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斯琦

作品数:3 被引量:27H指数:2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头痛
  • 2篇偏头痛
  • 1篇兴奋性
  • 1篇血性
  • 1篇诱发电位
  • 1篇运动诱发电位
  • 1篇张量成像
  • 1篇针刺
  • 1篇神经可塑性
  • 1篇视觉诱发
  • 1篇视觉诱发电位
  • 1篇手足
  • 1篇皮层
  • 1篇皮层兴奋性
  • 1篇缺血
  • 1篇缺血性脑卒中
  • 1篇卒中
  • 1篇卒中患者
  • 1篇弥散
  • 1篇弥散张量

机构

  • 3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北京中医药大...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西安电子科技...

作者

  • 3篇王麟鹏
  • 3篇徐晓白
  • 3篇陈斯琦
  • 3篇刘璐
  • 2篇张雅杰
  • 2篇朱玉璞
  • 1篇李彬
  • 1篇曲正阳
  • 1篇刘鹏
  • 1篇魏嘉

传媒

  • 2篇中国疼痛医学...
  • 1篇环球中医药

年份

  • 2篇2019
  • 1篇2017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针刺王氏“手足十二针”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初级运动皮层神经可塑性的影响被引量:17
2019年
目的初步探索针刺王氏"手足十二针"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双侧初级运动皮层神经可塑性的影响,以及该影响与本组穴改善运动功能作用间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类型,将符合纳入标准的20名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针刺王氏"手足十二针"组穴+常规康复训练)和对照组(常规康复训练),评价基线期、治疗中期(第4周)及治疗结束(第12周)神经可塑性指标、临床疗效指标及两者之间相关性。神经可塑性指标包括双侧初级运动皮层M1区的静息运动阈值(Resting motor threshold,RMT)、RMT不对称指数、刺激-振幅曲线斜率及斜率不对称指数,临床疗效指标包括患侧的上肢活动研究测试(Action Research Arm Test,ARAT)及Fugl-Meyer上肢评分(Fugl-Meyer Upper Extremity Scale,FMUE)。结果神经可塑性指标方面,第4周和第12周治疗组病灶对侧M1区RMT显著高于对照组(4周:P=0.049,12周:P=0.016),第12周治疗组病灶对侧M1区刺激-振幅曲线斜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21),且第12周治疗组斜率不对称指数显著低于对照组(P=0.048);临床疗效指标方面,第12周治疗组的ARAT评分及FMUE评分均优于对照组(ARAT:P=0.005;FMUE:P=0.012);两者相关性研究发现,病灶对侧M1区的RMT与ARAT评分存在正相关关系(r=0.641,P=0.002),病灶对侧M1区的刺激——振幅曲线斜率与上肢运动功能评分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ARAT:r=-0.763,P<0.001;FMUE:r=-0.525,P=0.017)。结论王氏"手足十二针"可有效降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病灶对侧初级运动皮层兴奋性,改善双侧皮层兴奋性失衡状态,且皮层兴奋性下降与临床疗效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由此可认为,对神经可塑性的影响可能是王氏"手足十二针"对卒中患者运动功能改善的潜在作用机制之一。
刘璐陈斯琦魏嘉徐晓白景向红王麟鹏
关键词:缺血性脑卒中神经可塑性皮层兴奋性针刺
经颅磁刺激在偏头痛中应用的研究进展被引量:9
2019年
偏头痛是一种神经功能障碍性疾病,发作时多以单侧、中重度、搏动性疼痛为主要特征,其发病机制至今尚未完全阐明。经颅磁刺激是一种无创、无痛、操作方便、安全可靠的技术,可以通过检测和对比大脑皮质运动诱发电位的阈值、振幅及视觉诱发电位的阈值等指标的变化及其对偏头痛的疗效,以期为偏头痛的发病机制、疗效评价、治疗方法及预防提供客观依据。
龙德怀刘璐李彬陈斯琦徐晓白朱玉璞朱玉璞张雅杰王麟鹏
关键词:经颅磁刺激偏头痛运动诱发电位视觉诱发电位
偏头痛静息态成像和弥散张量成像研究进展被引量:1
2017年
偏头痛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性疾病,发作时以一侧或双侧头部搏动样疼痛为典型临床表现;少数病人发作前伴有视觉、感觉和运动等先兆。其发病机制至今尚未完全阐明,由于具有干扰因素少、容易对照、干预程序单一等优势,偏头痛静息态成像和弥散张量成像的研究越来越成为关注的焦点,本文拟对其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冀为偏头痛发病机制的研究提供新思路。
张雅杰刘璐刘鹏徐晓白赵洛鹏曲正阳朱玉璞陈斯琦王麟鹏
关键词:偏头痛弥散张量成像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