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动脉瘤
  • 3篇颅内
  • 2篇血管
  • 2篇栓塞
  • 2篇栓塞术
  • 2篇颅内动脉
  • 2篇颅内动脉瘤
  • 2篇介入
  • 1篇蛋壳
  • 1篇多普勒超声
  • 1篇心肌
  • 1篇心肌梗死
  • 1篇血管内栓塞
  • 1篇血管内栓塞术
  • 1篇血管造影
  • 1篇血管造影术
  • 1篇造影
  • 1篇造影术
  • 1篇融合技术
  • 1篇容积

机构

  • 5篇广东省梅州市...

作者

  • 5篇林宇佳
  • 3篇廖政贤
  • 3篇谢锋
  • 3篇张文
  • 3篇张国栋
  • 2篇张又红
  • 2篇吴兴华
  • 2篇刘醒

传媒

  • 1篇河北医药
  • 1篇中华放射学杂...
  • 1篇实用医学杂志
  • 1篇医学影像学杂...
  • 1篇中国医药科学

年份

  • 2篇2024
  • 1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7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双容积图像融合技术在颅内动脉瘤介入血管内栓塞术中的作用被引量:19
2017年
目的:探讨双容积图像融合技术在颅内动脉瘤介入血管内栓塞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梅州市人民医院介入手术室2016年1-6月46例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患者,栓塞前均行2D-DSA及3D-DSA检查,确定责任动脉瘤后行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术者认为栓塞满意后即刻行3D-DSA复查,应用数字减影三维重建技术中的双容积图像融合技术在AW(Advantage Workstation;GE Medical System)后处理工作站进行图像融合,评价动脉瘤栓塞的效果。结果:46例患者共发现52枚动脉瘤(4例为多发动脉瘤),均顺利进行介入栓塞术(其中38枚动脉瘤单纯行弹簧圈栓塞,14枚动脉瘤在支架或球囊辅助下栓塞),均在AW后处理工作站上完成图像融合,在融合图像的46例患者中:30例动脉瘤内无造影剂充填,10例瘤颈处见造影剂显影,瘤体部无造影剂显影,6例瘤体内见造影剂显影。结论:根据双容积图像融合技术来评估动脉瘤栓塞术后的残留情况来判断弹簧圈栓塞的致密程度及残留瘤腔大小,有助于术者判断动脉瘤栓塞术后是否继续进行栓塞或指导下一步的治疗方案,并且为以后的术后随访复查提供重要信息。
林宇佳张国栋廖政贤谢锋张文吴兴华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
3D-CTA与3D-DSA对颅内小动脉瘤诊断价值比较被引量:19
2018年
目的探讨三维螺旋CT血管成像(3D-CTA)与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DSA)对颅内小动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收治的30例颅内小动脉瘤破裂导致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的头颅3D-CTA及3D-DSA图像,3D-CTA图像及3D-DSA图像均由1名副高以上影像诊断医师及1名高年资神经介入医师进行阅读判断,以外科开颅夹闭或血管介入手术确诊为标准,对比分析二种检查手段对不同位置、不同大小的颅内小动脉瘤的检出的准确性。结果 30例患者共发现35枚小动脉瘤(26例为单发,3例为2个小动脉瘤,1例为3个小动脉瘤),CTA共检出30枚,准确率85.7%,漏诊5枚,假阴性率(漏诊率)14.3%,假阳性4个,误诊率为10.3%;DSA共检出35枚,准确率100%,假阴性率(漏诊率)0,假阳性1个,误诊率2.7%。其中CTA漏诊的小动脉瘤中3枚直径为≤3 mm的微小动脉瘤(颈内动脉1枚,小脑后下1枚,后交通1枚);2枚直径3~5 mm(颈内动脉1枚,前交通1枚)。3D-CTA与3D-DSA对小动脉瘤(3 mm^5 mm)的检出率分别为93.3%和100%,2组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微小动脉瘤(≤3 mm)的检出率分别为62.5%和100%,2组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颅内小动脉瘤(3 mm^5 mm)的诊断,3D-CTA是无创、快速及安全可靠的首选影像学检查手段,但对于颅内微小动脉瘤(≤3 mm)的诊断上漏诊率及误诊率较高;而3D-DSA对颅内小动脉瘤的诊断准确性明显高于3D-CTA,并且3D-DSA可以为临床下一步治疗小动脉瘤提供更多的信息。
林宇佳廖政贤谢锋张国栋张文吴丽丽
关键词:微小动脉瘤
ADNEX模型联合三维能量多普勒超声鉴别卵巢肿瘤良恶性的价值
2024年
目的探讨评估不同附件肿瘤(ADNEX)模型联合三维能量多普勒超声(3D-PDUS)鉴别卵巢肿瘤良恶性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22年10月至2023年6月于梅州市人民医院接受手术治疗并于术前进行过二维及三维超声检查的64例卵巢肿瘤患者的67个肿块,根据病理学分为良性组(40个)和恶性组(27个),分别进行ADNEX模型分析;比较良恶性卵巢肿瘤组间的3D-PDUS血流参数差异,筛选有意义的指标,并据此对ADNEX模型的诊断结果进行升级或降级;分别绘制ADNEX模型及联合3D-PDUS后诊断卵巢肿瘤的ROC曲线,比较ADNEX模型及联合3D-PDUS诊断卵巢肿瘤良恶性的价值。结果恶性组3D-PDUS的血管指数(VI)及血管-血流指数(VFI)值均高于良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VI及VFI值对卵巢肿瘤的分级进行调整后,病理性质为良性的卵巢肿瘤中有8个被正确下调为良性,2个被错误上调为恶性;病理为恶性的卵巢肿瘤中有2个被错误下调为良性,1个被正确上调为恶性。ADNEX模型的AUC值为0.751(95%CI:0.631~0.871),敏感度为85.2%,特异度为65.0%,阳性预测值为62.2%,阴性预测值为86.7%;联合3D-PDUS后,AUC值为0.826(95%CI:0.719~0.932),敏感度为85.2%,特异度为80.0%,阳性预测值为74.2%,阴性预测值为88.9%,除敏感度外,各项诊断指标均有所提高。结论ADNEX模型联合3D-PDUS技术能更好地鉴别卵巢肿瘤的良恶性,在不降低敏感度的情况下,提升诊断特异度。
刘醒张又红林宇佳
关键词:三维能量多普勒超声卵巢肿瘤
双容积重建技术在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中的应用价值被引量:8
2019年
目的探讨双容积重建技术(DVRT)在颅内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栓塞术中的作用。方法选取2017年1至12月神经外科收治的动脉瘤破裂蛛网膜下腔出血,并在介入手术室行全脑血管造影术及颅内动脉瘤介入血管内栓塞术的患者96例,共115枚动脉瘤。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8例。对照组根据栓塞前2D-DSA造影及3D-DSA重建结果,选取最佳工作体位,充分暴露动脉瘤的瘤颈、瘤体,行动脉瘤介入血管内栓塞术。术者根据2D-DSA造影图像显示栓塞致密后结束手术。观察组患者在术者认为动脉瘤栓塞致密后,运用3D-DSA重建的数据进行双容积重组成像,根据重组图像判断动脉瘤栓塞的致密程度来调整手术方案,使动脉瘤完全致密栓塞。2组患者手术均有一组副主任医师职称以上医师完成。两组患者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χ2检验;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2组患者性别、年龄、血糖、血压指标及脑动脉粥样硬化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动脉瘤部位、大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0.148,0.774,P值分别为0.929,0.942);2组患者的对比剂用量、手术费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0.769,0.225,P值均>0.05);观察组患者接受的射线剂量及手术时间分别为(479.81±51.21)mGy、(103.52±10.18)min,对照组分别为(511.95±53.26)mGy、(114.60±9.51)min,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376,-2.516,P值均P<0.05)。观察组患者术中动脉瘤发生再次破裂1例,对照组4例;观察组无发生血栓者,对照组3例,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11.748、4.256,P值均<0.05);观察组术后无脑梗死发生,1例动脉瘤复发;对照组4例脑梗死,3例动脉瘤复发,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5.719、10.811,P值均<0.05)。结论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采用DVRT,能够清晰显示动脉瘤栓塞的效果及与周�
林宇佳廖政贤谢锋张国栋张文黄天良吴兴华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蛛网膜下腔出血
心肌梗死致心肌“蛋壳样”弧形钙化并室壁瘤1例
2024年
患者,男,61岁。主诉:“胸痛5天”入院。患者于5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胸闷痛,位于心前区,呈压榨性疼痛,持续1 h左右,曾至当地医院就诊,期间出现恶性心律失常,予电除颤等对症治疗后症状有所好转。入院后胸部X线片检查见心影重叠区钙化影(图1)。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提示:左心室壁弥漫性回声增强,后方回声明显衰减,后方心腔显示不清,室间隔变薄,除基底段运动稍好外,余左心室壁运动普遍明显减弱近消失,搏幅平直;左心室收缩功能:EF:9%;FS:4%(图2A,2B);考虑冠心病并心梗超声改变(心肌严重纤维化?),左心室收缩功能显著下降。24 h动态心电图提示:高侧壁心肌梗死。结合患者临床症状及相关检查,临床诊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急性冠脉状动综合征。
刘醒林宇佳张又红
关键词:心肌梗死室壁瘤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