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辉

作品数:8 被引量:1H指数:1
供职机构:山西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山西省自然科学基金山西省回国留学人员科研经费资助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理学医药卫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专利
  • 2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3篇理学
  • 1篇医药卫生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3篇引物
  • 3篇核酸
  • 3篇CU
  • 3篇病毒
  • 2篇电化学
  • 2篇新型冠状病毒
  • 2篇循环伏安
  • 2篇循环伏安法
  • 2篇冠状
  • 2篇冠状病毒
  • 2篇伏安法
  • 2篇BSA
  • 2篇变异位点
  • 2篇变异株
  • 1篇蛋白
  • 1篇电化学阻抗
  • 1篇电化学阻抗谱
  • 1篇电极
  • 1篇阴性
  • 1篇阴性对照

机构

  • 7篇山西大学

作者

  • 7篇张辉
  • 3篇李建国
  • 3篇吴长新
  • 2篇田燕妮
  • 1篇秦雪梅
  • 1篇刘月涛
  • 1篇李丽
  • 1篇杨斌盛

传媒

  • 1篇分析测试学报
  • 1篇化学研究
  • 1篇第十一届全国...

年份

  • 1篇2023
  • 3篇2022
  • 3篇2011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一种鉴定新型冠状病毒Gamma变异株的qRT-PCR方法
本发明属于生物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鉴定新型冠状病毒Gamma变异株的qRT‑PCR方法。本方法为提升检测灵敏度和特异性,引入TaqMan探针;为降低成本,将2对引物改为1对半引物,即:2条上游引物分别靶向突变位点和原始...
李建国成瑞玲张佳蕾路哲张辉陈佩蓉吴长新
文献传递
ApoCopC与Cu( Ⅱ)、Cu(Ⅰ)相互作用的表面电化学研究
张辉郑晓艳田燕妮杨斌盛
关键词:铜离子表面电化学
牛血清白蛋白与Cu(Ⅱ)、Cu(Ⅰ)相互作用的表面电化学研究
2011年
采用循环伏安法,研究了牛血清白蛋白(BSA)吸附到玻碳电极上构成的BSA修饰电极.考察了铜离子在BSA修饰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结果表明,Cu(Ⅱ)、Cu(Ⅰ)通过非疏水(静电或者共价)作用与电极表面的BSA结合,Cu^(2+)在BSA修饰电极上与BSA的结合能力比Cu^+与BSA的结合能力强,使用该方法探究蛋白与金属离子、小分子的作用是可行的.
张辉李丽田燕妮
关键词:BSACU(I)玻碳电极循环伏安法
一种检测新冠病毒核酸的多重荧光定量PCR方法
本发明属于生物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检测新冠病毒核酸的多重荧光定量PCR方法。本发明技术体系由分别针对新冠病毒ORF1ab和N基因的两对引物探针组成,其中每对引物探针由上游引物、下游引物和TaqMan探针组成。其中靶向新...
李建国高泽峰张佳蕾路哲张辉陈佩蓉吴长新
文献传递
一种鉴定新型冠状病毒Omicron变异株BA-2分枝的qRT-PCR方法
本发明属于生物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鉴定新型冠状病毒Omicron变异株BA‑2分枝的qRT‑PCR方法。本方法为提升检测灵敏度和特异性,引入TaqMan探针;为降低成本,将2对引物改为1对半引物,即:2条上游引物分别靶...
李建国成瑞玲牛嘉慧高泽峰夏娟张佳蕾张辉路哲陈佩蓉张雅卓吴长新
文献传递
肠道菌群孵育技术及其在中药分析中的应用研究进展被引量:1
2023年
近年来,肠道菌群作为隐形器官成为研究机体代谢和疾病治疗的新热点,在中药分析中也受到广泛关注。中药口服后部分原型成分经肠道菌群转化为药效更强的物质,肠道菌群被认为是解释口服生物利用度低的中药成分在体内仍能发挥强大药理作用的关键突破口。该文总结了传统的肠道菌群孵育技术与新兴的类肠道模型,并对肠道菌群孵育技术在中药分析中的应用进行了介绍。其中传统肠道菌群孵育技术已广泛应用于中药分析与成分的生物转化领域,但后者的应用研究较少。这些新兴技术的发展为中药分析提供了新的方向,或可进一步挖掘菌群与中药作用的新机制。该技术与中医药研究的结合有益于指导中医临床合理用药,推动中药新药研发等,对提升中医药国际认可度有重要意义。
崔晓静张辉张辉刘月涛
关键词:中药分析生物转化
CopC、BSA与Cu(Ⅱ)、Cu(Ⅰ)、Cd(Ⅱ)、Ag(Ⅰ)相互作用的电化学研究
铜是生物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然而过量铜对生物体是十分有害的。CopC作为一种小分子铜蛋白,在维持生物体内铜的动态平衡调节方面起着重要作用。CopC蛋白具有Cu2+和Cu+结合位点,位于蛋白内疏水桶的两端。CopC在铜离...
张辉
关键词:BSA循环伏安法电化学阻抗谱
文献传递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