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蔡倩

作品数:21 被引量:262H指数:11
供职机构: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0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2篇卒中
  • 12篇脑卒中
  • 8篇上肢
  • 8篇磁刺激
  • 7篇卒中后
  • 7篇脑卒中后
  • 6篇电刺激
  • 6篇疗效
  • 6篇经颅磁刺激
  • 5篇直流电刺激
  • 5篇上肢功能
  • 5篇吞咽
  • 5篇吞咽障碍
  • 4篇重复经颅磁刺...
  • 4篇疗效观察
  • 3篇电图
  • 3篇卒中患者
  • 3篇面肌
  • 3篇脑卒中患者
  • 3篇肌电

机构

  • 21篇东南大学
  • 1篇江苏省中医院
  • 1篇南京体育学院

作者

  • 21篇蔡倩
  • 21篇徐亮
  • 17篇马明
  • 15篇杨玺
  • 10篇刘进
  • 6篇汤从智
  • 4篇骆丽
  • 3篇张云
  • 3篇何逸康
  • 2篇宋鹏飞
  • 1篇马明
  • 1篇王书友
  • 1篇马里
  • 1篇潘伟超
  • 1篇张云
  • 1篇王志兰

传媒

  • 12篇中华物理医学...
  • 6篇中国康复理论...
  • 1篇中国康复医学...
  • 1篇康复学报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23
  • 3篇2022
  • 1篇2021
  • 2篇2020
  • 4篇2019
  • 5篇2018
  • 4篇2017
2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双侧训练作为启动训练在脑卒中后重度偏瘫患者上肢康复训练中的临床应用被引量:20
2018年
目的 观察在常规训练的基础上以双侧训练为启动训练对脑卒中后重度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 方法 选取脑卒中后重度偏瘫患者45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常规组、单侧训练组和双侧训练组,每组患者15例。3组患者均进行常规康复训练,单侧训练组在常规训练的基础上以单侧(患侧训练)训练为启动活动,双侧训练组在常规训练的基础上以双侧训练为启动活动。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治疗后)对3组患者的运动功能(FMA-UE)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MBI)进行评定。 结果 治疗后,3组患者FMA-UE和MBI评分较组内治疗前均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双侧训练组治疗后的FMA-UE和MBI评分分别为(35.73±5.12)分和(62.13±5.67)分,均显著优于单侧训练组和常规训练组治疗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在常规训练的基础上以双侧训练为启动活动可显著改善脑卒中后重度偏瘫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骆丽蔡倩孙武东徐亮汤从智许如炜杨玺
关键词:脑卒中上肢
肌内效贴对妊娠期腰痛的疗效被引量:4
2018年
目的探讨肌内效贴网格型贴扎技术对妊娠期腰痛(PLBP)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7年3月至2018年4月,56例PLBP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28)和观察组(n=28),所有患者均予核心稳定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增加肌内效贴网格型贴扎治疗。分别于治疗前、治疗3 d和2周后,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Roland-Morris功能障碍调查表(RMDQ)、腰椎运动范围和躯干角进行评价。结果治疗3 d后,两组患者的腰椎活动范围明显增加(t> 6.327, P <0.01),观察组VAS评分、RMDQ评分和躯干角有显著改善(t> 4.862, P <0.001);治疗2周后,两组患者的VAS评分、RMDQ评分、腰椎活动范围和躯干角大小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 <0.001),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 <0.05)。结论在核心稳定训练的基础上辅以肌内效贴网格型贴扎,可以进一步改善妊娠期腰部疼痛和功能表现。
范友强王志兰王书友徐亮蔡倩陈梦圆许如炜马明
关键词:腰痛妊娠期
重复性外周磁刺激联合运动疗法对脑卒中患者踝跖屈肌痉挛的影响被引量:9
2017年
目的观察重复性外周磁刺激联合运动疗法对脑卒中患者踝跖屈肌痉挛的影响。方法选取脑卒中患者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2组患者均行常规运动疗法,治疗组在此基础上辅以重复性外周磁刺激疗法。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治疗后),采用表面肌电图记录踝关节背伸最大等长收缩时胫前肌及腓肠肌的积分肌电值(IEMG),计算协同收缩率(CO);采用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分(FMA-LE)、Holden功能性步行分级(FAC)和综合痉挛量表(CSS)分别评定2组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步行功能以及踝跖屈肌张力。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踝背伸最大等长收缩时的胫前肌积分肌电值(IEMG)[治疗组(52.25±6.97)μV·S、对照组(47.01±9.02)μV·S]、FMA.LE评分[治疗组(20.13±6.20)分、对照组(16.07±5.10)分]及FAC分级[治疗组(2.53±0.90)分、对照组(2.03±0.81)分]均较组内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2组患者的综合痉挛评分(CSS)[治疗组(8.90±1.81)分、对照组(9.83±1.49)分]及踝背伸协同收缩率(CO)[治疗组(33.50+4.95)%、对照组(39.93±4.58)%]均较组内治疗前明显降低(P〈O.05);组间比较,治疗组治疗后的上述指标改善较对照组更为明显,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复性外周磁刺激联合运动疗法可以更有效的减轻脑卒中患者踝跖屈肌痉挛,同时提高下肢的运动功能和步行能力。
宋鹏飞马明蔡倩杨玺徐亮刘进何逸康张云
关键词:磁刺激运动疗法痉挛表面肌电图
经颅直流电刺激联合镜像疗法对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被引量:25
2020年
目的观察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联合镜像疗法(MT)对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影响。方法2018年4月至2019年3月,78例脑卒中住院患者随机分为tDCS组(n=26)、MT组(n=26)和联合组(n=26),分别在常规药物治疗和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增加阳极tDCS、MT和tDCS联合MT。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测量患侧脑区运动诱发电位皮质潜伏期(CL)、中枢运动传导时间(CMCT),采用Fugl-Meyer评定量表上肢部分(FMA-UE)和改良Barthel指数(MBI)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3组患者CL和CMCT,以及FMA-UE和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t|>2.609,P<0.001),联合组优于tDCS组和MT组(P<0.05)。结论tDCS和MT均可以改善脑卒中患者患侧大脑皮质兴奋性和上肢运动功能,联合应用效果更佳。
陈慧蔡倩徐亮杨玺宋鹏飞刘进马明孙武东
关键词:脑卒中上肢
重复外周磁刺激联合重复经颅磁刺激对脑卒中后上肢功能障碍的影响
2024年
目的:观察重复外周磁刺激(rPMS)联合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脑卒中后上肢功能障碍的影响。方法:选取符合入选和排除标准脑卒中患者128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对照组、中枢组、外周组和联合组,每组32例。4组患者均进行常规药物治疗和康复训练,联合组增加非受累侧M1区低频rTMS和患侧上肢Erb点的rPMS治疗,中枢组增加低频rTMS和安慰性rPMS,外周组增加rPMS治疗和安慰性rTMS,对照组给予安慰性rTMS和安慰性rPMS。rPMS和低频rTMS治疗均为每日1次,每次15 min,每周治疗6 d,连续治疗4周。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治疗后),采用Fugl-Meyer评定量表上肢部分(FMA-UE)和Wolf运动功能测试(WMFT)评定4组患者患侧上肢运动功能,同时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定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治疗后,4组患者的FMA-UE、WMFT及MBI评分较组内治疗前均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中枢和外周组患者治疗后的FMA-UE评分[分别为(37.10±1.99)分、(28.10±3.15)分、(28.21±2.96)分]、WMFT评分[分别为(34.90±2.81)分、(26.87±2.79)分、(26.72±2.63)分]和MBI评分[分别为(69.55±3.67)分、(59.07±3.45)分、(58.90±3.79)分]均优于对照组治疗后(P<0.05),且联合组的FMA-UE、WMFT及MBI评分均显著优于中枢组和外周组治疗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TMS和rPMS均可改善脑卒中后上肢功能障碍患者患侧上肢的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且两种刺激方式联合使用的疗效可能更佳。
蔡倩徐亮孙武东马明孙悦
关键词:重复经颅磁刺激脑卒中上肢功能
重复性外周神经磁刺激对脑卒中患者上肢屈肘肌痉挛的影响被引量:17
2017年
目的观察重复性外周磁刺激(RPMS)对脑卒中患者上肢屈肘肌痉挛的治疗疗效。方法选取脑卒中偏瘫伴患侧上肢肱二头肌痉挛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30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及康复训练,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辅以重复性外周磁刺激治疗,对照组则辅以安慰性磁刺激治疗。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分别采用表面肌电图测量肘关节被动伸展时肱二头肌积分肌电值(IEMG);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A)上肢部分评定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情况;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定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改善情况。结果治疗4周后观察组及对照组患者肘关节被动伸展时肱二头肌IEMG[分别为(24.7±12.5)μV·s和(32.3±13.7)μV·s]、上肢FMA评分[分别(46.3±6.9)分和(41.4±7.7)分]及MBI评分[分别为(63.0±11.0)分和(56.2±11.6)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并且上述疗效指标均以观察组患者的改善幅度较显著,与对照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复性外周磁刺激可减轻脑卒中患者偏瘫侧上肢屈肘肌痉挛,有助于改善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该疗法值得在脑卒中偏瘫患者中推广、应用。
马明蔡倩徐亮杨玺骆丽汤从智孙武东张云何逸康
关键词:肱二头肌痉挛表面肌电图
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任务导向性镜像疗法对脑梗死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被引量:29
2018年
目的观察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联合任务导向性镜像疗法(TOMT)对脑梗死患者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影响。方法 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住院脑梗死患者9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30)、镜像组(n=30)和联合组(n=30)。3组均接受常规药物治疗和上肢功能训练,镜像组增加任务导向性镜像疗法,联合组在镜像组的基础上增加非受累侧M1区1 Hz r TMS。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测量患侧脑区运动诱发电位皮质潜伏期(CL)、中枢运动传导时间(CMCT),采用Fugl-Meyer评定量表上肢部分(FMA-UE)和改良Barthel指数(MBI)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3组患者各项指标均较治疗前改善(t> 2.983, P <0.05),联合组和镜像组优于对照组(P <0.05),联合组优于镜像组(P <0.05)。结论任务导向性镜像疗法可以改善脑梗死患者患侧大脑皮质兴奋性和上肢运动功能;联合低频r TMS效果更佳。
刘进蔡倩徐亮孙悦杨玺
关键词:脑梗死重复经颅磁刺激上肢
双侧高频重复性经颅磁刺激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疗效观察被引量:25
2019年
目的观察高频重复性经颅磁刺激(rTMS)作用双侧大脑半球下颌舌骨肌皮质代表区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脑卒中患者分为双侧刺激组、单侧刺激组及对照组,每组20例。3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吞咽功能训练,双侧刺激组在吞咽训练基础上对双侧大脑半球下颌舌骨肌皮质代表区进行高频(10 Hz)rTMS刺激;单侧刺激组则对患侧大脑半球下颌舌骨肌皮质代表区进行高频(10 Hz)rTMS刺激,健侧相同刺激点给予安慰性磁刺激;对照组则在双侧大脑半球相同位置给予安慰性磁刺激。于治疗前、治疗2周后分别采用标准吞咽量表(SSA)、吞咽障碍结局和严重度量表(DOSS)及渗透-误吸量表(PAS)评定3组患者吞咽功能改善情况。结果治疗前3组患者SSA评分、PAS及DOSS分级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后发现3组患者SSA评分、PAS及DOSS分级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并且双侧刺激组、单侧刺激组SSA评分[分别为(30.55±2.79)分和(34.14±3.48)分]、PAS分级及DOSS分级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P<0.05),并且双侧刺激组上述疗效指标亦显著优于单侧刺激组(P<0.05)。结论双侧高频rTMS刺激能有效改善脑卒中患者吞咽功能,其疗效优于单侧磁刺激。
蔡倩杨玺孙武东徐亮刘进马明
关键词:吞咽障碍脑卒中高频
经颅直流电刺激介入任务导向性训练对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障碍的影响被引量:19
2019年
目的观察在任务导向性训练的不同时间点(训练前和训练过程中)进行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对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障碍的影响。方法选取符合标准的脑卒中患者9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A组、B组和C组,每组患者30例,3组患者均进行上肢任务导向性训练,A组患者在任务导向性训练前给予患侧大脑半球M1区20 min的tDCS治疗,tDCS治疗每日1次,每次20 min,每周治疗5 d,连续治疗4周;B组患者在任务导向性训练的同时给予tDCS治疗,tDCS治疗部位和参数同A组;C组患者则在任务导向性训练的同时给予安慰性刺激。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采用Fugl-Meyer功能评分上肢部分(FMA-UE)、偏瘫上肢功能测试-香港版(FTHUE-HK)和改良Barthel指数(MBI)分别评估3组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上肢功能性和实用性以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治疗4周后,3组患者的FMA-UE评分、FTHUE-HK评级和MBI评分较组内治疗前均显著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B组患者的FMA-UE评分、FTHUE-HK评级和MBI评分分别为(40.57±7.66)分、(4.33±0.76)级和(66.67±9.72)分,显著优于A组和C组治疗4周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DCS联合任务导向性训练可显著改善脑卒中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且在任务训练的同时进行tDCS疗效更佳。
汤从智蔡倩杨玺徐亮马明孙武东孙悦
关键词:脑卒中上肢任务导向性训练
强化髋周肌群力量训练对功能性踝关节不稳的效果被引量:29
2017年
目的观察强化髋周肌群力量训练对功能性踝关节不稳(FAI)的影响。方法 2015年5月至2016年6月,选取本院就诊的FAI患者4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20)和观察组(n=20)。两组均进行常规运动训练,即踝关节周围肌群力量训练和本体感觉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辅以髋周肌群力量训练。共6周。治疗前后分别对两组患者进行髋周肌群力量评估、姿势稳定性评估、星偏移平衡测试(SEBT)评估及坎伯兰踝关节不稳问卷(CAIT)评分。结果治疗前,两组各项评价指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髋外展及后伸肌群峰力矩明显提高(t>3.528,P<0.01);两组整体稳定指数、前后稳定指数、左右稳定指数均下降(t>2.360,P<0.05);SEBT 8个方向的平均距离均增大(t>2.254,P<0.05);CAIT得分均明显增高(t>3.268,P<0.01);且观察组上述指标均优于对照组(t>2.161,P<0.05)。结论在常规踝关节肌群力量及本体感觉训练基础上辅以强化髋周肌群力量训练,有助于改善患者的FAI。
骆丽孙武东赵祥虎徐亮蔡倩肖琦马明
关键词:踝关节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