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和晋渝

作品数:6 被引量:32H指数:4
供职机构:重庆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气候
  • 4篇气候变化
  • 2篇温度
  • 2篇极端温度
  • 1篇对心
  • 1篇心脏
  • 1篇心脏病
  • 1篇血管
  • 1篇血管病
  • 1篇知识
  • 1篇社区干预
  • 1篇生命
  • 1篇时间序列
  • 1篇时间序列分析
  • 1篇糖尿
  • 1篇缺血
  • 1篇缺血性心脏病
  • 1篇温度效应
  • 1篇细颗粒
  • 1篇细颗粒物

机构

  • 5篇重庆市疾病预...
  • 3篇中国疾病预防...
  • 2篇哈尔滨市疾病...
  • 1篇江苏省疾病预...
  • 1篇深圳市疾病预...

作者

  • 5篇和晋渝
  • 4篇罗书全
  • 3篇金银龙
  • 3篇程义斌
  • 3篇李永红
  • 2篇李成橙
  • 2篇杨超
  • 1篇李泓冰
  • 1篇余淑苑
  • 1篇汪庆庆
  • 1篇王子豪
  • 1篇吴珍
  • 1篇方道奎
  • 1篇丁震
  • 1篇兰莉
  • 1篇张春华
  • 1篇沈卓之
  • 1篇姚孝元
  • 1篇孙波
  • 1篇王艳

传媒

  • 2篇环境卫生学杂...
  • 1篇中华预防医学...
  • 1篇中华流行病学...
  • 1篇环境与职业医...

年份

  • 1篇2020
  • 2篇2018
  • 2篇2017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2014-2018年重庆市主要城区大气PM2.5水平与居民非意外死亡的关系被引量:7
2020年
[背景]大气颗粒物污染严重威胁人类健康,与居民死亡密切相关。[目的]探讨重庆市5个主要城区大气PM2.5质量浓度(下称浓度)与居民非意外死亡的关系。[方法]收集2014—2018年重庆市渝中、沙坪坝、南岸、九龙坡和江北五城区居民死因资料、大气污染和气象监测数据,计算五城区每日非意外死亡总数和大气污染物日均浓度。利用广义相加模型,控制长期趋势和季节效应、气象因素(平均温度、相对湿度)及“星期几效应”的影响,建立单污染物模型及多污染物模型,分析PM2.5单独暴露及其与SO2、NO2、CO联合暴露时对居民非意外死亡的短期效应,并按性别分层比较效应差异。[结果]2014—2018年重庆市五城区平均每日非意外死亡70人,其中男性、女性分别为41、29人;大气PM2.5日均浓度为51μg·m^-3,超标共计299 d,占15.35%。单污染物模型显示,PM2.5在当天及滞后1~3 d时对居民非意外死亡存在影响,在滞后1 d时效应最大,PM2.5每升高10μg·m^-3时全人群非意外死亡率增加0.62%(95%CI:0.27%~0.97%),其中男性、女性非意外死亡率分别增加0.49%(95%CI:0.09%~0.89%)、0.85%(95%CI:0.39%~1.31%),女性的效应值高于男性,效应差为0.35%(95%CI:0.13%~0.57%)。双污染物模型显示:分别校正SO2、NO2时,PM2.5对居民非意外死亡的效应变弱,甚至消失;校正CO时,效应增强,非意外死亡率增加至0.69%(95%CI:0.26%~1.13%)。在全污染物模型中,仅女性的非意外死亡与PM2.5存在关联,当PM2.5每升高10μg·m^-3时女性每日非意外死亡率上升0.77%(95%CI:0.10%~1.44%)。在所有多污染物模型中,女性效应值均高于男性,效应差值范围为0.35%~0.54%。[结论]重庆市主要城区大气PM2.5浓度升高可导致居民非意外死亡风险增加,女性更易感。
吴芸芸王子豪李群英和晋渝张春华沈卓之
关键词:细颗粒物广义相加模型时间序列分析
重庆和哈尔滨市极端温度对糖尿病所致生命损失年的影响被引量:4
2017年
目的了解重庆和哈尔滨市极端高温和低温与糖尿病引起的生命损失年之间的关系。方法利用重庆市(2011—2013年)和哈尔滨市(2008-2010年)的气象和糖尿病死亡数据,采用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DLNM)分析极端高温和低温对糖尿病引起的生命损失年的滞后效应和累积效应,以相对危险度(RR)表示。结果在重庆市,冷效应对生命损失年的影响滞后4d、持续3d(1ag4~6),最大RR值为1.304(95%CI:1.033—1.647),出现在低温发生后第5天(1ag5);热效应滞后1d,其RR值为1.321(95%CI:1.061-1.646)。在哈尔滨市,极端低温对生命损失年的影响滞后4d、持续7d(1ag4~10),最大RR值为1.309(95%CI:1.088。1.575),出现在低温发生后第6天(1ag6);热效应滞后1d、持续4d(1ag1~4),最大RR值为1.460(95%CI:1.114~1.915),出现在高温后第2天(1ag2)。重庆市冷效应和热效应的单位风险分别为43.7%(P=0.0055)和18.0%(P=0.0002),哈尔滨市冷效应和热效应的单位风险分别为15.0%(P=0.0008)和29.5%(P=0.0012)。结论重庆和哈尔滨市极端高温和低温都可增加糖尿病引起的生命损失年。极端温度对糖尿病的影响应纳入糖尿病健康教育内容。
李永红罗书全兰莉金明贵杨超和晋渝李泓冰李成橙程义斌金银龙
关键词:温度生命气候变化
中国四城市社区居民应对高温热浪的干预措施效果评估被引量:7
2018年
目的 评估四城市社区居民应对高温热浪的干预措施效果。方法 2011年11月至2013年11月,通过面对面问卷调查的方式在哈尔滨、南京、深圳和重庆试点社区进行高温热浪和气候变化相关知识、态度和行为(KAP)基线调查,共调查1 604名对象。2013—2014年夏季通过发布高温热浪健康风险预警、开展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活动对人群进行干预性教育,2014年11月同一社区采用同样的方法和问卷再次进行抽样调查,调查社区居民1 640名。采用χ2检验比较干预前后居民一般人口学特征及KAP的改变情况,并通过logistic多元逐步回归模型分析干预效果的相关因素。结果 干预前、后调查对象的年龄分别为(46.4±15.5)和(45.0±15.9)岁。四城市社区居民在干预前、后热浪知晓率分别为70.5%(1 131/1 604)、82.9%(1 359/1 640)(χ2=69.40,P〈0.001),希望获得高温预警预报的居民由干预前的88.3%(1 416/1 604)增加到了94.6%(1 551/1 604),增加了6.3%(χ2=41.11,P〈0.001)。高温风险预警和健康教育也产生了很大影响,1 192名接收到预警信息的调查对象中,92.7%(1 105名)居民根据预警信息调整作息时间,在1 323名知道社区开展过宣传活动的调查对象中,93.0%(1 231名)的居民认为宣传活动对应对高温保护健康起到积极作用。干预后,南京、重庆的男性热浪知晓情况高于女性,OR(95%CI)值分别为1.48(1.02~2.16)、1.45(1.04~2.03)。4城市大学以上文化程度热浪KAP均高于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OR为1.18~2.05,P〈0.05);与不经常锻炼身体者相比,四城市经常锻炼身体(OR为1.39~2.70)是影响热浪KAP干预效果的主要相关因素(P〈0.05)。结论 早期预警和健康教育是提高社区居民高温热浪和气候变化应对能力的有效手段。
李永红汪庆庆兰莉罗书全方道奎和晋渝杨超丁震程义斌李成橙吴珍余淑苑金银龙
关键词:气候变化干预性研究高温热浪社区干预
重庆市极端温度对心脑血管病死亡影响的时间规律分析被引量:7
2018年
目的探讨"火炉城市"重庆市极端温度与心脑血管疾病死亡之间的关系及其时间规律。方法收集重庆市2011—2013年心脑血管疾病死亡数据及气象、环保等数据,控制空气污染、时间长期和短期趋势等混杂因素,采用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DLNM)分析极端温度对心脑血管疾病死亡影响的滞后效应和累积效应。结果对于脑血管病死亡,高温的影响在当天最大(RR=1.66, 95%CI:1.19~2.33)、持续2 d;低温的影响滞后4 d、持续12 d,最大RR值出现在第6天(lag 6)为1.22(95%CI:1.06~1.41)。对于缺血性心脏病死亡,高温的影响在当天最大(RR=1.88,95%CI:1.12~3.15)、持续7 d;低温的影响滞后1 d、持续27 d,其最大RR值出现在第2天(lag 2)为2.05(95%CI:1.32~3.20)。极端高温(34℃)对脑血管病和缺血性心脏病死亡的累积风险分别为2.08 (95%CI:1.49~2.90)和2.63 (95%CI:1.27~5.42),极端低温(2℃)对两者的累积效应分别为4.61 (95%CI:1.85~11.5)和120 (95%CI:3.72~463)。结论极端高温和低温对两种疾病死亡的滞后效应不同;极端低温的累积效应高于极端高温,尤其是对缺血性心脏病死亡的影响。
李永红罗书全和晋渝程义斌姚孝元孙波王艳金银龙
关键词:脑血管病缺血性心脏病气候变化极端温度
重庆市社区居民对气候变化知识、态度、行为及其影响因素调查被引量:4
2017年
目的了解重庆市社区居民对气候变化的知识、态度、行为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择典型社区,采取多层次单纯随机抽样,抽取18岁及以上、无认知障碍、居住两年及两年以上的常住社区居民为调查对象。结果在最受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和公共卫生问题中,气候变化分别列第七位和第五位;气候变化知晓率72.49%;获取知识途径主要为电视(47.95%)、网络(24.20%)、报刊(17.50%);78.88%社区居民认为目前热浪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的影响严重,81.43%对获得气候变化与健康的相关知识感兴趣,84.63%愿意参加适应气候变化保护人群健康的活动,86.61%希望获得气候变化健康影响的预警预报;64.69%的社区居民能够主动向医疗卫生人员咨询天气变化对健康的影响,88.60%关注天气预报,99.09%使用空调,68.85%会注意适时开窗通风;影响气候变化知识、态度、行为因素为文化程度和平时是否经常锻炼。结论重庆市社区居民应对气候变化有良好的态度,但关注度、相关知识的认知正确率和对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有待提高。加强电视、网络等大众媒体的宣传力度是提高气候变化认识和适应能力的有效途径。
和晋渝罗书全
关键词:知识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