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荣伟
- 作品数:15 被引量:29H指数:4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更多>>
- 南海北部陆缘古双峰-笔架碰撞造山带空间展布特征被引量:8
- 2016年
- 为了解南海北部陆缘古双峰-笔架碰撞造山带空间延伸范围、褶皱和断裂构造发育特征,通过对研究区22条多道反射地震剖面资料的地层-构造解释,结合钻井岩石地层资料的综合解释,运用构造解析分析法、筛选法以及回剥法对位于南海北部陆缘的古双峰-笔架碰撞造山带的构造几何学基本特征进行了研究。综合分析筛除了新生代构造沉降量后的新生代地层底界面(反射地震Tg界面)的空间起伏形态特征和前新生代地层变形特征发现,古双峰-笔架碰撞造山带呈NEE向展布,其核部位于珠江口盆地东南部的陆洋过渡带下陆坡位置,即06号测线所在位置及其附近,琼东南盆地为造山带的NWW翼。此研究结果可为南海地区前新生代晚期大地构造格局重建、南海成因机制研究提供构造事实观测依据。
- 周洋刘海龄朱荣伟沈宝云黎雨晗王印
- 关键词:南海北部陆缘
- 南海北缘琼南缝合带的锆石U-Pb年龄制约被引量:2
- 2016年
- 为了获得南海北缘琼南缝合带南北两侧地块的碰撞时间,对九所陵水东段采集的中高级变质石榴石石英片岩和花岗质片麻岩进行了LA-ICP-MS锆石U-Pb定年。实验结果发现:原岩为沉积岩的石榴石石英片岩形成于晚泥盆纪;3个锆石变质壳谐和/近谐和年龄表明碰撞事件发生在(233±4)Ma左右;花岗质片麻岩原岩为同构造侵位的花岗岩,其8个锆石增生年龄显示的是深熔作用的时间,为(206±3)Ma。这些研究成果对重建南海北缘琼南缝合带在研究区内的演变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 沈宝云周洋朱荣伟
- 关键词:LA-ICP-MS锆石U-PB年龄
- 南海西南次海盆两侧陆缘新生代构造沉降特征及演化过程被引量:4
- 2020年
- 构造沉降史分析有助于认识盆地的形成演化过程,是盆地分析的重要基础。为对比分析南海西南次海盆两侧陆缘新生代构造演化特征,本文选取了横穿南海西南次海盆两侧陆缘的多道地震剖面测线,其中NH973-3测线横跨西南次海盆北侧陆缘中-西沙地块,NH973-1+SO27-04联合剖面跨越西南次海盆南侧陆缘南沙地块,在地震地层解释的基础上,采用回剥法和平衡剖面技术分析了西南次海盆两侧陆缘构造沉降特征及伸展过程。分析结果表明:(1)西南次海盆两侧陆缘的构造沉降曲线特征表现为裂陷初始期曲线斜率平缓,裂陷强烈期和末期曲线斜率较陡,断-拗转换期和拗陷期曲线斜率又回归相对平缓的反“S”形多段式特征;(2)两侧陆缘的构造沉降具有一定的延迟滞后性,造成此现象的原因可能与西南次海盆两侧陆缘岩石圈的分层差异伸展及南海西缘断裂的右旋走滑活动有关,且南海西缘断裂的右旋走滑活动造成两侧陆缘的构造沉降中心向南迁移;(3)两侧陆缘盆地主要形成于晚渐新世,北侧陆缘因受晚渐新世南海西缘断裂右旋走滑活动的改造影响而形成伸展-走滑相关的沉积盆地,南侧陆缘在早中新世因受到挤压碰撞的改造影响而形成伸展-挠曲复合型沉积盆地。这些研究成果可为南海西南次海盆两侧陆缘沉积盆地的油气和天然气水合物的勘探开发提供重要的科学背景支持。
- 朱荣伟朱荣伟刘海龄姚永坚徐子英
- 关键词:构造沉降南海西南次海盆
- 纳米构造在南海北缘琼南古特提斯缝合带西段的首次发现及其大地构造意义
- 南海北缘琼南古特提斯缝合带西段即俗称的九所-陵水断裂带.它最初是前人依据地球物理场资料推断的一条近东西向大地构造边界带.由于缺乏构造变形的直接证据的发现,长期以来对该边界带的存在和地质意义一直存在争议.作者通过对海南岛陵...
- 刘海龄沈宝云周洋朱荣伟王印黎雨晗
- 关键词:大地构造学偏光显微镜
- 文献传递
- 南海的“山根拆沉成因观”--南海成因新议被引量:3
- 2017年
- 南海成因问题至今仍众说纷纭。作者以寻求南海形成演化的内因为着眼点,在大量地震剖面地质解释的基础上,运用构造解析法对南海南北陆缘前新生代基底地质构造变形形迹进行了系统的构造恢复和组合分析,发现了残存于南海南北陆缘中生代基底中的断层-褶皱具有碰撞造山带特有的背冲断褶构造特征,指出该古造山带的中轴位置大致沿现今双峰-笔架海山连线分布,并称之为古双峰-笔架碰撞造山带。结合南海地区新生代岩浆岩地球化学特征分析和南北陆缘新生代伸展构造特征分析,提出该造山带在新生代发生了山根拆沉的解体过程,并明确提出了该"山根拆沉"机制是诱发南海形成的根本原因。
- 刘海龄周洋王印朱荣伟朱荣伟
- 关键词:中生界
- 南沙海域中生代构造挤压及其成因被引量:1
- 2017年
- 为研究南海南部南沙海域中生界挤压构造变形特征及其成因,对研究区内多道地震剖面资料进行了解释,结果表明研究区内中生代地层曾遭受过不同程度的挤压变形,并在中生代末期遭受过强烈的剥蚀作用。为了进一步研究中生代地层的挤压构造特征,通过平衡剖面计算的方法去除了研究区新生代构造的影响并对中生代地层构造挤压率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研究区的中生代地层曾遭受过两组相反方向应力的挤压,两组不同应力方向的挤压变形均表现为北强南弱和西强东弱的特征。这种挤压应力方向和强度的变化可能与古南海的扩张以及南沙地块不同部位向北漂移的速率有关。
- 朱荣伟刘海龄刘海龄姚永坚黎雨晗王印
- 关键词:中生界南沙海域
- 南海西南次海盆两侧陆缘中生代晚期构造接触关系被引量:5
- 2021年
- 为探究南海西南次海盆两侧陆缘地块在中生代晚期构造接触关系及其对南海形成演化的影响,利用过南海西南次海盆两侧陆缘采集的地球物理资料以及公开发表的数据资料,对两侧陆缘的地壳结构及前新生界构造变形特征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显示,西南次海盆两侧陆缘的地壳结构及物质组成存在差异,属于性质不同的两个微地块;两侧陆缘前新生代地层在晚中生代经历了来自不同方向的挤压作用,且遭受抬升剥蚀.结合南海及邻区中生代花岗岩分布特征及区域构造背景,进一步推测两侧陆缘地块在晚中生代以俯冲碰撞的方式完成拼贴缝合,该俯冲碰撞带是南海北部俯冲带在南海西南方向的延伸,并且新生代南海的扩张可能与该俯冲碰撞带这个先存的软弱带有关,是南海海盆初始破裂的部位.
- 朱荣伟朱荣伟姚永坚徐子英刘海龄徐子英
- 关键词:中生代晚期海洋地质
- 碳酸盐岩表生岩溶储层分布的评价方法
- 本发明涉及一种碳酸盐岩表生岩溶储层分布的评价方法,该方法含有以下步骤:识别表生岩溶特征,建立表生岩溶结构的测井响应标准,划分表生岩溶结构的旋回性,对比各岩溶旋回的发育差异,评价有利岩溶储层的分布。本发明在应用地质和测井资...
- 刘景东蒋有录杨志玮朱荣伟景琛
- 文献传递
- 南海中—西沙地块前新生代构造变形特征被引量:5
- 2017年
- 为确定南海西部的中—西沙地块是否存在前新生代地层与构造,对研究区内多道反射地震剖面资料进行了地层-构造解释,并结合围区钻井、拖网等岩石地层资料,在研究区北部发现了前新生代地层-构造变形形迹。运用回剥法、去断层恢复法和地质反序法对前新生代地层的构造变形进行了古恢复。结果表明,研究区的地层可划分为上、中、下三套构造层,其中属于前新生界的下构造层可见褶皱、逆冲等挤压构造样式,前新生代末期,其构造形态表现为一系列连续的宽缓褶皱,结合断层逆冲推覆方向可判断其主要挤压应力来自于东南方向,并推测该挤压作用与古南海的扩张有关。
- 朱荣伟刘海龄姚永坚周洋王印黎雨晗
- 关键词:南海西部
- 南海中南—司令断裂带的延伸特征及其与南海扩张演化的关系被引量:2
- 2017年
- 为了确定中南—司令断裂带在南海海盆及其在南部陆缘的延伸位置,并探讨其与南海扩张的关系,本文利用重磁异常、地震、莫霍面深度、P波速度特征、钻井拖网资料,对中南—司令断裂带的延伸位置进行了综合地质和地球物理研究,厘定了中南—司令断裂带在东部次海盆与西南、西北次海盆之间呈NS向延伸,并南延至南海南部陆缘之上,深度上切割至莫霍面。根据南海海盆中磁异常条带走向的变化,及磁异常条带、走滑/转换断裂、扩张方向的印证关系,结合前人对古南海"剪刀状"碰撞闭合、南海扩张演化、构造应力场的研究,提出在32~25 Ma,伴随着南海东部次海盆的NNW向扩张,南海海盆及南沙地块整体发生顺时针旋转,使中南—司令断裂走向由形成初期的NNW向转变为N—S向;23.5 Ma之后,顺时针旋转停止,南海东部次海盆继续NNW向扩张,西南次海盆呈NW—SE向渐进式扩张。作为一条切穿地壳的深大断裂,中南—司令断裂与红河-越东断裂、马尼拉海沟断裂三条深大断裂一起组成区域"滑线场",制约南海海盆的扩张与南沙地块的南移。
- 黎雨晗刘海龄朱荣伟王印周洋徐子英
- 关键词:南海扩张新生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