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齐旭

作品数:8 被引量:22H指数:3
供职机构: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黑龙江省科技攻关计划项目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再灌注
  • 2篇缺血
  • 2篇颅内
  • 2篇颅内静脉
  • 2篇颅内静脉窦
  • 2篇颅内静脉窦血...
  • 2篇内静脉
  • 2篇静脉
  • 2篇静脉窦
  • 2篇静脉窦血栓
  • 2篇基因
  • 2篇灌注
  • 2篇Γ-羟基丁酸
  • 1篇蛋白
  • 1篇淀粉样
  • 1篇淀粉样蛋白
  • 1篇凋亡
  • 1篇血浆
  • 1篇血浆叶酸
  • 1篇叶酸

机构

  • 8篇哈尔滨医科大...
  • 1篇哈尔滨医科大...
  • 1篇齐齐哈尔医学...

作者

  • 8篇齐旭
  • 5篇赵庆杰
  • 3篇魏成群
  • 3篇胡晓蕾
  • 2篇迟林
  • 2篇齐丹
  • 2篇郜旭
  • 2篇孟珊珊
  • 2篇徐心
  • 1篇赵敬坤
  • 1篇孙伟
  • 1篇戴文杰
  • 1篇程阅凤
  • 1篇邵明
  • 1篇郝克强
  • 1篇温世荣
  • 1篇盛莉
  • 1篇刚宝芝
  • 1篇张信英
  • 1篇董莉芹

传媒

  • 3篇医学综述
  • 2篇中国临床康复
  • 1篇中国急救医学
  • 1篇解剖学报
  • 1篇神经疾病与精...

年份

  • 2篇2014
  • 1篇2012
  • 1篇2006
  • 2篇2005
  • 1篇2004
  • 1篇2002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65例临床报告被引量:4
2014年
目的探讨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的临床和影像学特点及与预后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1年5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诊断的65例CVST患者的病因,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治疗及预后。结果 65例患者的平均年龄(33.3±11.4)岁,男女比例为1∶1.95。感染和围生期是最常见的病因(63.46%)。头痛为最常见的临床表现(80.00%),其次为肢体无力等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症状(27.69%)及癫痫发作(21.54%)。颅脑CT及磁共振成像证实静脉窦内血栓影分别为15.38%(10/65)、24.19%(15/62);显示脑实质内局部或广泛水肿缺血损害者分别为30.77%(20/65)、32.26%(20/62)。61例行磁共振静脉血管成像(MRV),有不同程度的静脉窦病变,表现为受累静脉窦狭窄或闭塞;19例进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均证实为一支或多支静脉窦狭窄或闭塞,静脉期延迟;14例行头MRV、DSA造影检查的患者,均予以证实为静脉窦血栓,两者改变基本相符。经低分子肝素抗凝、脱水降颅压等治疗后,65例患者中临床痊愈25例(38.46%),部分好转35例(53.85%),死亡5例(7.69%)。结论 CVST以进行性头痛为主要表现,可伴有神经功能缺损或癫痫发作。MRV结合腰椎穿刺检查是诊断的主要手段。抗凝及降颅压治疗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上矢状窦血栓及脑组织有大面积水肿缺血损害者预后不良。
魏成群戴文杰齐旭胡晓蕾赵庆杰
关键词:颅内静脉窦血栓磁共振静脉成像
伴有癫痫发作的颅内静脉窦血栓14例报道被引量:2
2012年
目的对伴有癫痫发作的颅内静脉窦血栓(CVST)进行临床分析,以降低误诊率,提高诊治水平。方法对我院2006年1月至2011年5月收治的14例伴有癫痫发作的CVST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患者在治疗静脉窦血栓的同时,辅以抗癫痫药物治疗。其中2例在急性期2周内死亡,病死率为14.29%,其余12例经治疗后好转出院。结论 CVST临床表现复杂多样,缺乏特异性,对合并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及头颅CT/MRI显示局部出血或缺血性梗死的高危患者可预防性应用抗癫痫药物。
魏成群齐旭胡晓蕾迟林赵庆杰
关键词:颅内静脉窦血栓癫痫
脑室内注射β淀粉样蛋白造成大鼠大脑皮层KIF家族基因表达变化被引量:1
2006年
目的探询脑室定向注射淀粉样蛋白对大鼠大脑皮层神经元驱动蛋白超家族(KIFs)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脑室定向注射淀粉样蛋白诱导大鼠产生类似阿尔茨海默病的症状。水迷宫实验验证大鼠记忆损伤程度;胆碱乙酰基转移酶(ChAT)基因的RT-PCR扩增证实大鼠大脑皮层胆碱能神经元损伤。实时荧光PCR方法检测大鼠大脑皮层神经元驱动蛋白(kinesin)、KIFlb、KIFlc、KIF3a、KIF3c与KIF4基因的表达。结果水迷宫实验与ChAT表达检测表明动物模型制备成功。实时荧光PCR结果显示,淀粉样蛋白脑室内注射造成大鼠皮层KIFs基因表达的普遍上升。结论淀粉样蛋白造成的皮层胆碱能神经元损伤很可能与其兴奋性毒性有关。
徐心孙伟盛莉齐旭董莉芹赵敬坤李芳温世荣
关键词:淀粉样蛋白实时荧光RT-PCR
大白鼠坐骨神经节段离体放射线照射后原位再植的实验研究(英文)被引量:2
2004年
背景:肢体恶性肿瘤如侵及神经干,手术切除将给患者带来肢体功能障碍。欲修复神经干,需找到符合神经再生条件的理想材料替代。目的:研究用4000cGy高能电子线一次照射的大白鼠坐骨神经离体节段(10.0mm)原位再植后神经再生的可能性。设计:随机对照研究。地点和对象:本实验在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一和第三临床医学院完成,实验对象为30只Wistar雌性大白鼠(由哈医大动物实验中心提供)。干预:将Wistar雌性大白鼠30只按随机数字表分成A组(单纯手术组)、B组(放射手术组)和C组(正常对照组),A,B组术后分别于7,14,21,28,35,42,49,56,63和70d观察测量各项指标,与C组(常规饲养1周)进行对照。主要观察指标:骨神经功能恢复(SFI)、电生理指标和组织学观察。结果:4000cGy放射线对神经组织有严重损伤。A,B两组光镜下和大体所见无明显差异,均于术后8~9周,呈现神经再生轴索形态良好,功能有一定程度恢复;两组计量资料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10),除SFI外,各项指标均于术后一段时间达到C组均值水平。结论:经4000cGy高能电子线一次照射10mm大白鼠坐骨神经离体节段,原位再植不妨碍神经再生的速度和质量。
邵明齐旭张信英郝克强
关键词:大白鼠放射线照射肢体恶性肿瘤
典型脊髓蛛网膜下腔出血1例报告
2002年
女患,61岁,患者于2002年3月8日下午在咳嗽后突然出现颈及双肩背部疼痛,继而出现头痛,疼痛剧烈持续不缓解,并伴有双下肢无力感、二便失禁,病程中无恶心呕吐,无意识障碍,头CT及MRI无著征.
齐旭程阅凤徐心
关键词:CTMRI病例报告
脑梗死患者血浆叶酸和维生素B_(12)与同型半胱氨酸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1
2014年
目的观察脑梗死患者血浆叶酸和维生素B12(VitB12)与同型半胱氨酸(Hcy)的相关性。方法检测243例脑梗死患者血浆叶酸、VitB12、Hcy水平,并根据叶酸水平将Hcy分为低于正常组(A组)、正常偏低组(B组)和偏高组(C组),比较叶酸与Hcy的相关性;同样,根据VitB12水平再将Hcy分为A、B、C三组,比较两者相关性。结果叶酸A、B、C三组之间Hcy水平两两比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样,VitB12三组比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cy与叶酸和VitB12相关系数rs分别为-0.560,P=0.00和-0.302,P=0.00。149例高Hcy(>16 mmol/L)患者中,叶酸和VitB12水平都在A组和B组的占73%(108例),都在C组的占4%(6例)。叶酸水平在A组和B组,而VitB12在C组的占11%(17例);VitB12水平在A组和B组,而叶酸在C组的占12%(18例)。结论叶酸或VitB12的绝对缺乏或相对缺乏是高Hcy血症的重要原因。叶酸和VitB12水平与Hcy水平均呈负相关,且与叶酸的相关性强于VitB12,但在部分人群中其相关性可能存在差异。
迟林胡晓蕾齐旭刚宝芝魏成群赵庆杰
关键词:脑梗死同型半胱氨酸叶酸维生素B12
γ-羟基丁酸对脑缺血再灌注后海马区γ-氨基丁酸及其A型受体α_1亚型的影响被引量:9
2005年
目的:观察γ-羟基丁酸对局部脑缺血再灌注大鼠海马CA1区γ-氨基丁酸及氨基丁酸A型受体α1亚型的影响,探讨其脑保护作用机制。方法:实验于2004-05-01/10-30在哈尔滨医科大学形态学实验中心完成。选用健康成年雄性Wistar大鼠6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n=10)、模型组(n=25)、治疗组(n=25),模型组和治疗组又各分5个时间点:即缺血1h再灌注1.5h,3h,6h,12h,24h,每个时间点5只。采用大脑中动脉拴线法,建立大鼠局部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假手术组仅暴露颈内动脉,不阻断血流,24h后断头取脑。治疗组于再灌注前10min给予γ-羟基丁酸钠(GHBA)3.5mL/kg腹腔注射。模型组和治疗组分别于缺血1h再灌注1.5h,3h,6h,12h,24h,各取5只大鼠处死,断头取脑,置于40g/L多聚甲醛中固定,常规石蜡包埋,行5μm厚连续冠状切,用于苏木精-伊红染色及免疫组化检测。比较分析各组在不同时间点的γ-氨基丁酸能神经元及氨基丁酸A受体α1亚型阳性细胞数。结果:纳入动物共60只,手术过程及术后因麻醉过深、失血过多等原因,模型组死亡2只,治疗组死亡3只,进入结果分析11组共55只。①苏木精-伊红染色光镜观察结果:假手术组形态学改变不明显。模型组缺血区淡染,细胞数明显减少,但结构尚存,缺血周边细胞体积缩小,胞膜皱缩,核固缩深染,细胞间隙增大,海马区变化尤为显著。治疗组较模型组细胞数增多,细胞损害较轻。②海马CA1区γ-氨基丁酸能神经元免疫组化阳性细胞数: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与治疗组中缺血1h再灌注1.5h,3h,6h,12h,24h海马CA1区γ-氨基丁酸阳性神经元数量明显减少(P<0.05),治疗组缺血1h再灌注6h及以后各组均显著高于相应模型组(P<0.05)。③海马CA1区氨基丁酸A受体α1亚型免疫组化阳性细胞数: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治疗组在中缺血1h再灌注12h及以后各组海马CA1区氨基丁酸A受体α1亚型免疫组化阳性细胞数明显�
赵庆杰齐丹孟珊珊郜旭齐旭
关键词:脑缺血受体GABA-A
γ-羟基丁酸对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神经细胞凋亡及相关基因Bcl-2、Bax表达的影响被引量:3
2005年
目的探讨γ-羟基丁酸(GHBA)对缺血/再灌注神经细胞凋亡及相关基因Bcl-2、Bax表达的影响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大鼠局灶性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大脑中动脉阻塞1h,分别于再灌注后1.5、3、6、12、24、48、72h,用原位末端缺口标记法(TUNEL)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假手术组、生理盐水组和GHBA组海马区的凋亡细胞、Bcl-2、Bax的表达。结果与生理盐水组比较,GHBA组细胞凋亡显著减少(P<0.05),Bcl-2表达增多,Bax表达减少,且Bcl-2/Bax的比率上调(P<0.05)。结论GHBA可能通过增加Bcl-2表达、抑制Bax表达,抑制神经细胞凋亡,并可影响Bcl-2、Bax的平衡。
孟珊珊赵庆杰齐丹郜旭齐旭
关键词:Γ-羟基丁酸凋亡相关基因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