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黄云

作品数:2 被引量:14H指数:2
供职机构: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单抗
  • 2篇细胞
  • 2篇细胞淋巴瘤
  • 2篇利妥昔
  • 2篇利妥昔单抗
  • 2篇淋巴
  • 2篇淋巴瘤
  • 2篇弥漫
  • 2篇弥漫性大B细...
  • 1篇凋亡
  • 1篇增殖
  • 1篇增殖抑制
  • 1篇生物学特性
  • 1篇生物学特性研...
  • 1篇细胞增殖
  • 1篇细胞增殖和凋...
  • 1篇细胞株
  • 1篇弥漫大B细胞...
  • 1篇耐药
  • 1篇耐药细胞

机构

  • 2篇广西医科大学...

作者

  • 2篇谭晓虹
  • 2篇孙洁
  • 2篇岑洪
  • 2篇黄云
  • 1篇柯晴
  • 1篇李喆

传媒

  • 1篇广西医科大学...
  • 1篇中华肿瘤防治...

年份

  • 2篇2017
2 条 记 录,以下是 1-2
排序方式:
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阿霉素耐药细胞株的建立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被引量:4
2017年
目的:建立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阿霉素(ADM)耐药细胞株,为研究DLBCL耐药机制提供模型。方法:以体外低浓度梯度递增法诱导筛选人DLBCL耐ADM细胞株Pfeiffer/ADM。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变化,绘制生长曲线,计算倍增时间。CCK-8法检测Pfeiffer/ADM对不同药物的耐药系数(RI)及脱药1个月后的耐药稳定性。在含补体的血清中,CCK-8法比较两细胞株对利妥昔单抗(RTX)介导的补体依赖性细胞毒性(CDC)的差别,荧光定量PCR(qRT-PCR)法检测两株细胞中多药耐药基因1(MDR1)mRNA相对表达量。结果:经过约7个月的诱导,成功构建耐ADM细胞株Pfeiffer/ADM;显微镜下Pfeiffer和Pfeiffer/ADM细胞形态无明显差别,亲代加药后死亡细胞更多,而耐药株生长依旧良好;Pfeiffer和Pfeiffer/ADM的倍增时间分别为(32.28±1.18)h和(31.41±2.03)h,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CCK-8法测得Pfeiffer/ADM对ADM、依托泊苷(VP-16)和长春新碱(VCR)的耐药指数(RI)分别为12.87、13.18、16.95;脱药1个月和冻存复苏后,Pfeiffer/ADM依旧能保持耐药性,其对ADM的IC50值分别为0.52mg/L、0.49mg/L;两细胞株对于不同浓度的RTX介导的CDC效应无明显差别(P>0.05);Pfeiffer/ADM细胞的MDR1mRNA相对表达量明显高于Pfeiffer细胞株(P<0.05)。结论:成功建立具有多药耐药性的DLBCL Pfeiffer/ADM细胞株,化疗耐药的Pfeiffer/ADM细胞与RTX无交叉耐药性,该细胞是研究DLBCL获得性耐药的机制和逆转耐药的理想模型。
黄云孙洁柯晴梁碧琦谭晓虹岑洪
关键词:阿霉素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利妥昔单抗
利妥昔单抗与依鲁替尼对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细胞增殖和凋亡协同作用研究被引量:10
2017年
目的近年来发现依鲁替尼是B细胞恶性肿瘤的新型靶向药物,利妥昔单抗联合新药依鲁替尼对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DLBCL)的研究逐步展开,本研究探讨利妥昔单抗与依鲁替尼对DLBCL细胞系Farage增殖及凋亡影响的协同作用。方法不同浓度的单药利妥昔单抗和单药依鲁替尼处理Farage细胞24、48和72h后,采用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抑制率。15μmol/L依鲁替尼处理Farage细胞48h后,采用RT-PCR法检测凋亡相关因子mRNA的表达变化。含人补体的培养条件下,1μg/mL利妥昔单抗联合10μmol/L依鲁替尼同时处理Farage细胞48h后,采用CCK8法检测增殖抑制率,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凋亡率。结果利妥昔单抗在不含人补体的培养基中对Farage细胞增殖抑制作用不明显,在含人补体的培养基中有明显增殖抑制作用,并呈浓度和时间依赖性。依鲁替尼在含或不含人补体的培养条件下对Farage细胞均有明显增殖抑制作用,呈浓度和时间依赖性,2种条件下的增殖抑制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978,P=0.329),15μmol/L依鲁替尼作用Farage细胞48h时,Fas(1.63±0.09)、Caspase-8(1.90±0.11)和Caspase-3(2.20±0.11)mRNA相对表达量均高于空白组(1.00±0.00)。在含人补体的培养基中,1μg/mL利妥昔单抗联合10μmol/L依鲁替尼同时处理Farage细胞48h后,联合组增殖抑制率为(57.06±1.48)%,高于依鲁替尼单药组(33.83±3.39)%和利妥昔单抗单药组(26.92±2.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7.403,P<0.001。联合组的凋亡和坏死率(44.30±2.20)%高于利妥昔单抗单药组(21.73±2.00)%和依鲁替尼单药组(17.44±1.60)%,且利妥昔单抗单药组和依鲁替尼单药组均高于空白组(2.32±0.2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327.205,P<0.001。结论利妥昔单抗可通过CDC效应引起DLBCL细胞凋亡坏死及增殖抑制,依鲁替尼可能通过上调Fas、Caspase-3和Caspase-8基因的表达,促使DLBCL细胞凋亡和增殖抑制,利妥昔单抗联
梁碧琦谭晓虹孙洁黄云李喆岑洪
关键词:利妥昔单抗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增殖抑制凋亡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