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钦华
- 作品数:8 被引量:60H指数:5
- 供职机构:邯郸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职工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河北省医学科学研究重点课题邯郸市科学技术研究与发展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前、后路减压治疗无骨折脱位型脊髓损伤的效果比较被引量:5
- 2017年
- 目的 观察分别应用前、后路减压内固定术治疗无骨折脱位型脊髓损伤的临床效果.方法 分析2013年12月至2015年5月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65例无骨折脱位型脊髓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所接受的手术方法不同分为两组:前路组31例,采用颈前路减压内固定术治疗;后路组34例,采用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内固定术治疗.记录每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神经功能恢复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前路组手术时间为(63.2±15.1)min,后路组为(113.8±21.5)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8.769,P=0.001);前路组出血量为(116.3±18.9)ml,后路组为(236.3±41.0)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5.837,P=0.001).前路组JOA评分由术前的(6.9±1.6)分恢复至术后2周时的(9.6±1.9)分、术后3个月时的(11.7±2.6)分及末次随访时的(13.5±3.1)分,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组间=33.759,P<0.05;F组内=5.213,P<0.05;F交互=6.769,P<0.05);后路组JOA评分由术前的(6.7±1.5)分恢复至术后2周时的(8.7±1.8)分、术后3个月时的(10.9±2.5)分及末次随访时的(13.1 ±3.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2周时两组JOA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路组发生喉返神经牵拉损伤1例,脑脊液漏1例;后路组发生伤口感染1例,液化坏死1例,硬膜外血肿1例,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0,P=1.000).结论 前路减压具有手术创伤小,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神经功能恢复快等优点;术前应根据患者脊髓受压节段合理的选择术式.
- 尚平福徐钦华魏凯刘法敬
- 关键词:前路减压后路减压无骨折脱位颈脊髓损伤
- 单开门微型钛板固定椎管成形术中重建伸肌附着点的意义及疗效被引量:2
- 2017年
- 目的观察单开门微型钛板固定椎管成形术中重建伸肌附着点的临床意义及在治疗脊髓型颈椎病中的效果。方法研究对象为2012年5月至2013年10月共39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男26例,女13例;年龄44~76岁,平均63.5岁;两节段受压6例,三节段19例,四节段14例。均接受行单开门微型钛板固定椎管成形术,术中重建颈后伸肌群附着点。随访时间14~45个月,术前、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观察患者神经功能恢复、轴性症状发生情况,X线片测量颈椎曲度指数(CCI),MRI测量颈后肌群横截面积了解颈后肌群萎缩情况,日本骨科协会(JOA)脊髓损害评分表评估神经功能改善率。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未出现脊髓及神经损伤情况。手术时间86~140(113.7±34.9)min;术中出血190~430(296±113.5)ml。随访时间14~45个月,随访过程中无钛板松动、折断及开门再闭现象发生。患者JOA评分由术前的(8.3±2.6)分恢复为术后3个月时的(13.5±3.4)分及末次随访时的(13.8±3.7)分,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神经功能改善率为(59.8±17.5)%。术前CCI为(16.8±4.3)%,末次随访时减小为(15.1±4.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患者颈后肌群横截面积为(36.2±9.5)cm2,术后为(34.6±9.7)cm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共6例(15.3%)患者出现轴性症状,给予非甾体类药物及理疗后症状逐步消失;末次随访时根据轴性症状评定标准:优16例,良17例,可5例,差1例。结论单开门微型钛板固定术中重建伸肌附着点可有效减轻脊髓压迫、促进神经功能恢复、降低术后轴性症状的发生。该术式在保护颈伸肌群和减少颈椎前凸丢失方面的作用有待进一步扩大样本量探讨。
- 尚平福徐钦华王贵方刘法敬
- 关键词:轴性症状颈后
- 保留C_2棘突止点全椎板减压侧块螺钉固定术治疗累及C_2节段的脊髓型颈椎病疗效观察被引量:5
- 2018年
- 目的观察保留C_2棘突止点全椎板切除侧块螺钉固定术在治疗累及C_2水平的脊髓型颈椎病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3月~2016年12月共26例在我院接受手术的累及C_2水平的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均采用保留C_2棘突止点的潜行减压+全椎板切除减压侧块螺钉固定术治疗。观察患者神经功能恢复、颈椎曲度改变、轴性症状及C_5神经根麻痹发生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接受手术,手术时间(141.7±36.2)min,术中出血量(328.1±43.9)mL;椎板切除宽度(17.1±2.2)mm,JOA评分由术前的(7.4±2.3)分恢复为术后3个月时的(12.3±3.1)分及末次随访时的(13.5±3.3)分,不同时间点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0.05),末次随访时神经功能改善率达到(63.7±12.5)%。颈椎曲度指数由术前的(13.6±3.7)%,增加到术后3个月时的(16.8±4.3)%及末次随访时为(16.2±4.2)%,手术前后比较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0.05)。术后出现C_5神经根麻痹患者2例,发生率为7.7%(2/26)。根据轴性症状评定标准:优14例,良8例,可2例,差2例,AS发生率15.4%。结论保留C_2棘突止点全椎板减压侧块螺钉固定术是治疗累及C_2水平脊髓型颈椎病的一种有效术式,能够解除脊髓压迫并促进神经功能显著恢复,侧块螺钉植入可避免颈椎后凸畸形,同时可降低轴性症状及C_5神经根麻痹的发生。
- 徐钦华王涛魏凯尚平福刘法敬
- 关键词:脊髓型颈椎病轴性症状
- 限制性椎板减压联合侧块螺钉固定对脊髓性颈椎病患者术后神经功能及轴性症状的影响被引量:13
- 2019年
- 目的:观察限制性椎板减压联合侧块螺钉固定术与全椎板切除术在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M-CSM)的临床疗效及影像学差异。方法:回顾性选取73例接受颈后路手术治疗的M-CSM患者资料,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40例)和对照组(33例),观察组采用限制性椎板减压侧块螺钉固定术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全椎板减压术治疗。观察比较患者术后神经功能恢复、颈椎活动度(ROM)、颈椎曲度指数(CCI)、脊髓漂移距离、轴性症状及C5节段神经麻痹发生情况。结果:对照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均低于观察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076,t=4.713;P<0.05);观察组椎板切除宽度和脊髓漂移距离均小于对照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157,t=8.211;P<0.05)。两组患者术后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与术前比较显著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8.818,F=46.521;P<0.05)。观察组在CCI的恢复及维持更有优势,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606,P<0.05);两组术后ROM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694,P<0.05);术后3 d和3个月,观察组轴性症状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361,t=7.754;P<0.05);观察组C5节段神经麻痹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583,P<0.05)。结论:侧块螺钉固定可恢复并维持颈椎曲度,但存在颈椎活动度丢失,限制性椎板切除可促进神经功能显著恢复,限制脊髓向后漂移,有助于降低C5节段神经麻痹及轴性症状的发生。
- 王涛尚平福徐钦华王贵芳刘法敬
- 关键词:脊髓型颈椎病全椎板减压轴性症状
- 颈椎后路不同减压内固定术治疗累及C2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对比被引量:13
- 2019年
- 目的 比较累及C2节段脊髓型颈椎病(CSM)患者采用颈椎后路单开门微型钛板固定与保留C2棘突全椎板减压侧块螺钉固定术的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行手术治疗的47例累及C2节段CSM患者,根据手术方式将患者分成A组26例和B组21例,A组采用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微型钛板固定+伸肌群附着点重建术治疗,B组采用保留C2棘突全椎板切除减压侧块螺钉固定术治疗。记录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于术前1d、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采用日本骨科协会(JOA)脊髓损害评分表评价患者神经功能改善情况;观察术后轴性症状(AS)的发生情况;行颈椎动力位X线片检查,测算颈椎总活动度和颈椎中立位曲度;在颈椎MRI横断面上,测量颈后肌群横截面积。结果 A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低于B组(P均<0.05)。两组术后JOA评分均较术前升高(P均<0.05),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A组术后AS发生率为11.5%,B组为19.0%,A组AS发生率低于B组(P<0.05)。B组术后颈椎总活动度较术前减小(P<0.05),A组与术前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术后颈椎中立位曲度均较术前减小(P均<0.05),且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B组较A组曲度丢失更多(P均<0.05)。A组术后颈后肌群横截面积较术前无明显变化(P>0.05),B组较术前降低(P<0.05)。结论 颈椎后路单开门微型钛板固定与保留C2棘突全椎板减压侧块螺钉固定术均可解除C2节段的脊髓压迫,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前者可以更好地保留颈椎活动度并减轻颈后肌群萎缩,减少AS的发生。
- 王涛尚平福徐钦华王贵方刘法敬
- 关键词:脊髓型颈椎病单开门椎管成形术
- 开窗减压撬拨复位联合椎体内植骨治疗伴椎管侵占胸腰椎骨折的效果
- 2017年
- 目的探讨椎板开窗减压联合经伤椎椎弓根撬拨复位椎体内植骨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8月~2013年5月在邯郸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职工医院收治的63例损伤类型为AO-A型且伴有椎管侵占的胸腰椎骨折患者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将其分为两组,A组:30例,采用椎板开窗脊髓减压撬拨复位椎体内植骨术;B组:33例,采用开窗减压短节段椎弓根钉撑开固定术。分别记录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的椎体相对高度、局部后凸角(Cobb角)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结果所有手术均顺利完成,切口均Ⅰ期愈合。B组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上明显少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两组患者伤椎高度和后凸畸形均有明显改善(P<0.05);且A组椎体高度恢复明显优于B组(P<0.05);末次随访与术后1周比较,B组椎体高度降低,局部Cobb角增大(P<0.05),A组患者则维持较好(P>0.05)。两组患者术后ODI评分均显著降低(P<0.05),两组不同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开窗减压撬拨复位联合椎体内植骨术虽然会增加手术时间,但可更好地维持伤椎高度及脊柱序列,同时减少空壳样椎体的发生。
- 尚平福徐钦华王贵方李东风
- 关键词:胸腰椎骨折撬拨复位椎体内植骨椎板减压
- 透明质酸钠关节腔内注射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疗效观察被引量:19
- 2006年
- 徐钦华
- 关键词: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关节腔内注射治疗透明质酸钠疗效观察关节软骨膝关节OA
- 微型钛板内固定联合伸肌附着点重建椎管成形术治疗累及C_2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效果分析被引量:5
- 2019年
- 目的观察微型钛板内固定联合伸肌附着点重建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累及C_2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4-02—2016-11诊治的21例累及C_2节段脊髓型颈椎病,行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微型钛板内固定联合伸肌群附着点重建术。观察术后患者神经功能恢复、颈椎曲度改变、颈后肌群萎缩及轴性症状发生的情况。结果 21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15.8(13~18)个月。术后3个月JOA评分较术前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而末次随访时JOA评分与术后3个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术后3个月、末次随访时颈椎曲度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C_2矢状径长度由术前(9.1±2.3)mm增至(14.6±3.4)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末次随访时颈后肌群横截面积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轴性症状评定结果:优11例,良7例,可2例,差1例,轴性症状发生率为14.3%。结论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微型钛板内固定术是治疗累及C_2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有效术式,能够显著促进神经功能恢复,钛板内固定可增强颈椎稳定性,重建伸肌附着点可以减轻颈后肌群的萎缩程度,从而降低后凸畸形及轴性症状的发生率。
- 徐钦华王涛魏凯尚平福刘法敬
- 关键词:单开门椎管成形术钛板轴性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