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羽

作品数:52 被引量:206H指数:8
供职机构:延安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陕西省教育厅科研计划项目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延安市科学技术研究与发展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文化科学一般工业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44篇期刊文章
  • 4篇专利
  • 2篇学位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34篇环境科学与工...
  • 11篇化学工程
  • 3篇一般工业技术
  • 2篇文化科学
  • 2篇理学
  • 1篇机械工程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5篇废水
  • 9篇污泥
  • 8篇降解
  • 7篇溶胶
  • 7篇活性炭
  • 6篇溶胶-凝胶法
  • 6篇固定化
  • 5篇氧化硅
  • 5篇煤化工
  • 5篇煤化工废水
  • 5篇兰炭
  • 5篇兰炭废水
  • 5篇化工废水
  • 5篇二氧化硅
  • 4篇污泥活性
  • 4篇污泥活性炭
  • 4篇细胞
  • 4篇活细胞
  • 3篇毒性
  • 3篇遗传毒性

机构

  • 34篇延安大学
  • 14篇西安建筑科技...
  • 5篇西安工程大学
  • 4篇北京理工大学
  • 4篇西安工程科技...
  • 2篇西安交通大学
  • 1篇齐齐哈尔大学
  • 1篇北海职业学院

作者

  • 51篇刘羽
  • 14篇牛志睿
  • 11篇刘永军
  • 8篇张建民
  • 7篇山宝琴
  • 4篇刘喆
  • 4篇张爱宁
  • 4篇周璐
  • 3篇陈杰瑢
  • 3篇张永涛
  • 3篇卿春霞
  • 3篇杨靖
  • 2篇吴东兵
  • 2篇李大海
  • 2篇辛宝平
  • 2篇袁旭华
  • 2篇刘静
  • 2篇黄华
  • 2篇侯思宇
  • 1篇刘继青

传媒

  • 6篇延安大学学报...
  • 5篇环境科学学报
  • 4篇环境污染与防...
  • 3篇过滤与分离
  • 3篇山东化工
  • 3篇水处理技术
  • 3篇陕西科技大学...
  • 2篇工业用水与废...
  • 2篇环境工程学报
  • 2篇延安职业技术...
  • 1篇无机化学学报
  • 1篇机械设计与制...
  • 1篇广州化工
  • 1篇纺织高校基础...
  • 1篇环境卫生工程
  • 1篇西安工程科技...
  • 1篇环境科学与管...
  • 1篇西安工业大学...
  • 1篇陕西教育(高...
  • 1篇环境科技

年份

  • 1篇2024
  • 2篇2023
  • 1篇2022
  • 4篇2021
  • 3篇2019
  • 5篇2018
  • 4篇2017
  • 8篇2016
  • 3篇2015
  • 3篇2014
  • 1篇2013
  • 2篇2012
  • 3篇2010
  • 3篇2009
  • 2篇2008
  • 3篇2007
  • 3篇2006
5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4种酚类物质对蚕豆根尖细胞的遗传毒性研究被引量:6
2019年
通过蚕豆根尖微核实验来研究废水中4种常见酚类物质苯酚、对苯二酚、对甲酚、2,4-二硝基酚的遗传毒性,进一步研究在不同浓度酚类诱导下,细胞微核率与脂质过氧化作用之间的关系。实验结果表明,在4种酚诱导作用下,蚕豆根尖细胞的有丝分裂指数明显下降,细胞微核率呈现先增大后降低的趋势,苯酚和对甲酚质量浓度为20mg/L时,最大微核率分别为23.14‰和19.26‰,对苯二酚和2,4-二硝基酚质量浓度为50 mg/L时,最大微核率分别为28.75‰和20.14‰。在不同浓度的酚类物质诱导下,细胞微核率的变化和脂质过氧化作用呈明显的正相关关系。
刘羽罗瑭秋琦张亮范飞飞
关键词:酚类化合物微核实验遗传毒性
兰炭废水中有机污染物的去除规律及喹啉类有机物生物转化特征研究
兰炭产业是煤基能源化工行业的新兴及重要组成部分。兰炭废水水质复杂、有机污染物浓度高且种类繁多,其中苯酚、萘、菲、喹啉、芘、苯并[a]芘等为典型代表,这些物质可生化性差、危害大,不仅对微生物产生严重的抑制作用,还对人体健康...
刘羽
关键词:兰炭废水喹啉
兰炭废水中酚类有机物的去除及遗传毒性分析被引量:7
2017年
采用"物化-生化"组合处理工艺对兰炭废水中酚类物质的去除效果进行研究,并通过蚕豆根尖微核实验对各处理单元出水的综合遗传毒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酚类物质有明显的遗传毒性和细胞毒性,可通过蚕豆根尖微核实验进行检测(酚类适宜质量浓度为1~50 mg/L);兰炭废水中检测到的13种酚类物质的总质量浓度为3 350mg/L,90%以上在预处理阶段去除,经生化处理及深度处理后几乎全部去除。混凝沉淀处理单元的出水仍然有明显致突变性,但是经过吸附处理后的出水能够满足安全要求。
周璐刘永军段婧琦刘羽
关键词:兰炭废水酚类物质去除率遗传毒性
城市污水处理厂剩余污泥制备活性炭的研究被引量:8
2015年
以污水处理厂剩余污泥为原料,以KOH为活化剂采用化学活化法制备污泥活性炭。研究了碳化时间、碳化温度及活化剂浓度等条件对污泥活性炭碘吸附值和产率的影响。通过正交实验确定了污泥活性炭的最佳制备条件。结果表明,以碘吸附值作为主要评价指标,制备条件对污泥活性炭的碘吸附值影响大小的顺序为:炭化时间>活化剂浓度>炭化温度。制备污泥活性炭的最佳工艺组合为炭化温度400℃,炭化时间40 min,活化剂浓度为0.3 mol/L,污泥活性炭的碘值为308.7 mg/g。
姚志恒刘羽牛志睿张雅琪符策伟任俊禄
关键词:污泥活性炭碘吸附值化学活化法
生物还原-化学沉淀耦合反应制备纳米硫化镉和硫化铅被引量:2
2009年
本文应用生物还原.化学沉淀耦合反应成功制备了高纯纳米硫化镉和硫化铅,EDTA(Ethylelle Diamine Tetraacetic Acid)的加入为高浓度金属离子条件下的生物制备提供了保证。研究表明.在0.0125~O.0375mol·L^-1的较低浓度范围内镉浓度增加促进了硫酸根的生物还原和硫化镉的生物制备:但0.05mol·L^-1的高浓度镉则抑制了SRB的生物活性并降低了硫化镉的生成量。随着厌氧还原反应的进行,微溶的白色硫酸铅沉淀逐渐转化为不溶的黑色硫化铅沉淀,导致纳米硫化铅的生成。硫化镉微球的一次粒子约为10-20nm.二次粒子平均粒径400nm,PAM(polyacrylamidel的加入使得二次粒子分布更为均匀。硫化铅微粒二次粒子约为40nm,PAM的加入没有改变粒子大小.但使得粒子形态由球形变为方形。生物还原一化学沉淀耦合反应对于金属硫化物的制备具有一定的普适性,因而显示出良好的应用前景。
辛宝平魏军郭磊陈岗刘羽陈实吴锋
关键词:PBS生物还原纳米微粒
污泥基活性炭制备及影响因素研究被引量:3
2014年
介绍了目前污水厂污泥制备污泥基活性炭的方法及其研究现状,并分析了制备过程中对活性炭性能具有重要影响的制备因素。提出了几种提高污泥活性炭质量的方法:不同来源、不同性质的污泥复合利用;不同活化剂相互复配使用;添加催化剂、聚合物及生物质等改性物。
牛志睿刘羽郭博李大海朱延强
关键词:污泥活性炭活化
一种基于活细胞固定化技术的煤化工废水深度处理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活细胞固定化技术的煤化工废水深度处理方法,内容包括:(1)废水来源为经过了除油、脱酚、吹氨等预处理及厌氧消化和好氧生化处理后的煤化工废水,废水水质不达标,仍有多环芳烃、含氮杂环等难降解物质存在。(2)...
刘羽刘永军刘静刘喆张爱宁徐芳
固定化芽孢杆菌的制备及苯酚降解性能研究
2024年
酚类物质被广泛应用于石油化工、焦化、塑料等领域,含酚废水易对生态环境造成潜在风险。本研究采用海藻酸钠(SA)及聚乙烯醇(PVA)对芽孢杆菌(Bacillus sp.)进行固定化包埋,考察固定化菌的机械性能及对苯酚的降解效果。研究结果表明,普通包埋法添加3%SA+8%PVA和5%SA+4%PVA的固定化菌球降解性能较好,300 mg/L苯酚19 h的去除率达到97.27%和98.54%,菌球机械强度较弱,可重复利用3次。反复冻融法制备的固定化菌块的机械强度明显增强,可循环利用30次,同时降解速度逐渐加快,在第30次循环利用中6 h内可以将300 mg/L的苯酚全部降解,本研究可为固定化微生物的制备技术和酚类物质降解提供理论支撑。
滕木兰刘羽范飞飞余强赵悦杨平超王梦雨
关键词:固定化芽孢杆菌苯酚
延安市宝塔区饮用山泉水水质分析被引量:4
2012年
生活饮用水的水质卫生直接影响着当地居民的健康状况。目前延安市的部分城市居民及相当比例的农村居民以居住地的山泉水及地下水为生活饮用水。以宝塔区为调查点,随机抽取7个山泉饮用水取水点作为水质采样点,采集双份水样并检测16项水质指标,按照国家《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GB/T5750-2006及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进行检测分析和评价。结果表明各个点的山泉饮用水综合指标合格率较高,水质较好,主要超标指标为总大肠菌群及菌落总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山泉饮用水水源地的相关保护建议。
高彩虹刘春莉宜慧刘羽
关键词:水质分析
响应面法优化石油降解菌性能的研究被引量:5
2016年
从延长油田石油污染土壤中筛选出4株能以原油为唯一碳源生长的细菌单菌株,鉴定其优势菌株YC-2为枯草芽孢杆菌;利用响应面法进行实验设计,选定培养温度、p H值、氮磷比以及盐度为影响因素,对原油含量为0.5%的培养基进行YC-2菌株降解工艺优化,得到了原油降解率与4种因素之间的非线性回归方程,确定了降解原油的最优工艺条件:培养温度28℃;p H值6.5,氮磷比5.2∶1,盐度0.45%。在最优条件下,预测降解率为53.9%,实验验证值为52.5%,结果显示,建立的模型具有较高的精度。
牛志睿山宝琴刘羽李卓珏赵姣姣庞康张咪
关键词:石油降解菌降解率响应面法
共6页<123456>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