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富国
- 作品数:40 被引量:116H指数:4
- 供职机构: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部软科学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哲学宗教经济管理自然科学总论更多>>
- 日本历代首相施政报告中的“教育立国”思想论析
- 2013年
- 日本能够在20世纪初跻身于世界强国行列、战后又重新崛起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成功的教育无疑是最重要的支撑。日本历代首相在国会演说中高频率强调教育问题,甚至把发展教育作为"立国之本"和对未来的"先期投资"加以定位,足以看出日本朝野尤其日本政府对教育的重视程度。本文仅就日本历代首相在国会演说即施政报告中阐述的"教育兴国"战略思想,进行史的考察。
- 刘桂萍孙岩帝张富国
- 关键词:日本首相施政报告教育立国
- 《致敬英雄》:在礼赞英雄中传播主流价值观被引量:1
- 2019年
- 习近平总书记说:“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如何在新时代使人们了解英雄、纪念英雄,传承英雄的精神呢?由中国少年儿童文化艺术基金会和黑龙江卫视联合制作的《致敬英雄》给出了答案。作为我国首档大型礼赞英雄励志节目,《致敬英雄》回溯英雄的事迹,赞美英雄的情怀,传承英雄的精神,凝聚了人心,传播了主流价值观。节目第一季共10期,于2018年9月30日至12月在黑龙江卫视播放。首播的9月30日是我国的烈士纪念日,节目选在这一天播出具有深刻意义。第一季节目聚焦方志敏、江竹筠、黄继光、王进喜、雷锋、孔繁森、黄大年、闻一多、冼星海、钱学森等十位英雄人物,向他们致敬。
- 佟玲张富国
- 关键词:主流价值观文化艺术少年儿童纪念日
- 邓小平科技思想与中国现代化被引量:1
- 2011年
- 邓小平以其杰出政治家、战略家的敏锐目光,综合考察世界发达国家现代化经验以及我国现代化建设实际,提出了一整套适合中国国情的科技思想,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现代化是中国现代化的关键"、"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科技人才思想等思想,奠定了中国现代化的理论基础,理顺了现代化各组成部分的关系,为中国现代化培养了大批科技人才,极大地促进了中国现代化的发展。
- 张玉明张富国
- 关键词:邓小平
- 技术转移:高校科技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瓶颈被引量:3
- 2014年
- 我国高校技术转移既是一个动态过程也是一个社会过程,但同时转移的技术成熟度较低,因此,只有当技术成熟度与市场成熟度匹配时才能产生合作,合作涵盖了技术和市场的各个成熟维度,相关的工作分别由大学科研院、经营性资产管理办公室、技术转移中心等相关单位负责,形成我国的高校技术转移体系框架。促进我国高校技术转移体系创新必须构建政策体系,建立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加强商业化管理以及对中试环节支持。
- 张美玲张富国
- 关键词:高校技术转移
- 运用创新思维 重新认识生产力理论
- 2002年
- 传统的劳动价值理论认为 :只有物质生产领域的活劳动才能够创造价值。随着时代的发展 ,非物质领域的活劳动也是创造价值的劳动 ,甚至可以创造出比物质生产领域更高的价值 ,这一点已逐渐被人们认识和接受。因此 ,对于生产力理论进行深入的研究 ,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在新形势下的需要 。
- 张富国
-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经济建设生产力发展创新思维生产力理论
- 岩崎与宫原“科学问题论”述评
- 2002年
- 岩崎与宫原的“科学问题论”思想 ,包括科学问题的定义、价值、状态、多样性以及科学问题提出与解决的基本过程。这些思想既不乏其启发性 ,又有其不足之处。对这些思想进行述评 ,在开展中日学术交流与探讨上是一种尝试。
- 张富国解恩泽刘东
- 关键词:多样性
- 我国农村民生建设的焦点分析被引量:2
- 2015年
- 文章通过对农村民生建设问题的探析,总结了当前农村民生建设中存在的医疗、就业、教育等方面的突出问题,并客观地分析了农村民生问题的原因,根据社会发展新变化和农村新需求,提出了加强农村民生建设的可行性对策。
- 张美玲张富国
- 关键词:农村民生建设就业教育
- 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探析被引量:1
- 2007年
- 进入21世纪以来,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迅速,日益成为高新技术产业化的主力军,而技术创新是科技型中小企业持续发展的原动力。文章深入分析了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特点,总结了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规律。
- 张富国徐立
- 关键词:技术创新
- 我国教师教育发展的问题及对策研究被引量:5
- 2015年
- 从师范教育走向教师教育体现了教育观念的根本转变,蕴含了从封闭走向开放、从单一走向多元、从职前培养走向终身发展的内涵要求。当前,我国教师教育发展在培训模式、课程教学、管理制度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需要进行综合性的教育改革。
- 穆惠涛张富国
- 关键词:师范教育教师教育教师教育一体化
- 信仰:内在形而上学的实践能力——康德《实践理性批判》中的一个根基性问题被引量:1
- 2009年
- 形而上学是人类的自然倾向。根据形而上学对象——"绝对"对于人类认识和实践活动来说是"超越"的还是"内在"的,形而上学应该被区分为"外在形而上学"和"内在形而上学"。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确立的是外在形而上学,而《实践理性批判》确立的则是内在形而上学。作为内在形而上学的自然倾向,其实践活动最终落实在"信仰"上面。信仰作为人类满足内在形而上学要求的活动,是通过信仰的实践来完成的,它不必把"信仰"变成"知识"的理论活动来完成关于"绝对"的思辨知识。在这个意义上,"信仰"的最高意义仅仅在实践理性之中,而不在理论理性之中。
- 张玉明张富国
- 关键词:信仰道德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