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乳腺
  • 2篇乳腺癌
  • 2篇细胞
  • 2篇腺癌
  • 1篇导管
  • 1篇导管内
  • 1篇导管内乳头状...
  • 1篇凋亡
  • 1篇阴性
  • 1篇阴性乳腺癌
  • 1篇增敏
  • 1篇增敏作用
  • 1篇增殖
  • 1篇乳头
  • 1篇乳头状
  • 1篇乳头状瘤
  • 1篇乳腺癌细胞
  • 1篇乳腺导管
  • 1篇乳腺导管内
  • 1篇乳腺导管内乳...

机构

  • 4篇郑州大学第三...
  • 1篇郑州大学

作者

  • 4篇李阳
  • 3篇贾国丛
  • 3篇陈雨婷
  • 1篇王阳
  • 1篇黄岩
  • 1篇杨红星
  • 1篇王尧河
  • 1篇常庆龙
  • 1篇李远哲

传媒

  • 1篇山东医药
  • 1篇中国普通外科...
  • 1篇中华肿瘤防治...
  • 1篇中文科技期刊...

年份

  • 1篇2021
  • 3篇2017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西黄丸对肾母细胞瘤增殖、凋亡的影响及机制探讨被引量:7
2017年
目的观察西黄丸对肾母细胞瘤细胞增殖、凋亡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收集临床确诊为肾母细胞瘤患者的术中癌组织切块,进行原代培养,取处于对数生长期的肾母细胞瘤细胞,分为高、中、低浓度组及对照组。高、中、低浓度组分别加入4、2、1 mg/m L的西黄丸浸提液,对照组加入相同剂量的培养基。采用MTS法测定各组细胞增殖抑制率,流式细胞仪测定各组细胞瘤凋亡率,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各组细胞中B细胞淋巴瘤因子-2(Bcl-2)和Bcl-2相关X蛋白(Bax)的表达。结果高、中、低浓度组细胞增殖抑制率均高于对照组,且浓度较高组的细胞增殖抑制率较高(P均<0.05)。高、中、低浓度组细胞凋亡率均高于对照组,且浓度较高组的细胞凋亡率较高(P均<0.05)。高、中、低浓度组Bax蛋白相对表达量均高于对照组,且浓度较高组的Bax蛋白相对表达量较高(P均<0.05)。高、中、低浓度组Bcl-2蛋白相对表达量均低于对照组,且浓度较高组的Bcl-2蛋白相对表达量较低(P均<0.05)。结论西黄丸可以抑制肾母细胞瘤的增殖并诱导其凋亡,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促进Bax蛋白表达、抑制Bcl-2蛋白表达有关。
黄岩王贺义李远哲李阳
关键词:西黄丸肾母细胞瘤细胞增殖细胞凋亡
组织瓣成型术在乳腺区段切除术即刻修复中的应用价值
2021年
探讨组织瓣成形术在修复乳腺区段切除术局部缺损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80例2017年1月至2020年6月入住我院乳腺外科行区段切除术的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中是否行组织瓣成型术分为实验组(行区段切除术和组织瓣成型术)和对照组(仅行区段切除术),对两组患者的各项临床指标、乳房美容效果及患者满意度等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两组患者在术中出血量、引流条放置时间、乳房美容效果及患者满意度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乳房区段切除术后加做组织瓣成型术会增加术中出血风险及延长引流条放置时间,但不会延长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也不会增加术后并发症,而且在乳房美容效果及患者满意度方面有明显优越性,所以组织瓣成型术在乳腺区段切除术即刻修复中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刘艺萌贾国丛刘莉李阳陈雨婷
关键词: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乳腺区段切除术
维生素C对乳腺癌细胞紫杉醇化疗的增敏作用被引量:3
2017年
目的:探讨维生素C(VitC)对乳腺癌细胞紫杉醇(PTX)化疗的增敏作用及机制。方法:分别将VitC与PTX单独或联合作用原代培养的人乳腺癌细胞后,用MTS法、流式细胞仪、Westernblot检测细胞的增殖、凋亡以及caspase-3与Bcl-2的表达。结果:单独用药时,VitC对乳腺癌细胞的IC_(50)为2.5mmol/L,PTX为8.6nmol/L,但联合1mmol/L的VitC后,PTX对乳腺癌细胞的IC_(50)为2.8nmol/L;VitC单用有一定的促乳腺癌细胞凋亡作用,PTX与VitC联用后的促乳腺癌细胞凋亡作用明显大于PTX单用,且随着VitC浓度的增加而增强(均P<0.05);PTX单独作用后,乳腺癌细胞caspase-3的表达上调,Bcl-2的表达下调,联合VitC后该作用更加明显,且随VitC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均P<0.05)。结论:VitC可提高乳腺癌细胞PTX化疗的敏感性,该作用可能与其进一步提高caspase-3、降低Bcl-2的表达有关。
贾国丛李阳王尧河常庆龙陈雨婷支慧娟
关键词:乳腺肿瘤紫杉酚抗坏血酸
临床触诊阴性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及分子分型研究被引量:3
2017年
目的临床触诊阴性乳腺癌(nonpalpable breast cancer,NPBC)指经体格检查不能触及明显肿块,仅通过辅助检查发现病灶,并经病理检查确诊的乳腺癌。其临床病理特征和分子分型特点尚不明确。本研究旨在探讨NPBC的临床病理特征和分子分型。方法选取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乳腺外科2012-01-01-2017-07-31收治的69例NPBC患者作为N组,肿瘤分期为Tis和T1期;选取同期372例可触及肿块乳腺癌(palpable breast cancer,PBC)患者作为P组,肿瘤分期为T1期。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临床病理资料,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比较N组与P组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发现,在病理类型、淋巴结转移、Ki-67表达和分子分型等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值<0.05。N组导管内癌比率较P组更高(31.9%vs 14.8%),χ2=13.129,P=0.001;P组较N组更易出现淋巴结转移(25.3%vs 11.6%)和Ki-67高表达(72.3%vs 55.1%),χ2值分别为6.122和8.178,P值分别为0.019和0.005;当两组病例的分子分型均为Luminal类型时,N组中Luminal A型比率较P组更高(45.8%vs 29.9%),χ2=5.585,P=0.022。而在组织学分级、ER、PR和HER-2表达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值>0.05。结论 NPBC更易出现导管内癌的病理类型、Luminal A型的分子分型;PBC较NPBC更易出现淋巴结转移、Ki-67高表达,且具有更高的转移潜能和增殖活性。NPBC与PBC的生物学特性有很大差异,有待扩大样本进一步研究。
贾国丛陈雨婷王阳杨红星李阳支慧娟
关键词:乳腺癌触诊阴性临床病理特征分子分型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