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杨磊

作品数:12 被引量:42H指数:4
供职机构: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广西壮族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西高等学校科研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期刊文章
  • 1篇专利

领域

  • 10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主题

  • 4篇细胞
  • 3篇蛋白
  • 3篇肿瘤
  • 3篇肝癌
  • 2篇乙型
  • 2篇乙型肝炎
  • 2篇肝炎
  • 1篇大叶
  • 1篇大叶桉
  • 1篇单胞菌
  • 1篇蛋白激酶
  • 1篇蛋白激酶2
  • 1篇蛋白酶
  • 1篇刀豆
  • 1篇刀豆蛋白A
  • 1篇动脉化疗
  • 1篇血糖
  • 1篇血小板输注
  • 1篇血小板输注无...
  • 1篇血脂

机构

  • 12篇广西中医药大...
  • 3篇天津国际旅行...
  • 1篇广西壮族自治...
  • 1篇广西医科大学...
  • 1篇苏州大学
  • 1篇广西中医药大...

作者

  • 12篇杨磊
  • 5篇林洪升
  • 3篇陈松林
  • 3篇韦巍
  • 3篇李明芬
  • 3篇潘爱萍
  • 3篇李屏
  • 2篇黄小琪
  • 2篇殷君
  • 2篇林英辉
  • 2篇李生
  • 2篇杨德芬
  • 2篇李明芬
  • 2篇林智敏
  • 1篇高兴新
  • 1篇张荣臻
  • 1篇曹炳华
  • 1篇黄燕

传媒

  • 2篇浙江医学
  • 2篇基因组学与应...
  • 1篇医学综述
  • 1篇大众科技
  • 1篇河北中医
  • 1篇广西医学
  • 1篇蛇志
  • 1篇中国全科医学
  • 1篇食品与发酵科...

年份

  • 1篇2025
  • 2篇2024
  • 1篇2023
  • 2篇2022
  • 1篇2020
  • 2篇2019
  • 1篇2018
  • 2篇2017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刀豆蛋白A生物活性及应用的研究进展
2025年
随着刀豆蛋白A(Concanavalin A,ConA)的纯化技术和结构性质的深入研究,其应用领域不断扩大。ConA在制备各类肝损伤实验动物模型方面应用较多,对肝脏疾病的诊断与治疗起到了关键作用。在癌症研究中,ConA展现了抗肿瘤能力,能够通过促进细胞凋亡、抑制细胞增殖及阻断血管生成等多种机制,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扩散。由于其在临床上的抗癌效果令人瞩目,因此包含ConA的抗癌药物已被广泛用于治疗。此外,ConA在增强人体免疫力方面也显示出了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激活T淋巴细胞方面。它不仅在生物学和生物化学研究中被广泛应用,还在糖蛋白分子的鉴定、临床诊断以及化学和医学研究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该文旨在全面回顾ConA目前的研究进展,并对其未来发展方向进行展望。
杨磊罗婧菱李浩辰
关键词:刀豆蛋白A肿瘤免疫
miR-122抑制肝癌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进展被引量:6
2020年
原发性肝癌(PHC)是常见的恶性肿瘤,发病机制尚不明确,治疗针对性较差,治疗效果欠佳。肝脏特异性高表达的微RNA(miRNA/miR)-122与PHC的发生密切相关,其中miR-122的低表达在PHC的发生、发展、预后及肝细胞分化中起重要作用。miR-122主要通过与其靶基因结合或作用于相关信号通路参与肝癌细胞的生物学过程,发挥抑癌作用。Wnt/β联蛋白信号通路和细胞周期蛋白G1、解整合素-金属蛋白酶10、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受体和叉头框蛋白家族基因等肿瘤相关基因均为miR-122的重要作用靶点。在分子生物学角度对PHC发病机制的进一步阐明,可为PHC的靶向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李明芬林洪升李屏邓增富杨磊韦巍潘爱萍
关键词:肝癌微RNA细胞周期蛋白G1解整合素-金属蛋白酶肿瘤相关基因
肝癌患者血小板输注无效的原因及干预策略研究进展被引量:3
2022年
肝癌的发生常由肝炎、肝硬化等慢性肝脏疾病演变而来。多数肝癌患者合并有脾功能亢进,因此导致外周血中的血小板不同程度减少。除此之外,在治疗过程中,靶向药物对巨核细胞及骨髓功能产生强烈的抑制作用,致使骨髓造血微环境受损,血小板数量骤减。为预防患者机体出血从而使病情加重,血小板输注成为肝癌治疗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但部分患者多次且足量输注血小板后,血小板数值并未达到理想的范围,出血状态也未得到缓解,发生血小板输注无效(PTR)的情况。本文就肝癌患者发生PTR的原因及干预策略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罗婧菱李浩辰杨磊
关键词:血小板输注无效干预策略
桑枝多糖治疗糖尿病大鼠的疗效分析
2024年
目的探讨桑枝多糖(RMP)对糖尿病大鼠的治疗作用。方法选择SPF级SD大鼠30只,给予喂养高脂饮食(包括100 g猪油、25 g胆固醇、10 g去氧胆酸钠、5 g蔗糖、45 g普通饲料)4周后,于大鼠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40 mg/kg),72 h后于尾静脉收集血液样本测定血糖水平,空腹血糖>16.7 mmol/L即糖尿病大鼠模型构建成功。将建模成功的糖尿病大鼠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5组(每组6只),即模型组、模型+二甲双胍组,模型+低剂量RMP组、模型+中剂量RMP组、模型+高剂量RMP组,同时取6只SPF级SD大鼠设为空白组。分别在用药第0、4、8周检测大鼠空腹血糖,第8周时检测血清总胆固醇(TC)和甘油三酯(TG)水平。结果模型+高剂量RMP组大鼠在观察周期内的空腹血糖改善效果均优于模型+低剂量RMP组、模型+中剂量RMP组,而模型+中剂量RMP组大鼠的空腹血糖水平低于模型+低剂量RMP组,模型+低剂量RMP组相比模型组大鼠的空腹血糖水平有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模型+二甲双胍组大鼠空腹血糖改善效果均优于不同剂量RMP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空白组大鼠空腹血糖均低于各组大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模型+高剂量RMP组大鼠的TC和TG水平均低于模型+中剂量RMP组、模型+低剂量RMP组,而模型+中剂量RMP组大鼠的TC、TG水平低于模型+低剂量RMP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模型组比较,模型+低剂量RMP组大鼠的TC水平无差异性(P>0.05),而模型+中剂量RMP组、模型+高剂量RMP组大鼠的TC水平明显降低(均P<0.05);模型+二甲双胍组大鼠的TC改善效果均优于模型+低剂量RMP组、模型+中剂量RMP组、模型+高剂量RMP组(均P<0.05),且TG改善效果优于模型+低剂量RMP组(P<0.05),但与模型+中剂量RMP组、模型+高剂量RMP组的TG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空白组大鼠的TC、TG水平均低于各组大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花光宗杨磊
关键词:糖尿病血糖血脂疗效
白花香莲解毒方通过干扰MAP3K2的表达抑制HepG2.2.15细胞增殖被引量:2
2017年
本研究旨在探讨白花香莲解毒方抑制乙型肝炎细胞Hep G2.2.15增殖的机制。首先通过对于我院检验科27例乙肝患者的血清进行收集,检测在不同病毒拷贝数的血清中蛋白激酶2(MAP3K2)的含量,分析HBV DNA拷贝数与患者血清中MAP3K2含量的相关性;再通过细胞实验,在不同时间点(第3,5天)检测通过白花香莲解毒方处理后的Hep G2.2.15细胞上清中MAP3K2含量变化情况,以及细胞集落形成能力的差异。结果发现,患者血清中HBV DNA拷贝数与MAP3K2含量呈正相关,相关系数R^2=0.251;观察组细胞通过白花香莲解毒方处理后,细胞集落形成能力明显低于对照组,且第3、5天细胞检测上清液中MAP3K2含量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本研究认为,白花香莲解毒方是通过抑制MAP3K2的合成,从而达到控制乙型肝炎病毒活跃程度的目的,减少HBV DNA的合成。
林英辉潘爱萍杨磊李明芬林洪升李生杨德芬林智敏陈松林黄小琪
关键词:蛋白激酶2乙型肝炎病毒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中B7-H3变化趋势分析被引量:1
2019年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中B7-H3变化趋势。方法:收集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5年5月至2016年6月肝病科患者血清样本共47例,根据其乙肝两对半结果而分为4组,即大三阳组、小三阳组、慢性乙型肝炎组、肝纤维化组,并从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体检中心随机收取10份HBsAg阴性健康人血清样本作为对照组。用ELISA方法检测其血清样本中B7-H3含量,并两两比较各组之间的差异;用RT-PCR的方法检测患者组样本血清中HBV DNA拷贝数,并分析其与B7-H3的相关性。结果:对照组血清样本中B7-H3含量为(7.36±0.36)ng/mL,高于另外4组患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组4组B7-H3含量均为(2.12~2.81)ng/mL之间,4组间两两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组患者组HBV DNA检测结果显示,大三阳组HBV DNA拷贝数达到(602.2±193.2)×105/m L,与肝纤维化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大三阳组、肝纤维化组患者HBV DNA拷贝数与小三阳组、慢性HBV感染组相比,其拷贝数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组样本中B7-H3含量与HBVDNA拷贝数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二者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中B7-H3含量与正常人相比有所下降,可能与B7-H3在患者体内重新分布有关,与乙型肝炎病毒的活跃程度无明显相关性。
陈松林黄燕冯金鹏杨磊
关键词:乙型肝炎B7-H3HBVDNA
大叶桉挥发油对铜绿假单胞菌的体外抑菌效果及生物膜抑制作用被引量:1
2023年
目的探讨大叶桉挥发油对铜绿假单胞菌的体外抑菌效果及生物膜抑制作用。方法采用水共沸蒸馏法制备大叶桉挥发油,使用气相色谱-质谱分析法分析大叶桉挥发油的成分,并制备10%~50%浓度药敏纸片。采用平板涂布法测定大叶桉挥发油对铜绿假单胞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将10%~50%浓度药敏纸片均匀散在贴于涂有0.5 MCF细菌悬液的血平板上,观察抑菌环大小。构建24份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模型,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12份,观察组采用含10%大叶桉挥发油的培养基进行培养,对照组采用含等量生理盐水的培养基进行培养,通过扫描电镜观察大叶桉挥发油对细菌生物膜的干预作用。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两组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中感应基因LasI的mRNA表达情况。结果大叶桉挥发油中存在7种主要成分,即α-蒎烯、柠檬烯、桉油精、莰烯、邻-异丙基苯、α-松油醇、1-甲基-4-(1-甲基乙烯基)环己醇乙酸酯。20%及以上浓度的大叶桉挥发油具有理想的抑菌效果,但任何浓度的大叶桉挥发油药敏纸片在血平板上均无法产生抑菌环。大叶桉挥发油对延缓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的形成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观察组LasI mRNA表达量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大叶桉挥发油可直接抑制铜绿假单胞菌的生长,延缓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的形成,下调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LasI基因的表达从而降低其毒力,具有临床治疗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潜在价值。
杨磊黄庆高兴新曹炳华李浩辰曹红艳
关键词:铜绿假单胞菌挥发油抑菌生物膜
原发性肝癌的中医及中西医结合临床治疗研究进展被引量:7
2018年
中医及中西医结合治疗原发性肝癌(PLC)具有增效减毒作用,可减轻西医治疗的不良反应,改善患者症状,延长生存期。从中医及中西医结合治疗PLC的角度出发进行综述。
李屏韦巍李明芬殷君邓增富林洪升杨磊
关键词:肝肿瘤
不同方法诱导小鼠产生CD8^(+)记忆性T细胞的研究
2022年
目的探讨不同方法诱导小鼠产生CD8^(+)记忆性T细胞的效果。方法将100只雌性Bal B/C小鼠作为受体小鼠,并将其中75只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移植组、1×10^(6)注射组、5×10^(6)注射组、1×10^(7)注射组和空白对照组,每组15只。取1只C57小鼠(供体小鼠)的脾脏淋巴细胞,按上述不同个数溶于0.2 ml PBS缓冲液后注射于各注射组小鼠腹腔中;颈椎脱臼处死后,取15块0.25 cm^(2)背部皮肤移植到移植组小鼠背部。处理后1、2、3个月时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上述5组小鼠脾脏CD8^(+)记忆性T细胞百分比和CD3^(+)T细胞总数。剩余25只小鼠(每组5只)按上述方法分组和处理,然后纯化分选CD8^(+)记忆性T细胞,与经过辐照后的C57小鼠脾脏淋巴细胞进行共培养,1周后用流式细胞仪检测CD8^(+)记忆性T细胞增殖指数。结果前5组小鼠在处理后1个月时产生的CD8^(+)记忆性T细胞百分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2、3个月时3个注射组高于空白对照组和移植组(均P<0.05),3个月时更明显(均P<0.05)。其中1×10^(6)注射组在2个月时CD8^(+)记忆性T细胞比例最高;在CD3^(+)T细胞总数方面,移植组及3个注射组组内比较均在2个月时最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各组CD8^(+)记忆性T细胞的增殖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体内注射脾脏淋巴细胞来诱导CD8^(+)记忆性T细胞是更高效的方法。
黄晓东杨磊黄清云高雪辰
关键词:腹腔注射
一种移液器吸头装载设备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移液器吸头装载设备,包括:移动架,其包括顶板、设于所述顶板顶部的围栏、支撑所述顶板的数根支脚和设于所述支脚底部的底轮;格栅组件,其包括依次上下铺设在所述围栏内的第一条栅和第二条栅,所述第一条栅和第二条栅均...
杨磊 张可星 罗婧菱 农腾 梁燕 何素珍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