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文新

作品数:40 被引量:33H指数:4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甘肃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理学核科学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33篇期刊文章
  • 6篇会议论文

领域

  • 35篇理学
  • 4篇核科学技术

主题

  • 14篇余核
  • 11篇相互作用
  • 11篇靶余核
  • 8篇U
  • 7篇12
  • 6篇
  • 5篇衰变
  • 5篇中子
  • 5篇重离子
  • 5篇激发函数
  • 5篇Γ能谱
  • 4篇碳12
  • 4篇同位素
  • 4篇能谱
  • 4篇离子
  • 4篇放射性
  • 3篇动量
  • 3篇动量转移
  • 3篇中线性
  • 3篇重离子反应

机构

  • 38篇中国科学院近...
  • 11篇中国原子能科...
  • 2篇日本理化学研...
  • 1篇中国科学院

作者

  • 39篇李文新
  • 31篇孙彤玉
  • 22篇吴定清
  • 20篇赵莉莉
  • 19篇尹新民
  • 12篇靳根明
  • 9篇秦芝
  • 9篇李新华
  • 9篇李泽
  • 8篇赵莉莉
  • 8篇敬克兴
  • 7篇张翔
  • 5篇萨本豪
  • 5篇李伟生
  • 4篇郑玉明
  • 4篇刘国兴
  • 4篇戚大海
  • 3篇郑纪文
  • 3篇赵之正
  • 2篇董天荣

传媒

  • 14篇核化学与放射...
  • 11篇高能物理与核...
  • 4篇核物理动态
  • 2篇核技术
  • 2篇第八届全国核...
  • 2篇第九届全国核...
  • 1篇原子能科学技...
  • 1篇计算物理
  • 1篇第五次核物理...

年份

  • 2篇1997
  • 4篇1996
  • 4篇1995
  • 6篇1994
  • 5篇1993
  • 1篇1992
  • 9篇1991
  • 6篇1990
  • 1篇1983
  • 1篇1982
4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中能重离子与^(nat)W相互作用中Hf的同位素分布
1995年
用放射化学方法测量了40MeV/u ̄(40)Ar、10.5MeV/u ̄(84)Kr、80MeV/u ̄(16)O、135MeV/u ̄(12)C+ ̄(nat)W反应中Hf的生成截面,得到了Hf的同位素分布。研究结果表明,利用HIRFL能量的重离子和丰中子重靶作用,能以一定的截面生成A>170区丰中子新核素,N/Z值高的炮弹有利于丰中子新核素的生成,过高的炮弹能量对丰中子新核素的生成没有贡献。
张翔李文新尹新民孙彤玉
关键词:同位素分布
44MeV/A^(12)C离子与铜相互作用中靶余核的研究被引量:6
1990年
在44MeV/A的^(12)C离子和铜的相互作用中,用核化学技术测定了35个靶余核的截面以及前向平均射程.得到了同量异位素分布、质量分布和径向动量转移.质量分布和同量异位素分布与推广的统计模型和蒙特卡罗方法计算结果满意地相符.
李文新孙彤玉戚大海孙儒林萨本豪吴定清赵莉莉靳根明
关键词:离子相互作用靶余核
135MeV/u^(12)C和铁相互作用中靶余核的质量分布被引量:1
1995年
用核化学技术测定了135MeV/u12C和铁相互作用中的靶余核的生成截面,通过高斯电荷分布函数得到了靶余核的质量分布.与46MeV/u12C+Cu相比,发现A<30质量区的产额明显增加,且产物有偏向丰中子一侧的趋势.实验测定的质量分布与熔合碎裂模型和级联两体模型的计算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似乎表明在很高入射能情况下多重碎裂衰变是A<30靶余核生成的主要反应机制.
秦芝李文新赵莉莉文万信罗清政孙彤玉安部静子大久保嘉高岩本正子小林羲男安部文敏
46MeV/A ^(12)C离子与^(93)Nb相互作用中靶余核的质量和电荷分在研究被引量:3
1991年
利用核化学技术中的离线γ能谱法测定了46MeV/A ^(12)C离子与^(93)Nb相互作用中50个靶余核的生成截面,通过高斯函数拟合得到了电荷分布及质量分布。平衡统计碎裂模型的计算成功地再现了实验结果。
孙彤玉李文新吴定清孙儒林赵莉莉戚大海郑玉明萨本豪
关键词:统计模型
拟合n组分放射性衰变曲线的非迭代方法被引量:1
1991年
本文给出了一个不用迭代过程分解多组分衰变曲线的计算方法和程序流程。用人为合成的不同组分的衰变数据检验了本方法的正确性,并与有关文献的结果进行了比较,表明本程序的计算结果有更好的精度。
李伟生李文新沈翠
20~46.2MeV/u ^(12)C+^(64)Cu反应中线性动量转移及重余核质量产额分布研究
1993年
利用核化学方法测量了20~46.2MeV/u^(12)C与铜靶核碰撞中重余核产物的平均反冲射程及余核产额,从而得到了该系统的线性动量转移及重余核质量产额分布随入射能量的变化,讨论了线性动量转移与靶核几何尺寸及系统尺寸的关系,利用两体衰变理论对重余核质量产额分布进行了分析,并认为在这个能区,该碰撞系统所形成的激发核的主要衰变模式是相继两体衰变。
靳根明李文新孙彤玉吴定清孙儒林赵莉莉尹新民罗清政李泽敬友兴李新华
关键词:衰变核反应动量传递
8-24MeV/u^(40)Ar离子和^(197)Au相互作用中靶余核的研究
1997年
用核化学技术研究了8.2、12.1、16.2、20.0和24.2MeV/u40Ar离子和197Au相互作用中,反应余核的激发函数和碎片的反冲性质。根据反冲性质讨论了各种反应余核可能的生成机制。
孙彤玉李文新吴定清尹新民赵莉莉张翔秦芝郑纪文刘国兴靳根明赵之正
关键词:Γ能谱裂变碎片金197
放射性衰变曲线分解的非迭代方法(Ⅰ)——已知一组份衰变常数的三组份衰变曲线的分解被引量:2
1990年
本文提出了一个不用迭代程序分解已知一组份衰变常数的三组份衰变曲线的方法.使用人为合成的衰变数据进行了检验,获得了好的结果.并讨论了该方法的长处以及使用的局限性.
李伟生李文新沈翠华
关键词:放射性衰变
Ge(Li)探测器测定14MeV中子引起^(238)U裂变中稀土核素的裂变产额被引量:3
1983年
在核化学研究中,对稀土核素生成截面的资料是非常感兴趣的。因为在各种能量的轻粒子引起重核的裂变,或者在重离子引起的核反应中,稀土核素都构成了核反应产物中相当大的一部分。此外,处于大的核形变区的稀土核远离任何满核子壳层,因此测量稀土核的反应截面能够获得不受壳效应影响的核反应信息。
李文新孙彤玉郑蔓艽董天荣孙秀华
兰州重离子加速器装置HIRFL上中能核反应化学研究的首批结果
兰州重离子加速器装置(HIRFL)投入运行为研究核反应机制在中能区的过渡特征提供了可能。用于这类研究的各种实验技术中单举的放射化学方法由于它的一系列优越性,例如对反应产物 Z 和 A 的唯一确切的鉴别,对低速运动的重碎片...
李文新孙彤玉吴定清孙儒林李云生尹新民赵莉莉靳根明戚大海郑玉明萨本豪李泽敬克兴李新华
关键词:兰州重离子加速器HIRFL重离子
文献传递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