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晶晶
- 作品数:25 被引量:147H指数:6
- 供职机构:中山市人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留学基金广西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 基于代谢组学的食管鳞癌代谢特征与临床意义研究被引量:4
- 2021年
- 【目的】比较食管鳞癌患者和健康志愿者的血清代谢谱,寻找食管鳞癌特有的代谢标志物。【方法】选择一组明确诊断的食管鳞癌患者作为实验组、一组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以液相色谱-质谱法(LC-MS)检测其血清轮廓代谢谱,通过单变量分析和多变量(主成分分析及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法等)比较两组代谢谱并寻找差异性代谢物,通过代谢物质通路的富集分析探讨其可能异常生物学过程。【结果】入组食管鳞癌患者20例为实验组,健康对照20例为对照组,变异倍数分析和T检验等单因素分析结果得出21种差异性代谢物(P<0.05);选择单变量分析P<0.05、变异倍数(FC)>2、变量投影重要度(VIP)>1,通过偏最小二乘回归的多变量统计分析,最终得出差异性代谢物为肌苷、苯丙氨酸二肽、羟基吲哚硫酸、2-顺式二十烯酸)、硫酸普萘诺酮)、δ-戊丙酰胺);富集分析显示上述代谢物通路中均有不同程度的能量代谢异常,且为过度消耗状态。【结论】食管鳞癌和正常对照组之间的血清代谢谱存在明显差异,主要表现在能量代谢上的过度消耗。
- 黄伟钊张晶晶杨弘文静梁毅傅剑华
- 关键词:代谢组学食管癌能量代谢
- 联合运用三维适形放疗与化疗治疗食管癌的临床疗效被引量:6
- 2012年
- 目的探讨联合运用三维适形放射治疗(3D-CRT)与化疗治疗食管癌的近期疗效、局部控制率、生存率以及毒副反应。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食管癌患者80例随机分为放化组与单放组各40例。单放组行单纯3D-CRT治疗,放化组采用3D-CRT联合化疗治疗。随访3年,观察两组的近期疗效、局部控制率、生存率以及毒副反应。结果放化组与单放组完全缓解率分别为65.0%和52.5%,总有效率分别为92.5%和82.5%。放化组完全缓解率、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放化组1、2、3年局控率分别为90.0%、78.0%、74.0%,单放组分别为76.0%、62.0%、50.0%。放化组1、2、3年生存率分别为80.0%、68.0%、50.0%,单放组分别为68.0%、50.0%、36.0%。放化组的局控率与生存率均显著高于单放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放化组白细胞降低和放射性食管炎(Ⅲ+Ⅳ)级的发生率均大于单放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联合运用3D-CRT与化疗治疗食管癌近期疗效和局部控制率较好,可以显著提高远期生存率,且毒副反应的增加可以耐受。
- 叶奕菁张晶晶陆小军刘玉猛欧阳玉秀
- 关键词:食管癌三维适形放射治疗化学疗法随访
- 应用鼻咽癌放射治疗后颈淋巴转移复发的临床疗效观察被引量:1
- 2015年
- 目的对应用鼻咽癌放射治疗后颈淋巴转移复发的临床疗效进行分析与研究。方法资料选自2005年12月-2014年1月在我院住院并接受放射治疗后颈部淋巴结转移复发的鼻咽癌患者28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与分析。给予所有患者实施根治性颈清扫术,再根据患者放射治疗后到手术治疗之间的间隔期、软组织是否存在侵犯、淋巴结的阳性情况以及性别、年龄等相关因素,将患者划分为2组,并对其生存率、显著性差异等进行分析。结果研究中颈淋巴转移复发的鼻咽癌患者当中,有7例死亡病例,1年生存率可达80.25%,3年生存率可达51.78%,5年生存率可达33.57%。结论针对鼻咽癌放射治疗后颈淋巴结转移复发的治疗,可选择根治性颈清扫术作为主要方式,对于软组织出现侵犯,或者是发生包膜浸润的患者,应补充放疗,以此方式提升其生存效率。
- 张晶晶叶奕菁陆小军
- 关键词:鼻咽癌颈淋巴结转移复发
- 三阴性乳腺癌中核因子κB的表达与临床病理及预后的相关性分析被引量:3
- 2015年
- 目的探讨三阴性乳腺癌(TNBC)中核因子κB(NF-κB)的表达与临床病理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2008年1月至2011年12月间191例乳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经本院病理科确诊为TNBC 93例,非TNBC 98例。统计NF-κB表达情况,并对NF-κB表达与年龄、肿瘤分期、淋巴结转移、组织学分级、Ki-67表达、肿瘤大小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TNBC组NF-κB表达阳性率高于非TNB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9.14%vs 43.88%,掊2=4.449 1,P=0.034 9)。NF-κB的表达与年龄、肿瘤分期、肿瘤大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与TNBC淋巴结转移、组织学分级、Ki-67表达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NF-κB阳性患者预后差于阴性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掊2=4.592 3,P=0.032 1);NF-κB表达与3年DFS无明显相关。结论 TNBC中NF-κB的表达阳性率高于非TNBC;NF-κB的表达与TNBC淋巴结转移、组织学分级、Ki-67的表达密切相关;NF-κB阳性表明TNBC预后不良。
- 邵超张晶晶凌飞海
- 关键词:三阴性乳腺癌临床病理预后核因子ΚB
- 人类乙肝病毒体外感染树嗣肝原代细胞的研究
- 2008年
- 目的为进一步研究人类乙肝病毒(HBV)提供接近自然感染状态的理想细胞模型。方法体外二步灌流法分离树嗣原代肝细胞,纯化后的乙肝患者血清感染上述肝细胞,Southern blot和Northern blot检测感染后细胞内的DNA和RNA,ELISA方法检测细胞上清的HBsAg,免疫组化检测细胞内HBsAg的表达。结果可检测出肝细胞内cccDNA(共价闭合环状DNA)、pgRNA(前基因组RNA)和sgRNA(亚基因组mRNA),感染后第7天,信号开始增强,持续到实验结束的第14天。细胞上清中HBsAg自第1天到第5天S/CO值逐渐下降,随后S/CO值逐渐升高。结论HBV可在原代树嗣肝细胞中复制和表达。
- 张晶晶杨光杨春蒿艳蓉曹骥欧超李瑗班克臣Hubert E.Blum苏建家
- 关键词:乙肝病毒原代肝细胞
- 经乳晕切口治疗乳腺良性疾病中麦默通微创旋切系统与传统手术的临床效果对比被引量:68
- 2015年
- 目的:对比经乳晕切口治疗乳腺良性疾病中麦默通微创旋切系统与传统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5月至2012年5月我院收治的乳腺良性肿块患者169例,按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麦默通微创旋切系统门诊手术组39例(观察组A)、麦默通微创旋切系统住院手术组72例(观察组B)和传统手术组58例(对照组)。比较三组患者手术基本情况。结果:观察组A与观察组B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平均切口长度、愈后瘢痕长度、在院时间、切口愈合时间、手术费用均显著优于对照组,观察组A在院时间、手术费用均显著优于观察组B,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手术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麦默通微创旋切系统治疗乳腺肿块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平均切口小、在院时间短、切口愈合短、费用省等优点,还可根据患者身体状况行日间手术,值得临床推广。
- 邵超张晶晶凌飞海傅剑华
- 关键词:乳腺良性疾病麦默通微创旋切系统
- 拉米夫定对乙型肝炎病毒转染肝癌细胞放射敏感性的影响被引量:1
- 2015年
- 目的探讨拉米夫定对乙型肝炎病毒(HBV)转染肝癌细胞放射敏感性的影响。方法拉米夫定对HBV转染肝癌细胞的抑制效果采用荧光定量PCR检测,拉米夫定对HBV转染肝癌细胞放射敏感性的影响采用平板克隆观察,癌细胞凋亡率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 HBV病毒抑制率随着拉米夫定的浓度和作用时间增加而变大,拉米夫定和照射均能促进HBV转染肝癌细胞的凋亡,降低乙型肝炎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DNA)的表达水平。结论拉米夫定能够抑制HBV复制,增强HBV转染肝癌细胞的放射敏感性,可能与增强放射诱导有关。
- 张晶晶曲颂雷风叶奕菁陆小军
- 关键词:拉米夫定乙型肝炎病毒癌细胞辐射耐受性
- 银杏叶提取物对AFB1致HepG2细胞毒性保护作用的观察被引量:5
- 2008年
- 目的:研究银杏叶提取物(EGb761)对AFB1致HepG2细胞毒性的保护作用。方法:以MTT实验检测AFB1对HepG2细胞的生长抑制率,再以MTT、FCM等实验,观察EGb761预处理后对AFB1诱导HepG2细胞存活率的影响,然后通过硫代巴比妥酸(TBA)法及二氛荧光素双乙酸(DCFH-DA)法检测细胞内脂质过氧化产物丙二醛(MDA)及氧化代谢产物活性氧簇(ROS)水平,以观察EGb761对AFB1毒性引起的HepG2细胞活性保护作用及对脂质过氧化的抑制作用。结果:AFB1显著降低HepG2细胞活力,IC50为15μg/mL。EGb761能显著增加AFB1处理后的细胞活力,以219μg/mLEGb761预处理在24、48和72h均提高了AFB1(15μg/mL)处理的细胞存活率,分别提高了28%、47%及47%,P值均<0.01;在3个时间点都明显抑制了AFB1诱导的MDA的形成及ROS的水平,P值均<0.01。结论:EGb761对AFB1致HepG2细胞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清除氧自由基、对抗脂质过氧化有关。
- 蒿艳蓉杨芳曹骥欧超张晶晶段小娴杨春李媛苏建家
- 关键词:黄曲霉毒素类
- 影响树鼩体内慢性感染乙型肝炎病毒因素的研究被引量:6
- 2012年
- 目的探索影响树鼩体内长期感染HBV的因素。方法77只新生期和49只非新生期树鼩,分别以不同的感染源和注射方式接种HBV,部分动物加以辅助措施。接种后定期获取动物血和肝组织,应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时间分辨免疫荧光分析、Southemblot和dotblot、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电子和光学显微镜等多种方法,长期动态观察动物体内HBV感染标志的消长。结果新生期接种的树鼩中6只确定、7只疑似为持续感染,非新生期接种的树鼩无一为持续感染。单份的HBV患者或树嗣血清为效果较好的感染源;皮下注射为较好的接种途径;接种用血清先经纯化有一定的辅助作用,联合检测树嗣血清的HBV免疫学标志和肝组织的HBVDNA为较好的检测方案。结论不同的接种年龄、感染源、接种方法、辅助措施可影响树鼩体内慢性感染HBV的效果,合适的检测方案有助于判断和预测树鼩的感染状态。
- 王琦杨春苏建家曹骥欧超杨芳张晶晶史俊林汪多平王晓娟王佳阮萍李瑗李瑗
- 关键词:肝炎病毒乙型树鼩
- 鼻咽癌组织中BMI1和ERK3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 2023年
- 目的探讨鼻咽癌(NPC)组织中BMI1和ERK3的表达、两者的相关性及其在NPC侵袭转移中的作用。方法检索并下载GEO数据库中NPC测序基因集GSE103611和GSE34573,分析BMI1和ERK3基因表达数据。采用免疫组化MaxVision法检测51例NPC患者组织和18例慢性鼻咽炎组织中BMI1和ERK3的表达情况,结合随访资料分析以上指标的临床意义。结果BMI1在NPC组织和慢性鼻咽炎组织中的阳性率分别是56.9%和22.2%,ERK3在NPC组织和慢性鼻咽炎组织中的阳性率分别是52.9%和11.1%。BMI1和ERK3在NPC组织中的阳性率均高于慢性鼻咽炎组织(P<0.05),尤其在NPC的N2~3组中两者呈显著高表达。BMI1与ERK3的表达呈正相关(r_(s)=0.345,P<0.05)。同时在NPC组织中BMI1和ERK3的表达与T分期、N分期以及总分期有关(P<0.05),与患者性别、初诊血清EBV DNA拷贝数无关(P>0.05)。结论BMI1/ERK3通路可在NPC的侵袭转移中发挥一定的作用。
- 李民英闫新玉王婷曾玉梅张晶晶郑斯明周嘉雄李娅妮查雅文文磊
- 关键词:鼻咽癌BMI1免疫组织化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