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振宇
- 作品数:7 被引量:61H指数:5
- 供职机构:中国地质大学资源学院构造与油气资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更多>>
- 珠穆朗玛峰北坡下侏罗统层序地层及沉积相研究被引量:17
- 1996年
- 珠穆朗玛峰北坡下侏罗统由乌垅组、康堆组和永佳组三个岩石地层单位组成。它们分别形成于碳酸盐缓坡、断陷盆地和碳酸盐台地三种不同的沉积环境,共包括6个沉积相。本区在早侏罗世经历了强烈的断陷下沉,属成熟裂谷盆地。下侏罗统含11个三级层序,3个二级层序,构成一个大的海进-海退旋回。三级层序在特提斯区具有良好的可比性,与全球海平面变化有密切联系;而二级层序与基底沉降及沉积速率变化直接相关,反映了新特提斯的演化及其两侧的板块活动。
- 史晓颖雷振宇阴家润
- 关键词:沉积相层序地层
- 松辽盆地北部中央坳陷带异常压力条件下地层水化学特征及其成岩响应被引量:6
- 2013年
- 在对松辽盆地中央坳陷带压力系统进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结合研究区大量地层水资料,通过对比,研究地层水离子组合特征及其对异常压力条件下成岩作用的响应。研究表明,异常压力环境对地质流体及成岩作用有明显影响。超压和低压均能使地层水矿化度升高,但是影响机制不同。不同压力体系水型不一样,主要发生的成岩作用也不同。超压和常压体系主要为NaHCO3型和NaCl型水,成岩作用以矿物的溶解作用为主。而低压体系主要为CaCl2型水,成岩作用以钙长石的钠长石化为主。
- 雷振宇解习农孟元林黄卫杜学斌肖丽华孟凡晋焦金鹤魏巍
- 关键词:地层水成岩作用松辽盆地
- 松辽盆地齐家古龙-三肇凹陷超压对成岩作用的影响被引量:15
- 2012年
- 松辽盆地齐家古龙-三肇凹陷青山口组以上地层发育3套明显的压力体系,其中作为勘探重点的青山口组和嫩江组泥岩超压不仅控制烃类的生成,还对相邻储层具有深远影响.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应用热解分析、X射线衍射、镜下鉴定、扫描电镜、铸体薄片鉴定等资料,研究了超压对地质流体活动及成岩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超压不仅抑制了粘土矿物转化,还抑制了烃类结构的演化.另外,成岩作用中的压实作用、胶结作用对于超压的抑制有明显的响应.超压并不能直接影响溶解作用,而是通过地质流体间接对其产生影响,主要表现为由次生孔隙产生造成的孔隙度增加.
- 雷振宇解习农孟元林黄卫杜学斌肖丽华孟凡晋焦金鹤刘文慧
- 关键词:松辽盆地超压成岩作用地层
- 歧口凹陷歧深地区古近系多层超压体系特征被引量:5
- 2010年
- 通过钻井实测储层压力、测井资料计算泥岩压力以及地震资料计算的地层压力的分析,查明了歧深地区超压体系空间展布。研究结果表明:纵向上,地层压力结构可划分为静水压力体系、上部超压体系和下部超压体系;平面上,在北大港东翼、歧口凹陷及部分板桥凹陷均显示超压,且在凹陷深部出现明显的2个超压体系;超压体系的出现不仅有效抑制了深层砂体的压实作用,而且对深部油气藏运移和聚集起到有效的控制作用。准确地识别歧深地区超压体系的展布对该区油气勘探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 毛凯楠解习农肖敦清杜学斌雷振宇
- 关键词:超压体系油气聚集古近系
- 歧深地区双超压系统发育特征及油气成藏效应被引量:2
- 2010年
- 在钻井实测储层压力(DST)、计算泥岩压力及地震资料解释的基础上,对歧深地区超压体系发育特征、分布规律和成藏效应进行了深入分析,认为歧深地区具有"三层压力结构,两个超压系统"特征。压力结构在纵向上可以划分为常压系统、上部弱超压系统和下部超压系统。超压从东营组开始出现,歧口凹陷中心超压最强,北大港东翼、歧口凹陷及板桥凹陷超压次之。双超压结构对歧深地区油气聚集有明显的控制作用,从而形成了"上油下气"分布格局,由此建立了"双压控藏"模式。
- 杜学斌祝文亮解习农陆永潮于学敏林卫兵张亮雷振宇彭伟
- 关键词:超压体系油气成藏
- 松辽盆地齐家古龙凹陷—三肇凹陷中浅层异常压力系统特征被引量:6
- 2012年
- 对研究区千余口单井建立声波时差压实曲线,利用等效深度法计算泥岩超压值,结合DST和RFT实测资料以及地震资料,综合考虑研究区沉积及构造特点,最终揭示了松辽盆地齐家古龙凹陷—三肇凹陷中浅层地层存在4套压力体系,即嫩二段以上的常压体系,嫩江组一段、二段弱超压体系,姚家组常压、低压和弱超压并存体系以及青山口组超压体系。不同层位异常压力分布范围和规模不同,其中青一段最为广泛。产生异常压力的原因复杂:超压形成主要受泥岩欠压实和油气生成控制,嫩江组末期的构造抬升作用是研究区产生异常低压的主要原因,而超压流体流动导致的压力传导作用为压力的再分布提供了有力条件。
- 雷振宇解习农黄卫杜学斌王伟王伟王维安焦金鹤
- 关键词:松辽盆地中浅层油气
- 露头层序地层研究中的几个基本问题被引量:14
- 1995年
- 以豫西中-新元古界为例,探讨日前露头层序地层学研究中存在的几个重要的问题。认为地层堆积类型转换面及沉积相序向上突然变浅的间断面是层序界面的间接标志。深切谷并非存在于所有的Ⅰ类层序界面,其产生与否主要取决于河流均衡剖面的坡度与暴露的海底地形的坡度差。此外,在露头研究中,副层序应该以沉积相序的演变及海泛而作为划分和鉴别的主要标志。
- 雷振宇周洪瑞
- 关键词:露头层序地层层序界面地层元古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