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波

作品数:9 被引量:17H指数:2
供职机构:苏州大学文正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浙江省社科规划课题教育部规划基金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政治法律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政治法律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3篇政党
  • 2篇检视
  • 1篇党性
  • 1篇党性教育
  • 1篇党支部
  • 1篇党治
  • 1篇学风
  • 1篇学风建设
  • 1篇学生党支部
  • 1篇学习型组织
  • 1篇政党治理
  • 1篇政治
  • 1篇支部
  • 1篇执政
  • 1篇中国政党
  • 1篇人民
  • 1篇人民性
  • 1篇社会
  • 1篇视界
  • 1篇同质性

机构

  • 5篇苏州大学
  • 5篇绍兴行政学院
  • 1篇复旦大学
  • 1篇杭州师范大学

作者

  • 7篇陈波
  • 6篇赵宬斐
  • 1篇宋丹
  • 1篇袁昌兵

传媒

  • 2篇兰州学刊
  • 2篇南京航空航天...
  • 1篇学术论坛
  • 1篇石河子大学学...
  • 1篇唯实(现代管...

年份

  • 1篇2015
  • 1篇2011
  • 2篇2010
  • 1篇2009
  • 2篇2008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微观公共领域的政治检视被引量:1
2008年
公共领域,作为公民政治活动的主要领地,在法兰克福学派的代表人物哈贝马斯论述之后进一步得到人们的重视,随着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学者对公共领域,尤其是对微观公共领域的深入研究和拓展,使微观公共领域的民主与政治得到强有力的发展。微观公共领域反对强调等级秩序的集权制,主张组织的多样性、微观权力的弥散性,追求政治谱系的多样化。微观公共领域政治谱系中的邻里民主、直接参与民主和对话协商民主,向我们展示各自的政治诉求都表现一个共性:不提倡同质划一的利益,而肯定在冲突之间寻求妥协的能力;不标榜牺牲奉献的利他主义,而主张协同的共利思想。
赵宬斐陈波
传媒政治视界中的政党形象塑造被引量:9
2011年
新媒体与政党形象的关系是数字时代政党政治发展的一个重要维度。新媒体的发展导致现代性政治的特质发生诸多改变,直接影响了政党的形象调整与转向。为更好地适应传媒政治发展的需求,政党必须借鉴企业识别系统,加强自身形象的重塑;加强政党形象的双重建构;展现执政党的民主、平等和务实的亲民作风,以巩固其合法性和政治认同。
赵宬斐陈波
关键词:传媒政治政党
迈越和谐社会的拐点--由同质性社会到差异性社会被引量:3
2008年
由同质性社会到差异性社会,凸现了社会在转型过程中,面临着诸多的调整。差异性社会无疑是对同质性社会的超越,在超越的过程中,要梳理和研究社会性质的发展向度,即已由过去革命的逻辑发展到现在规范的逻辑。在这个过程中,要把握好当代公民政治认同的转向,承认差异和多元,谋求共识,迈越和谐社会的拐点,实现人与人之间的自由、平等和宽容。
赵宬斐陈波
关键词:同质性
试析风险境域中政党治理能力的再造与提升被引量:1
2009年
风险社会中存在的时空延伸、压缩和交错与剥离等特征,对人类的政治、经济制度以及生活、行为方式都带来巨大的影响。把政党政治置于风险社会中去考量是人类化解风险的一个重要路径与维度。在风险境域中,人们因政治和利益诉求的多元和差异而产生诸多冲突要借助于现代政党进行调配和整合。欧洲左翼政党的"左翼替代战略"以及绿党的现代性纠错方案,就是解决问题的一种尝试。中国政党需要在规避和化解风险中,秉持合法性与世俗化的价值原则,适时调整、修缮和整合传统的话语叙事,创建新的适合当代中国实际的话语叙事结构体系。
赵宬斐陈波
关键词:政党治理
执政60年:中国政党现代性的谋划与检视
2010年
中国政党在现代性的谋划与探索过程中,经历着由模仿的现代性、学习的现代性到自觉的现代性再到新现代性的建构。中国政党建党八十多年尤其是执政六十年来,从执政的历史方位上、执政的方略、执政的功能以及自身的建设等各个层面,全方位地加强对现代性探索与推进,积极回应政党从"魅力型"向"法理型"切换的现代性诉求,实现中国式政党的新现代性的典范性建构,促成社会与自然的双盛、相携永久,人与人与社会的共赢、和谐地发展。
赵宬斐陈波
关键词:政党执政
独立学院学生党支部在高校学风建设中的作用——以苏州大学文正学院为例被引量:2
2015年
通过呈现学生党支部在学风建设中作用发挥的途径和方法,从制度、平台和影响三个层面揭示学生党支部在学风建设中的作用和成效,提升独立学院党建工作水平,推动独立学院的学风建设。
宋丹袁昌兵陈波
关键词:学风建设学习型组织学生党支部
新时期党性教育科学化的价值定位
2010年
随着现代性社会场域的转变与调整,中国执政党一方面承载着"理念—威权型"历史性格,同时又要面临着"世代交替"与"改革整合再提升"的现代性发展需求。为此,中国执政党在推进党性教育科学化的过程中,必须加强党性学习、修养与提升,实现党性与公共性的互构,通过公共性这个平台以彰显人民性,确保党性教育的价值规定与伦理诉求在于党性与人民性的统一。
赵宬斐陈波
关键词:党性人民性公共性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