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杨淑华

作品数:6 被引量:28H指数:1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更多>>
相关领域:语言文字文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5篇语言文字
  • 3篇文学

主题

  • 3篇翻译
  • 2篇形式主义
  • 2篇译介
  • 2篇译者
  • 2篇批评话语
  • 2篇评话
  • 2篇主义
  • 2篇美学
  • 2篇接受美学
  • 2篇话语
  • 1篇一千零一夜
  • 1篇译作
  • 1篇切斯特曼
  • 1篇忠实性
  • 1篇文本
  • 1篇文本意义
  • 1篇文化间性
  • 1篇美学视角
  • 1篇模因
  • 1篇模因论

机构

  • 6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安徽财经大学

作者

  • 6篇杨淑华
  • 1篇张光明

传媒

  • 2篇翻译论坛
  • 1篇中国科技翻译
  • 1篇东方翻译
  • 1篇中国英汉语比...

年份

  • 2篇2017
  • 2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07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接受美学中的文本意义被引量:1
2017年
接受美学理论作为文本意义研究的新的范式打破了以往范式中文本意义的确定性定义。它以现象学和现代阐释学为基础,认为意义是主体的感知义,是读者和文本主体间交互作用的结果。作为读者反应批评,接受美学深刻揭示了读者阅读与文学文本意义的关系,姚斯的'视界融合'和伊瑟尔'第三尺度'意义建构都表明,在阅读过程中读者原有标准或规范的失效使他与熟悉的世界之间建立了一种新的关系,读者在否定中获得新的见解,这使读者能够系统地阐述自己,发现自己至今仍未意识到的内在世界,这也是阅读的全部意义之所在。文章细述了姚斯和伊瑟尔的接受美学思想,阐释接受美学的文本意义观。
杨淑华
关键词:接受美学文本意义
接受美学视角下的译者阅读研究
2017年
文章借用接受美学中的重要概念对译者的阅读进行分析和阐释。阅读与理解本质上是在'期待视野'和'先见'的作用下,读者与文本达成的'视界融合','交流'的实现或者说'理解义'的产生都是读者与文本交互作用的结果。作为一种跨文化阅读,译者的阅读使得这种交互作用产生了文化间性,而翻译作品尤其是翻译文学作品因文学语言独有的'召唤结构'使得文本与读者的交互作用更加突出,翻译文学的文化间性特质也更具典型性。
杨淑华
关键词:接受美学翻译作品文化间性
评切斯特曼的《翻译模因论》被引量:27
2007年
切斯特曼的《翻译模因论》是一部颇具特色的翻译理论著作。它的独创性表现在作者借助模因这个文化学概念及其隐喻功能,并结合运用波普尔关于知识进化的图式,将各时期的翻译理论和思想贯穿起来,形成有机的整体,建立了翻译理论"发展说"。
张光明杨淑华
关键词:模因波普尔
西方批评话语的译介和中国形式主义批评话语的构建
中国的先锋派小说诞生于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文革结束以后,中国社会进入现代化转型,在这旧的秩序风蚀剥落,新秩序处于变动不居的雏形期,被现代性焦虑困扰着的较年轻的一代作家,他们如历史上的五四先辈作家一样把目光投向了西方,在...
杨淑华
博尔赫斯谈《一千零一夜》的翻译
2013年
《〈一千零一夜〉的译者们》是博尔赫斯散文中唯一一篇谈论翻译的文章,作为世界级的作家,博尔赫斯的翻译思想同样值得研究。本文介绍了该文章的主要内容,并分析概括了博尔赫斯的翻译观。博尔赫斯以他独特的方式阐述了自己对译者与译者之间的关系、译文的忠实性和译者的创造性等问题的看法,值得我们借鉴和深思。
杨淑华
关键词:翻译思想《一千零一夜》译者翻译观忠实性
西方批评话语的译介和中国形式主义批评话语的构建
中国的先锋派小说诞生于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文革结束以后,中国社会进入现代化转型,在这旧的秩序风蚀剥落,新秩序处于变动不居的雏形期,被现代性焦虑困扰着的较年轻的一代作家,他们如历史上的五四先辈作家一样把目光投向了西方,在...
杨淑华
文献传递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