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艳
- 作品数:4 被引量:31H指数:3
- 供职机构:哈励逊国际和平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河北省卫生厅科研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卵泡抑素样蛋白1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的研究进展被引量:3
- 2017年
- 卵泡抑素样蛋白1(FSTL1)是一种新近发现的细胞外基质糖蛋白,其可能通过转化生长因子β信号转导通路及雌激素受体信号转导通路刺激产生。FSTL1有其特殊的结构,在胚胎发育的调控炎症反应、细胞增殖、迁移、组织重塑、肿瘤免疫等一系列病理生理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其参与自身免疫疾病的发生与发展,如类风湿关节炎(RA)、系统性红斑狼疮等。血清FSTL1水平与RA疾病活动的生化及临床指标有关,其可作为RA活动的一项血清学指标。FSTL在狼疮肾炎的发生、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可能成为自身免疫性疾病治疗的新靶点。
- 张艳彭肖徐凤金
- 关键词:信号通路自身免疫
- 不同剂量托法替布联合甲氨蝶呤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疗效安全性分析及对血清因子水平的影响被引量:23
- 2023年
- 目的探讨分析不同剂量托法替布联合甲氨蝶呤对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rheumatoid arthritis,RA)的疗效和血清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7月至2021年4月在哈励逊国际和平医院诊治的90例RA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应用随机数表的方法按1∶1比例将患者分为低剂量联合组(n=45)和高剂量联合组(n=45)。两组患者均固定给予甲氨蝶呤治疗(10 mg,每周1次),低剂量联合组患者额外给予低剂量托法替布治疗(5 mg,每天1次),高剂量联合组患者额外给予高剂量托法替布治疗(5 mg,每天2次)。两组持续治疗3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疼痛评分指标VAS、疾病活动性指标DAS28、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血清因子(IL-35、IL-17、IL-6和IFN-γ)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的VAS评分、DAS28评分、CRP和ESR水平均低于治疗前(P<0.05),且高剂量联合组上述各项指标均明显低于低剂量联合组。两组患者治疗后的IL-17、IL-6和IFN-γ水平均低于治疗前(P<0.05),而IL-35水平高于治疗前(P<0.05)。高剂量联合组除IL-35外,其他血清因子(IL-17、IL-6和IFN-γ)水平均明显低于低剂量联合组。两组患者主要不良反应为恶心呕吐、腹泻和白细胞减少等,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剂量托法替布联合甲氨蝶呤相比较低剂量托法替布联合甲氨蝶呤能更有效的改善RA患者临床症状,降低CRP和ESR水平,上调IL-35水平而下调IL-17、IL-6和IFN-γ水平,且不增加不良反应。
- 张艳王明杰薛燕徐风金
- 关键词:类风湿性关节炎血清因子甲氨蝶呤
- 托法替布联合羟氯喹治疗难治性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临床研究被引量:1
- 2024年
- 目的 观察托法替布片联合羟氯喹片治疗难治性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将难治性类风湿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给予柳氮磺吡啶肠溶片每次1.0 g,每天3次,口服+甲氨蝶呤片每次10 mg,每周1次,口服+羟氯喹片每次0.2 g,每天2次,口服;试验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口服枸橼酸托法替布片每次5 mg,每天2次。2组患者均治疗6个月。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疾病活动度、关节疼痛程度、类风湿因子(RF),以及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 试验组入组80例,脱落4例,最终有76例纳入统计分析;对照组入组80例,脱落8例,最终有72例纳入统计分析。治疗后,试验组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54.05%(40例/76例)和16.22%(12例/72例),在统计学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和对照组的疾病活动评分28关节指数评分分别为(2.69±0.73)和(3.32±0.84)分,视觉模拟量表评分分别为(2.72±0.71)和(3.31±0.68)分,RF分别为(184.61±32.14)和(201.32±30.73)U·mL^(-1),在统计学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试验组的药物不良反应主要有胃肠道反应、轻度肝损伤、血压升高,对照组的药物不良反应主要有胃肠道反应、轻度肝损伤。试验组和对照组的总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9.74%和29.17%,在统计学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托法替布片联合羟氯喹片治疗难治性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临床疗效确切,其能显著降低患者的病情活动度,缓解关节疼痛,且不增加药物反应的发生率。
- 王明杰徐风金张艳薛燕
- 关键词:难治性类风湿关节炎疾病活动度临床疗效安全性评价
- 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疗效被引量:4
- 2017年
- 目的:分析探讨间充质干细胞对强直性脊柱炎(AS)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对2016年5月至2017年5月收治的82例AS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其中42例患者采用间充质干细胞进行治疗为观察组,40例患者采用抗风湿药物治疗为对照组,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常规变化、肝功能水平变化、血沉指数、夜间疼痛VAS评分、Bath强直性脊柱炎功能指数(BASFI)评分和Bath强直性脊柱炎疾病活动性指数(BASDAI)评分变化。结果:经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血常规红细胞计数(RBC)、白细胞计数(WBC)、血小板计数(PLT)、血红蛋白(HB)分别为[(3.20±0.24)×1012/L]、[(893.65±121.85)×109/L]、[(192.64±7.68)×109/L]、[(106.84±12.35)g/L],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9.40,30.14,7.08,5.34;P<0.05),且治疗后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以及总胆红素(TBIL)水平分别为[(17.24±4.96)U/L]、[(28.03±4.96)U/L]、[(10.07±1.42)μmo L/L],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显著(t=3.44,3.74,3.02;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VAS评分、BASFI评分以及BASDAI评分均显著优于治疗前(P<0.05),与对照组相比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S患者采用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可以有效的改善患者的血常规和肝功能水平,且可以有效的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脊柱功能,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 彭肖张艳徐凤金肖翠君
- 关键词:间充质干细胞强直性脊柱炎肝功能临床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