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蕾 作品数:13 被引量:2 H指数:1 供职机构: 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天文地球 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 更多>>
中红外波段星系电离特性研究 2017年 中红外高电离发射线[OⅣ](25.9μm)的产生机制尚不明确。利用简单的光致电离模型,Hao等人(2009)初步分析发现,当星暴星系模型给出的[NeⅢ]/[NeⅡ]值与观测相当时,其给出的[OⅣ]/[SⅢ]值却比观测值低约4个量级。[OⅣ]/[SⅢ],[SⅣ]/[SⅢ],[NeⅢ]/[NeⅡ]等中红外发射谱线比值及其变化趋势,以及其与ITERA package中提供的各类更新的光致电离模型的比较,是进一步探索星暴星系中[OⅣ]发射来源的一种有效途径。观测数据与电离模型计算结果的比较表明,Hao等人(2009)中提出的中红外发射线诊断图[OⅣ]/[SⅢ]对[SⅣ]/[SⅢ]中的分支结构能分别较好地与AGN与星暴星系光致电离模型相吻合。这些星暴星系模型所产生的[OⅣ]发射的强度与电离光谱中大于4 Ryd段的相对光子流量呈紧密正相关,单独考虑Wolfe-Rayet星的辐射对电离光谱的贡献足以解释星暴星系中的[OⅣ]发射线;而对于[OⅣ]/[SⅢ]对[NeⅢ]/[NeⅡ]诊断图,模型仍很难解释观测结果,特别是星暴星系分支:当由模型计算出的[OⅣ]/[SⅢ]值与观测相当时,其给出的[NeⅢ]/[NeⅡ]值相比于观测仍明显偏高。如果考虑上述发射线均来自具有单一密度与电离参数的发射区,那么[NeⅢ]/[NeⅡ]值与电离光谱21.6~41.0 eV段的斜率密切相关。 刘伟哲 郝蕾关键词:光致电离 星暴星系 BCD 活动星系核 中国丽江积分视场光纤光谱仪分辨能力实验室测试结果 被引量:2 2017年 中国丽江积分视场光纤光谱仪(China Lijiang Integral Field Unit,简称CHILI)是中国第一台用于夜天文观测的科学级积分视场光纤光谱仪,安装在丽江天文观测站2.4 m光学望远镜上。CHILI运输到中国前,在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进行了实验室测试。本次实验主要针对CHILI的蓝端,主要测试内容有本底、平场、暗场和波长定标。为了明确知道谱线在像素位置上的精准波长和CHILI探测器的分辨能力,对测试数据进行了波长定标和光谱分辨能力的计算。结果显示,CHILI蓝端的波长范围约为3 500~5 300,在此波长范围内,光谱分辨本领FW H M■5,其对应的光谱分辨率R=λ/?λ约为600~1 000,符合CHILI预期要求。 李欢 郝蕾关键词:波长定标 光谱分辨率 H_2的中红外波段研究进展 2019年 近年来红外望远镜的发展使得研究人员可以利用红外光谱数据探测到H_2的旋转谱线。这些谱线来源于"温"的分子气体。首先介绍关于H_2辐射的研究现状以及目前的研究热点,然后着重讨论在中红外波段观测到的H_2辐射与恒星形成以及与总分子气体质量之间的关系。对使用不同方法和不同数据的工作进行数据和方法的交叉检验后发现:在恒星形成星系中,H_2在中红外波段的辐射与恒星形成相关,而在活动星系核中是由激波激发,与恒星形成无关;另外,星系中的总分子气体质量可由H_2在中红外波段的辐射通过建模推出。从不同类型的星系推出的总分子气体质量与H_2辐射的相关性不明显,但总分子气体表面密度与H_2辐射有一定的相关性。从几个方面对这一结果进行解释。最后,对全文进行了总结并对未来的研究做出展望。 周叶艳 郝蕾关键词:H2 恒星形成 活动星系核 星系演化 一种像切分器检测装置及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像切分器检测装置,包括:准直光源,设置为提供一准直光;分光器件,设置为接收来自所述准直光源的准直光,并透射所述准直光;待测像切分器,设置为接收经过所述分光器件透射的准直光,且经过所述分光器件透射的准直光经所... 李可新 许春 郝蕾部分遮蔽类星体SDSS J151653.22+190048.2的紫外波段中等宽度发射线起源 2020年 类星体SDSS J151653.22+190048.2 (简称J1516+1900)在紫外-光学-近红外波段展现出奇特的光谱性质:其光学Hα、Hβ和近红外的Paα、Paβ等发射线的半高全宽(full width at half maximum intensity, FWHM)均超过5000 km/s,等值宽度接近类星体平均值;而紫外波段光谱的常见发射线Lyβ、OVI、Lyα、NV、Si IV和CIV等,由FWHM1700 km/s的中等宽度成分主导.这种现象很可能是由于紫外发射线的宽线成分经尘埃消光,强度严重削弱,从而使得中等宽度成分凸显出来;在光学和近红外波段,尘埃消光减弱,发射线由宽线成分主导,潜在的中等宽度成分不容易被看到.根据中等宽度成分的线宽和J1516+1900中央超大质量黑洞的质量MBH5.75×108M⊙,在维里化假设下,估计中等宽度发射区到中央黑洞的距离约为1.6 pc.另一方面,利用J1516+1900丰富的观测谱线,结合光致电离模型计算,可以限定J1516+1900的中等宽度发射线区气体密度1012cm-3、电离参数10-0.65.据此估计该发射线区到中心黑洞距离0.016 pc,只有维里化距离的1%.这一矛盾结果预示着中等宽度发射区可能具有较为复杂的物理结构,未来需要观测更多类似J1516+1900的部分遮蔽类星体并进行系统的分类和研究. 周俊彦 李臻臻 潘翔 孙鹿鸣 姜鹏 郝蕾 周宏岩中国丽江积分视场光谱仪 被引量:1 2016年 中国丽江积分视场光谱仪是我国第一个积分视场光谱仪,作为终端设备安装在云南丽江2.4米光学望远镜上。该设备的成功安装可以有效地提高我国现有望远镜的天文光学光谱观测能力,将提升我国在展源的内部结构和动力学等方面的研究能力。 刘辰旭 郝蕾近邻活动星系核的燃料供给机制——空间可分辨观测的研究进展 2017年 活动星系核是星系中央的剧烈能量释放现象,伴随有光度高、尺度小、多光变和发射线强等观测特征。研究活动星系核的燃料供给机制不仅可以帮助人们认识黑洞的吸积和质量增长过程,而且对于人们了解黑洞与其寄主星系的共同演化过程也十分有意义。首先简要讨论了燃料供给中的四个关键问题。然后着重从哈勃空间望远镜的观测、光学和近红外积分视场光谱的观测,以及冷气体的观测三个方面介绍了近邻星系核区的观测结果并进行了讨论。上述观测研究表明,星系中的各类非轴对称性结构(如大尺度的棒,核棒套在棒内,核旋臂套在棒内,核区卵形扭曲套在棒内等)能够有效转移气体的角动量并使其向星系中央内流,因而对于活动星系核的燃料供给具有一定的作用。最后,对全文进行了总结并且对未来的研究做出展望。 罗荣欣 郝蕾关键词:活动星系核 内流 高红移低光度活动星系核的研究进展 2017年 低光度活动星系核(Low-Luminosity AGN,简称为LLAGN)指比斯隆数字化巡天第三期SDSS-III/BOSS类星体(quasar,QSO)暗大约1~2 mag的活动星系核,如g波段探测极限达到23~24 AB mag,约对应M_g[z=3]≈-24^-23 mag。现有的高红移巡天中包含的LLAGN样本还比较有限。从测光巡天和光谱巡天两方面总结已经开展的包含高红移(z≈3)LLAGN样本的深场星系巡天项目,并简单介绍一个刚刚开展的HETDEX巡天项目(该巡天项目将观测到约10~4个I型LLAGN,其z≈3,g<24 mag)。从光度函数、成团性以及爱丁顿吸积率等方面对目前高红移LLAGN的研究进行了总结。由于高红移AGN成团性的研究较为有限,为了更好地解释成团性研究的科学意义,也对低红移AGN在成团性方面的研究进行了介绍。 刘辰旭 郝蕾关键词:星系演化 宇宙大尺度结构 射电类星体B31637+436A双峰轮廓宽发射线的光变研究 2022年 通过对比间隔17 yr (静止系12.5 yr)的Sloan Digital Sky Survey (SDSS)、Keck LRIS (Low-Resolution Imaging Spectrograph)和Baryon Oscillation Spectroscopic Survey (BOSS)的光学光谱,对宽线双峰射电类星体B3 1637+436A的吸积盘性质做了初步研究.该类星体的SDSS (2001年5月21日)和Keck LRIS (2003年6月28日)的连续谱没有明显差异,而BOSS (2018月6月17日)连续谱在V波段比SDSS暗了约1.2星等.这3条光谱的Hα宽发射线均表现出明显的双峰轮廓.和连续谱一样,宽线双峰的发射线轮廓也被认为是来自于吸积盘.通过上述3条光谱的Hα宽线双峰的盘模型拟合发现:BOSS光谱的Hα宽线双峰可以用单个盘模型很好地拟合,谱线发射区距离中心黑洞约900–3000引力半径.而SDSS和Keck LRIS的Hα双峰轮廓需要用两个盘模型拟合,对应的吸积盘发射区有两个区域,其中一个发射区(“外盘”)与BOSS类似,另一个发射区(“内盘”)位于约400–900引力半径范围内,到中心黑洞的距离显著小于外盘.结合连续谱的光变特征,推测内盘消失是造成SDSS/Keck LRIS光谱和BOSS光谱在连续谱和发射线轮廓上同时发生光变的主要原因. 钟郅皓 刘博 郝蕾 孙鹿鸣 周宏岩星系结构成分分解星表的比较以及对低表面亮度星系选取的影响 2022年 星系面亮度轮廓的成分分解有助于理解星系的形成与演化。已有若干个基于大样本星系图像给出的星系结构成分分解星表,它们在星系结构的统计性质研究上具有重要意义,但由于个体拟合结果相差较大,当选取低表面亮度星系(low surface brightness galaxies, LSBG)进行小样本研究时,会导致较大偏差,因此,研究这些星表结果的异同十分必要。基于Meert等人(M16星表)和Domínguez等人(MPP-VAC星表)发布的星系成分分解星表,对两个星表在单成分拟合及两成分分解的结果进行了比较,得到主要结论如下:对于单成分拟合样本,两个星表各拟合参数的结果比较接近。而对两成分拟合结果进行比较后发现,在早型星系中,除了Sérsic指数,两个星表核球成分拟合结果的一致性略好于盘成分,核球与盘成分的半光半径、面亮度和视星等的平均弥散比分别为0.83, 0.94和0.52;在晚型星系中,两个星表盘成分拟合结果的一致性要显著好于核球成分,核球和盘成分的半光半径、Sérsic指数、面亮度和视星等的平均弥散比分别为4.9, 3, 3和4。而造成两个星表两成分拟合结果差异的主要原因是MPP-VAC星表对因中心像素太亮而影响拟合的星系在拟合时限制了Sérsic指数n的取值范围,使所得成分分解的结果更为合理。依据LSBG的定义,发现晚型星系中LSBG候选体占12%,其中只有1/4的星系被两个星表共同认定为LSBG,而由于拟合结果差异使得剩余3/4的星系仅被一个星表判定为LSBG。 沈梦婷 尹君 郝蕾 卢家风 蒋青权 李静关键词:星系结构 结构参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