》起清热生津法成为后世治疗口干的普遍之选;《圣济总录》在古代医籍中载治口干方最多,剂型最为丰富。
- 丁洋丁洋张声生韩建民杜正光孟梦张天麒李柳骥
- 关键词:口干治法
- 中医药科普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和模式被引量:5
- 2018年
- 中医药是基于中国传统文化及古代民众对自然界的认识而形成的科学,是来源于我们的生活实践,又运用到生活中,与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健康学科。中医药的科普事业适应现代中医繁荣和民众健康需求而逐步发展,其强调治未病和天人合一理论,得到了广大人民的推崇。因此,中医药科普人才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从树立大卫生、大健康观念,治未病理念的科普教育,基层中医药文化养生的加强等方面论述了中医药科普的重要性。并强调了目前中医药科普人才缺乏,现有的中医医务人员科普能力欠缺的现状。同时,从形式、内容、能力、层面等提出了中医药科普人才培养的模式,。
- 周强孟梦谢静张天麒丁洋张声生
- 关键词:中医药科普治未病
- 荆花胃康胶丸联合双歧杆菌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回顾性研究被引量:2
- 2022年
- [目的]回顾性分析荆花胃康胶丸联合双歧杆菌治疗幽门螺杆菌(Hp)感染证属脾胃湿热证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门诊Hp感染证属脾胃湿热证病例115例,将其按照治疗方案分为3组,分别为标准四联组(35例)、荆花胃康胶丸+标准四联组(42例)、荆花胃康胶丸+双歧杆菌组(38例)。治疗2周后,停药4周以上,进行^(13)C或^(14)C呼气复查。观察对比3组病例中医单项症状频次与频率、中医证候疗效评价、Hp根除率及服药后不良反应的情况。[结果]Hp感染患者中医单项症状频率,依次为上腹胀、上腹痛、口臭。荆花胃康胶丸联合双歧杆菌组根除率(68.42%)与标准四联(80.0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荆花胃康胶丸联合标准四联组根除率(92.86%)高于荆花胃康胶丸联合双歧杆菌组(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标准四联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荆花胃康胶丸联合双歧杆菌组中医证候疗效评价、不良反应优于其他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荆花胃康胶丸联合双歧杆菌能够在根除Hp的同时,兼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不良反应少。
- 王秋明周强胡晶丁洋张声生
- 关键词:荆花胃康胶丸双歧杆菌三联活菌幽门螺杆菌根除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