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雪
- 作品数:23 被引量:88H指数:6
- 供职机构: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 陈皮素对胰腺癌Panc-1细胞增殖和凋亡影响及机制探讨被引量:11
- 2018年
- 目的探讨陈皮素对胰腺癌Panc-1细胞增殖和凋亡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选取人胰腺癌Panc-1细胞为实验细胞株,以不同浓度的陈皮素处理细胞后.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和凋亡,Hoechst33258染色观察细胞凋亡,DCFH.DA、JC.1探针检测细胞内活性氧和线粒体膜电位的变化,Western印迹法分析AIF、CytC、BAX、Bcl-2等相关蛋白的表达。结果CCK-8显示陈皮素抑制细胞增殖呈时间依赖和浓度依赖,Hoechst33258染色和流式细胞术均显示陈皮素作用组凋亡细胞明显增加(P〈0.05),陈皮素能阻滞细胞周期从G。期向S期转化,促进细胞内活性氧增加,但引起线粒体膜电位降低。Western印迹结果显示AIF、CytC、Apaf-1、Cleaved casRse-9、BAX等线粒体介导的内源性凋亡通路蛋白表达增加,细胞周期相关蛋白CyclinD1表达减少。结论陈皮素能抑制胰腺癌Panc-1细胞增殖和诱导其凋亡,可能通过促进细胞内活性氧增加来激活线粒体介导的内源性凋亡信号。
- 伍丹丹董卫国马静静李娇胡雪
- 关键词:胰腺癌凋亡活性氧线粒体膜电位
- 高孕激素状态下促排卵方案在临床预期较差患者中的疗效观察被引量:3
- 2019年
- 目的观察高孕激素状态下促排卵(PPOS)方案在卵巢储备功能减退及反复IVF失败等临床预期较差的患者中的促排卵结局。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8月至2018年9月于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生殖医学中心接受PPOS方案IVF/ICSI助孕患者共360例,根据患者行IVF的次数及基础FSH值,分为以下四组,A组:第一次行IVF,基础FSH<10mIU/mL;B组:第一次行IVF,基础FSH≥10mIU/mL;C组:反复IVF(既往IVF次数≥2次),基础FSH<10mIU/mL;D组:反复IVF(既往IVF次数≥2次),基础FSH≥10mIU/mL。比较四组患者的一般资料、促排卵治疗与胚胎情况。结果本研究纳入患者年龄均较大(36.1±5.3),四组之间多个指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C两组≥10mm卵泡数、≥14mm卵泡数、≥18mm卵泡数、HCG日E2水平、获卵数、2PN受精数、2PN卵裂数、优质胚胎数均分别高于B、D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A组与C组、B组与D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四组间总受精率、2PN受精率、优胚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上述指标均明显高于其他组。结论PPOS方案能够改善卵巢功能减退者的促排卵结局,虽对反复IVF失败的患者促排卵结局改善不明显,但对于临床预期较差的患者仍是一个较好的选择。
- 吴庚香赵雪含胡雪杨菁
- 热休克蛋白70在不孕不育症中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0
- 2018年
- 不孕不育症在近十几年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其病因复杂多样,包括女性因素、男性因素和男女双方因素。热休克蛋白(HSP)70是HSP家族中最保守、最具特征性、研究最多的一类,具有参与免疫反应、抗细胞凋亡、分子伴侣、保护细胞免受应激损害等功能。研究表明HSP70与导致女性不孕和男性不育相关疾病有密切联系,本文就HSP70与不孕不育相关病因作一综述。
- 胡雪穆杨吴庚香杨菁
- 关键词:HSP70不孕不育
-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死亡患者80例的临床特征分析被引量:1
- 2021年
- 目的:分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死亡病例的临床特征和死亡原因,为降低患者病死率提供借鉴。方法:对2020年1月11日至2月11日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收治的80例COVID-19死亡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患者入院后第1次与死亡前最后一次的白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降钙素原、乳酸、D-二聚体、纤维蛋白降解产物、N末端脑钠肽前体、超敏肌钙蛋白I、乳酸脱氢酶、CD4+T淋巴细胞计数进行比较。统计学分析采用配对t检验或威尔科克森符号秩检验。结果:80例死亡患者的中位年龄为72岁,年龄≥60岁者占78.75%(63/80)。入院时重型患者36例(45.00%),危重型44例(55.00%);58例(72.50%)合并有基础疾病,主要为高血压、糖尿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患者入院后第1次与死亡前最后一次实验室检查结果比较,白细胞计数升高[8.01(4.86,12.29)×109/L比12.55(8.25,17.66)×109/L],淋巴细胞计数降低[0.70(0.46,0.88)×109/L比0.54(0.39,0.75)×109/L],降钙素原升高[0.20(0.11,0.74)μg/L比1.00(0.20,1.99)μg/L],乳酸水平升高[2.10(1.40,3.10)mmol/L比3.10(2.60,4.10)mmol/L],D-二聚体升高[4.33(0.97,18.98)mg/L比15.29(5.17,53.44)mg/L],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升高[15.90(3.58,76.60)mg/L比63.14(21.23,110.67)mg/L],N末端脑钠肽前体升高[1078.00(347.35,2996.50)ng/L比3439.50(1576.00,9281.50)ng/L],超敏肌钙蛋白I升高[0.08(0.03,0.17)μg/L比0.33(0.14,2.47)μg/L],乳酸脱氢酶升高[397.00(327.00,523.50)U/L比624.00(481.00,854.00)U/L],CD4+T淋巴细胞计数降低[137.00(104.00,168.00)/μL比97.00(67.00,128.00)/μ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W=238.00、1053.50、150.00、152.00、192.00、190.00、108.00、57.00、53.00、40.00,均P<0.05)。80例患者均接受了抗病毒治疗和呼吸支持等综合治疗,然而病情迅速恶化,入院后1 d内死亡7例,7 d内死亡66例,主要死亡原因是顽固性低氧血症引起的呼吸衰竭及其不可逆的多器官�
- 江万里王慧敏叶鹏邹秀芬张钦然周宇江吴边褚爱春戴锴胡雪江应安
- 关键词:冠状病毒感染肺炎
- 中英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体系现状及对比研究被引量:1
- 2020年
- 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是当前我国基层医疗发展的重要方向。我国全科医学规范化培训起步较晚,与英国有较大的差距。通过比较中国和英国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体系的异同,并借鉴英国较为成熟、完善的教育理念及培训方法,为我国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体系的构建和完善提供一定的参照依据,从而促进我国全科医学的发展。
- 齐明明杨倩胡雪张岚雷宏博李源朱俊勇董卫国
- 关键词:全科医学
- 妇科腔镜手术视频联合实际案例在妇科学见习教学中的应用被引量:13
- 2018年
- 目的 探讨妇科腔镜手术视频联合实际案例教学在妇科学见习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武汉大学2011级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101名学生为研究对象,在妇科学见习教学中,根据学号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学生采用高清手术视频结合病例进行妇科学见习教学,对照组学生采用传统带教方法.见习教学结束后,通过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和考试评价教学效果.结果 调查结果显示,在增加学习兴趣、有助于解剖结构的理解、加深对疾病的整体认识、培养临床思维能力方面,腔镜手术视频联合实际案例的教学方法优于传统教学方法,两者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在提高交流沟通能力方面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学生考试成绩为(84.2±6.4)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学生成绩(79.0±5.4)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在妇科学见习教学中,腔镜手术视频联合实际案例教学方法有助于教学效果的提高,值得探讨应用.
- 吴庚香尹太郎李赛姣胡雪赵雪含杨菁
- 关键词:见习教学妇科学医学生
- 谷氨酰胺对多囊卵巢综合征模型大鼠炎症状态的调节作用被引量:1
- 2019年
- 目的探讨谷氨酰胺(Glutamine,Gln)对多囊卵巢综合征(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PCOS)大鼠炎症状态的调节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将30只23日龄雌性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PCOS组、PCOS+Gln组和正常对照组,PCOS组和PCOS+Gln组每日颈部皮下注射脱氢表雄酮6 mg/100 g,连续注射20 d,正常对照组颈部皮下注射等量油剂;造模后次日晨8∶00,PCOS+Gln组腹腔注射Gln 0.75 g/kg,间隔4 h后再次注射1次Gln (0.75 g/kg),PCOS组及正常对照组以等量生理盐水替代,首次腹腔注射后24 h处死各组大鼠,对卵巢组织HE染色进行形态学分析,检测血清性激素雌二醇、睾酮、卵泡刺激素(FSH)、黄体生成素(LH)和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IL)-6、IL-18、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TNF)-α表达水平。结果血清性激素检测结果显示,与正常对照组[(2.55±0.24)mg/L,(7.68±3.67) IU/L]相比,PCOS组和PCOS+Gln组血清睾酮[(8.16±0.59)mg/L,(10.41±1.13)mg/L]、LH[(31.67±13.66) IU/L,(24.31±11.14) IU/L]均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炎症因子检测结果提示,PCOS组和PCOS+Gln组大鼠血清IL-6、IL-18、CRP、TNF-α浓度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PCOS+Gln组大鼠血清IL-6[(44.19±6.61) ng/L]、IL-18[(9.55±1.34) ng/L]、CRP[(50.91±5.21) mg/L]、TNF-α[(34.04±4.61) ng/L]浓度较PCOS组[(63.22±8.51) ng/L,(15.28±1.03) ng/L,(70.40±6.30) mg/L,(43.22±6.27) ng/L]均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PCOS模型大鼠体内炎症因子水平明显升高,Gln能降低PCOS模型大鼠体内IL-6、IL-18、CRP、TNF-α水平,改善PCOS大鼠炎症状态。
- 胡雪吴庚香杨菁
- 关键词:谷氨酰胺多囊卵巢综合征炎症
- CTLA4基因多态性与炎症性肠病遗传易感性相关性研究被引量:6
- 2016年
- 目的:系统评价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 CTLA-4)基因多态性与炎症性肠病发病风险的相关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 EMbase、 WanFang Data、 CNKI、 CBM和VIP,查找关于CTLA4基因多态性与炎症性肠病发病风险的病例-对照研究,检索时限均从建库至今。2名评价员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评价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后,采用RevMan5.2和Stata12.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纳入2个CTLA?4基因位点: rs231775,及非转录区( AT) n重复序列微卫星片段,共10个研究。 Meta分析结果显示: CTLA-4-rs231775基因非转录区( AT) n重复序列多态性与炎症性肠病发病风险有相关性: rs231775多态性增加人群克罗恩病易感性[AG+GG vs. AA: OR=1.29,95%CI (1.05~1.59), P=0.02。 GG vs. AA: OR=2.14,95%CI (1.14~4.04), P=0.02]; CTLA?4基因非转录区(AT)n重复序列≥118 bp片段人群组发生溃疡性结肠炎的可能性是非≥118 bp片段组的4.85倍( P<0.05),前者发生克罗恩病的可能性是后者的3.82倍(P<0.05), CTLA?4基因非转录区(AT)n重复序列122 bp片段人群发生溃疡性结肠炎的可能性是非122 bp片段的15.5倍( P<0.05)。结论 CTLA?4?rs231775基因非转录区( AT) n重复序列多态性会增加炎症性肠病发病风险。但鉴于纳入研究数量有限,尚需开展更多研究予以验证。
- 廖斐马静静胡雪董卫国
- 关键词:单核苷酸多态性炎症性肠病
- 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C-MSC)对肝纤维化小鼠模型的治疗作用及其机制分析
- 2024年
- 目的 探讨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C-MSC)对肝纤维化小鼠的治疗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选取18只SPF级6周龄C57BL/6小鼠,使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3组,分别为对照组、CCl_(4)模型组(CCl_(4)组)和h UC-MSC治疗组(MSC组),每组6只。CCl_(4)组和MSC组腹腔注射CCl_(4)溶液构建小鼠肝纤维化模型,对照组同时注射相同剂量玉米油,MSC组在注射CCl_(4)的过程经尾静脉注射hUC-MSC。于第8周末采取小鼠血清,处死小鼠,取小鼠肝脏固定。使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炎症因子水平,自动生化检测仪检测肝功能相关指标,HE染色、Masson染色、天狼星红染色及α-SMA免疫荧光用于评估肝纤维化情况;TGF-β刺激的肝星状细胞(HSC)分别在有无几丁质酶3样蛋白1(CHI3L1)添加的培养基中与hUC-MSC共培养,Western Blot试验检测蛋白表达水平。计量资料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Dunnett-t检验。结果 Masson染色、天狼星红染色提示CCl_(4)组小鼠纤维化较对照组明显(P值均<0.05),MSC组小鼠纤维化较CCl_(4)组减轻(P值均<0.05)。CCl_(4)组IL-1β、IL-6、AST、ALT和ALP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值均<0.05),MSC组IL-6、AST、ALT及ALP水平较CCl_(4)组明显降低(P值均<0.05)。CCl_(4)组CHI3L1和α-SMA的表达均高于对照组和MSC组(P值均<0.05)。细胞培养实验显示,MSC+HSC组Bax表达高于HSC组和MSC+CHI3L1组(P值均<0.05),提示CHI3L1逆转了MSC对活化的HSC的促凋亡作用。结论 hUC-MSC治疗可以改善小鼠肝纤维化,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CHI3L1从而促进HSC的凋亡相关。
- 刘平箕姚黎超胡雪王铮熊芷玉江应安
- 关键词:肝纤维化间充质干细胞
- 缺氧诱导因子-1α在食管鳞状细胞癌中的研究被引量:2
- 2020年
- 食管癌是常见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我国90%以上的食管癌为食管鳞状细胞癌,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明确。近年来研究表明,肿瘤微环境参与食管鳞状细胞癌的发生、发展。肿瘤的快速生长导致肿瘤微环境缺血缺氧,而缺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inducible factor-1α,HIF-1α)作为细胞对缺氧环境适应的重要调节因子,在食管鳞状细胞癌的血管生成、增殖、侵袭、转移及放化疗敏感性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本文通过探讨HIF-1α对食管鳞状细胞癌发生、发展及预后的影响,评估HIF-1α在食管鳞状细胞癌治疗中的作用,为研究食管鳞状细胞癌的机制、治疗及预后提供新思路。
- 齐明明杨倩胡雪张岚董卫国
- 关键词:食管鳞状细胞癌缺氧诱导因子-1Α肿瘤微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