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力强

作品数:13 被引量:11H指数:2
供职机构: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2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主题

  • 6篇影像
  • 4篇影像学
  • 4篇成像
  • 4篇磁共振
  • 4篇磁共振成像
  • 3篇体层摄影
  • 3篇体层摄影术
  • 3篇细胞
  • 3篇卵巢
  • 3篇卵巢甲状腺肿
  • 3篇甲状腺
  • 3篇甲状腺肿
  • 2篇低信号
  • 2篇动脉
  • 2篇动脉狭窄
  • 2篇信号
  • 2篇侵袭性
  • 2篇侵袭性垂体瘤
  • 2篇侵袭性脑膜瘤
  • 2篇细胞瘤

机构

  • 12篇重庆医科大学...
  • 2篇成都中医药大...
  • 2篇成都中医药大...
  • 2篇重庆市中医院
  • 1篇成都医学院
  • 1篇西南大学
  • 1篇什邡市人民医...
  • 1篇西昌市人民医...
  • 1篇重庆大学附属...

作者

  • 12篇张力强
  • 7篇文明
  • 5篇张竹
  • 2篇侯键
  • 1篇邓小林
  • 1篇李咏梅
  • 1篇吴晓凤
  • 1篇张新宇
  • 1篇曹旭

传媒

  • 2篇重庆医科大学...
  • 1篇中国医学影像...
  • 1篇中国医学计算...
  • 1篇中国医学科学...
  • 1篇临床放射学杂...
  • 1篇东南大学学报...
  • 1篇中国中西医结...
  • 1篇国际医学放射...

年份

  • 2篇2024
  • 1篇2023
  • 1篇2021
  • 3篇2018
  • 4篇2017
  • 1篇2016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卵巢甲状腺肿的CT及MRI影像学特点分析被引量:2
2018年
目的:分析卵巢甲状腺肿的CT与MRI特点。方法:对经手术病理证实的8例卵巢甲状腺肿患者影像学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8例卵巢甲状腺肿中,发生在左侧附件2例,右侧附件6例。其中5例行全腹部CT平扫及增强检查,均表现为囊实性肿块,2例可见钙化;增强扫描囊壁、分隔及实性部分明显强化,囊性部分无强化;行全腹部MRI平扫及增强扫描3例,均为囊实性肿块,实性部分在T1WI、T2WI均呈等信号,不同的囊腔信号不同,2例可见T2WI极低信号,在T1WI上呈等高信号。增强扫描囊壁、分隔及实质部分强化明显,囊液未见明显强化。结论:CT上出现"高密度囊"和MRI出现T2WI极低信号,是卵巢甲状腺肿的特征性表现。
张力强唐尧张竹曾丹妮廖蕤堃文明
关键词:卵巢甲状腺肿体层摄影术磁共振成像
网球腿的MRI表现特点
2023年
目的:分析网球腿的MRI表现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44例临床诊断为网球腿患者的MRI表现特点。结果:44例MRI均表现为腓肠肌内侧头肌肉肌腱连接处损伤,其中16例(36.4%)合并腓肠肌外侧头损伤,5例(11.4%)合并比目鱼肌损伤,3例(6.8%)合并跖肌损伤。44例患者中,Ⅰ级损伤11例(25.0%),Ⅱ级损伤27例(61.4%),Ⅲ级损伤6例(13.6%)。肌束间积液44例(100.0%),冠状位T2WI表现为肌间隙内羽毛状高信号区;肌间积液38例(86.4%),浅筋膜下积液19例(43.2%)。结论:腓肠肌内侧头的肌肉肌腱连接处损伤是网球腿的MRI特征性表现。
阚豫波张力强曹旭刘志侯键
关键词:磁共振成像腓肠肌
卵巢甲状腺肿的CT及MRI影像学特点分析
目的 分析卵巢甲状腺肿的CT 与MRI 特点。 方法 对经手术病理证实的8 例卵巢甲状腺肿患者影像学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8 例卵巢甲状腺肿中,发生在左侧附件2 例,右侧附件6 例。
张力强
关键词:卵巢甲状腺肿体层摄影术磁共振成像
基于影像组学特征的机器学习模型对较低级别胶质瘤ATRX突变状态的预测
2024年
目的基于多模态影像组学特征构建机器学习模型,探讨其在术前无创性预测异柠檬酸脱氢酶(IDH)突变型较低级别胶质瘤(LrGG)的α-地中海贫血伴智力低下综合征X连锁(ATRX)基因突变状态的能力。方法回顾性分析102例经病理及分子检测确诊为IDH突变型LrGG病人的影像及临床资料,其中ATRX突变型47例,野生型55例。将病人按7∶3的比例随机分为训练集(71例)和测试集(31例)。从增强(CE)-T1WI、表观扩散系数(ADC)图和18F-FDG PET中共提取3318个影像组学特征。根据不同影像来源将影像组学特征分为5个数据集,分别为增强集(CE-T1WI)、ADC集(ADC)、PET集(18F-FDG PET)、MRI集(CE-T1WI+ADC)、联合集(CE-T1WI+ADC+18F-FDG PET)。将4种特征降维方法[线性判别分析(LDA)、主成分分析(PCA)、Wilcoxon基于相关系数选择法、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LASSO)]以及4种机器学习算法[支持向量机(SVM)、逻辑回归(LR)、K邻近(KNN)、随机森林(RF)]组合,基于联合集特征构建16个预测模型并进行效能评估,选出最优的算法组合。将最优算法应用于增强集、ADC集、PET集、MRI集、联合集中构建模型,绘制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UC)来评价各模型的预测效能。结果基于联合集影像组学特征构建的16个预测模型中,采用LASSO与RF算法组合构建的模型预测效能最优,其在训练集和测试集中的AUC分别为0.967和0.950。4种特征降维方法中,采用LASSO算法的模型整体预测效能最好;4种机器学习方法中,采用RF算法的模型预测效能最好。该预测模型应用于增强集、ADC集、PET集、MRI集、联合集,结果显示其在联合集中的预测效能最高,在训练集和测试集中的AUC分别为0.967和0.950,其次为MRI集和PET集(AUC值分别为0.931和0.915)。结论基于多模态影像组学特征,采用LASSO与RF算法组合构建的机器学习模型用于预测IDH突变型LrGG的ATRX突变状态的效能较高
阚豫波张力强曹旭刘智侯键
关键词:胶质瘤基因突变
对比增强CT与超声造影对胆囊局灶性病变诊断价值比较的Meta分析被引量:3
2018年
目的通过Meta分析评价对比增强CT(CECT)和超声造影(CEUS)对胆囊局灶性病变(FGL)的诊断价值。方法检索Pubmed、EMBASE、OVID、Cochrane Library等国外数据库以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万方(Wan Fang)、维普(VIP)等中文数据库,查找所有关于CECT及CEUS诊断FGL的中英文文献,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16年8月。采用Stata12.0和Meta-Disc1.4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共纳入25个研究,包括2469例FGL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CECT诊断FGL的敏感度(Sen)_(合并)=0.91[95%CI(0.87,0.94)],特异度(Spe)_(合并)=0.71[95%CI(0.67,0.75)],阳性似然比(+LR)_(合并)=4.77[95%CI(2.57,8.84)],阴性似然比(-LR)_(合并)=0.12[95%CI(0.09,0.18)],诊断比值比(DOR)_(合并)=44.89[95%CI(17.17,117.35)];CEUS诊断FGL的Sen_(合并)=0.91[95%CI(0.88,0.94)],Spe_(合并)=0.95[95%CI(0.94,0.96)],+LR_(合并)=12.44[95%CI(8.49,18.25)],-LR_(合并)=0.10[95%CI(0.07,0.14)],DOR_(合并)=139.52[95%CI(73.13,266.20)]。CECT与CEUS诊断FGL的S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9627和0.9687,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5435,P〉0.05)。结论 CECT和CEUS诊断FGL具有相似的诊断效能,两种方法各有优势,均为重要的检查方法。受纳入研究质量和数量限制,上述结论尚需更多高质量研究加以验证。
张力强唐尧龚军伟李咏梅李崇文明
关键词:超声造影META分析
鞍旁颈内动脉狭窄在侵袭性垂体瘤与侵袭性脑膜瘤中的鉴别价值被引量:4
2018年
目的评估鞍旁颈内动脉狭窄在侵袭性垂体瘤与侵袭性脑膜瘤中的鉴别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确诊的28例侵袭性垂体瘤及15例侵袭性脑膜瘤患者的影像学资料,总结常见的影像学特征;测量计算机体层摄影血管成像(CTA)图像上被包绕颈内动脉最狭窄处的直径(Dstenosis)、面积(Astenosis),计算狭窄分数(%stenosis);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各项测量指标的诊断效度。结果侵袭性垂体瘤患者的中位Ki-67为3%(2%~5%),明显高于侵袭性脑膜瘤的1%(1%~2%)(Z=-3.983,P=0.000);两组患者的肿瘤质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MRI结果显示,侵袭性垂体瘤直径平均为(39.63±13.15)mm,侵袭性脑膜瘤为(37.09±16.13)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18,P=0.607);两组患者在肿瘤形状(P=0.010)、T1WI(P=0.000)、信号均匀性(P=0.000)、强化程度(P=0.000)、与正常垂体分界(P=0.001)、脑膜尾征(P=0.000)及颅骨改变(P=0.001)等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Dstenosis的AUC为0.725,P=0.006,界值为3.45 mm,灵敏度为62.50%,特异度为76.47%;Astenosis的AUC为0.737,P=0.003,界值为11.00 mm2,灵敏度为75.00%,特异度为64.71%;%stenosis的AUC为0.711,P=0.013,界值为0.306,灵敏度为43.75%,特异度为97.06%。结论除常见的影像学特征外,鞍旁颈内动脉狭窄可作为侵袭性垂体瘤及侵袭性脑膜瘤的重要鉴别手段,被包绕颈内动脉的Dstenosis、Astenosis及%stenosis3项指标具有一定的诊断效度。
张竹龚军伟文明张力强
关键词:脑膜瘤垂体瘤颈内动脉狭窄侵袭性
表观弥散系数全域直方图在鉴别弥漫性中线胶质瘤和颅内非典型部位生殖细胞瘤中的应用价值
2021年
目的:讨论表观弥散系数(ADC)全域直方图在鉴别弥漫性中线胶质瘤和颅内非典型部位(中线区域)生殖细胞瘤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9例弥漫性中线胶质瘤和43例中线区域生殖细胞瘤患者的资料。术前行常规MR扫描,应用MaZda软件于轴位ADC图像上肿瘤所有层面沿肿瘤边界勾画感兴趣区(ROI),并进行ADC直方图分析,ADC参数包括平均值、最小值、ADC5%、ADC10%、ADC25%、ADC50%、ADC75%、ADC90%、ADC95%、最大值、众数、峰度、偏度、方差、不均一性、极差、熵值,比较2组间上述各参数差异有无统计学意义,并绘制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最后对上述各参数鉴别诊断2种肿瘤的诊断效能进行比较。结果:弥漫性中线胶质瘤组的ADC50%、ADC75%、ADC90%、最小值、标准差、不均一性和极差均高于中线区域生殖细胞瘤组,而最大值和偏度则低于中线区域生殖细胞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DC50%的AUC为0.826,以109.46×10^(-6)mm^(2)/s为截断值,灵敏度、特异度及准确度分别为79.5%、70.5%、85.9%。说明以ADC50%鉴别弥漫性中线胶质瘤组和中线区域生殖细胞瘤组的效能最高。结论:ADC全域直方图鉴别弥漫性中线胶质瘤和中线区域生殖细胞瘤具有较高价值,其中ADC50%的诊断效能最高。
薛玉富张新宇李欣益张力强秦媛
关键词:生殖细胞瘤表观弥散系数直方图
鞍旁颈内动脉狭窄在侵袭性垂体瘤与侵袭性脑膜瘤中的鉴别价值
目的 探究鞍旁颈内动脉狭窄在侵袭性垂体瘤与侵袭性脑膜瘤中的鉴别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 年1 月~2016 年12 月确诊的28 例侵袭性垂体瘤及15 例侵袭性脑膜瘤患者资料,除总结其常见的影像学特征外,还在CTA...
张竹龚军伟文明张力强
SPIO-shRNA分子探针用于荷瘤裸鼠MR检查的最佳扫描浓度探讨
2017年
目的:探讨SPIO-shRNA分子探针在活体荷瘤裸鼠肿瘤区域组织信号的变化情况,阐明分子探针用于荷瘤裸鼠的最佳扫描浓度。方法:将30只BALB/c荷瘤裸鼠随机分为5组,每组6只,在既定扫描时间(探针注射前及注射后27 h)分别以含铁量为6、12、18、24、30 mg·kg^(-1)尾静脉注射并同步行MR检查,测量肿瘤组织及对侧对应区域肌肉组织在各浓度组的信号强度变化。每次检查完成后立即处死裸鼠,取肿瘤组织及肌肉组织行HE及普鲁士蓝染色,并在光镜下观察。结果:6、12、18 mg·kg^(-1)组裸鼠探针注射后均存活,24、30 mg·kg^(-1)组探针注射后及扫描过程中出现部分裸鼠死亡;各浓度组间肿瘤组织体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R各扫描序列以T_2WI及T_2*序列的信号改变最明显;各浓度组比较,肿瘤组织信号强度在18、24、30 mg·kg^(-1)组较其余组差异明显(P<0.05),而18、24、30 mg·kg^(-1)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E染色显示肿瘤组织结构紊乱,细胞核异型性较多;普鲁士蓝染色表明不同浓度组肿瘤组织中均存在蓝染的铁颗粒,其中18、24、30 mg·kg^(-1)组蓝染颗粒分布密集。结论:SPIO-shRNA分子探针能成功靶向于肿瘤组织,且最佳扫描浓度(含铁量)为18 mg·kg^(-1)。
廖蕤堃曾丹妮张竹张力强SAGAR Thapa文明
关键词:超顺磁性氧化铁分子探针裸鼠
影像组学结合深度学习预测异柠檬酸脱氢酶野生型弥漫性星形细胞瘤的端粒酶逆转录酶启动子状态
2024年
目的 探讨基于MRI的影像组学和深度学习建立融合模型预测异柠檬酸脱氢酶野生型弥漫性星形细胞瘤的端粒酶逆转录酶启动子(TERTp)突变状态。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1年6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癌症基因组图谱和癌症影像档案的175例异柠檬酸脱氢酶野生型弥漫性星形细胞瘤患者(训练组122例,测试组53例),评估其TERTp突变状态。在T1c和T2f图像上勾画水肿区和肿瘤区,使用SE-Net模型构建深度学习模型,提取不同区域(水肿区、肿瘤区和整体病变)的组学特征,并通过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法筛选11个特征建立组学模型。最后,将影像组学模型、深度学习模型和包含伦勃朗视觉感受图像特征的临床模型结合为融合模型,使用校准曲线和决策曲线评估模型。结果 最终建立6个预测模型,临床模型训练组和测试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15(95%CI 0.738~0.892)和0.645(95%CI 0.494~0.796);深度学习模型训练组和测试组AUC分别为0.860(95%CI 0.798~0.922)和0.735(95%CI 0.614~0.856);融合组学模型比单独水肿或肿瘤区组学模型预测性能更优,训练组和测试组AUC分别为0.906(95%CI 0.856-0.955)和0.867(95%CI 0.769~0.964);融合模型预测性能最佳,训练组和测试组AUC分别为0.964(95%CI 0.929~1.000)和0.905(95%CI 0.818~0.991)。结论 影像组学结合深度学习的临床融合模型在预测异柠檬酸脱氢酶野生型弥漫性星形细胞瘤的TERTp突变状态方面表现良好。
徐欣怡张旺张力强王琳玲文明
关键词:星形细胞瘤端粒酶逆转录酶启动子异柠檬酸脱氢酶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